2017-06-23 21:14:16逸竹(yt)野叟
【論語解析】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論語》(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從《論語》中,可以知道孔子對許多事物的見解。
《論語》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裏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每一卷的卷名由來,大多是 以卷中第一篇開頭 的幾個字 來命名的,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注釋:
1. 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 歸仁:歸順仁道。歸,即歸順。仁,即仁道。
3. 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 相對。綱,即大綱。
4. 事:從事,照著去做。
意譯: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解析:
山東 孔廟旁 有「三勿石猴。」一隻蒙眼,一隻捂耳,一隻掩嘴,喻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倘若 再雕塑 一隻 端端正正 的猴子,象徵「非禮勿動」,那就 更完美體現了《論語》:「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典故。
日本 日光市的東照宮有「三猿」,即三隻猴子 雕塑也很有名,東照宮「三猿」,又稱「三不猿」。三隻猴子 呈半蹲姿勢,模樣 憨態可掬:一隻用手 蒙著眼睛,一隻用手 捂著耳朵,一隻用手 捂住嘴巴,淋漓盡致的表現出 謹慎善為、與世無爭的處世性格。三隻猴子代表的是,「不看,不聽,不說」。
「三猿」,一般 認為 是緣自論語:「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也有人 認為是 緣自 佛家典故,表現 佛教超然處世的思想境界 。有 不少人 認為「三猿」是 發源日本 等。
「三猿」,一般 認為 是緣自論語:「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也有人 認為是 緣自 佛家典故,表現 佛教超然處世的思想境界 。有 不少人 認為「三猿」是 發源日本 等。
位於日本 大阪府的 日本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有世界 各種「三猿」的收藏,而該館 的民族文化研究部教授 中牧弘允 有出版 根據 館藏而製作 的圖集。
「不見、不聞、不言」類似的表達方式 世界各地 古已有之,同樣的雕像 也 從 古時候 就存在。而隨著 各種文化之間的不同,其意涵 也多少 有 些微妙的差異。目前「三猿」的起源於 何地 仍有爭議, 有待 加以 研究考證。
參考資料:
西元2017年 3月30日,日本 日光「東照宮」 完成了 國家級 重要文化遺産「神廄舍」的「三猿」木雕修復,並將其 放歸原位,西元2017年 3月31日起 向公眾開放。
距離東京市區 約2小時車程的 栃木縣 日光市,擁有 世界遺產「日光的神社寺院(日光の社寺)」,其中 最有名的日光 「東照宮」建於西元1617年,為奉祀 德川家康的神社,是 遍及日本全國眾多「東照宮」的總本社,其中「日光東照宮」內共有55棟建築物,包含8棟日本國寶級、34棟重要文化財 建築物。
栃木縣(日语:栃木県/とちぎけん Tochigi ken)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北部的一個 內陸縣。東面連接茨城縣、西面為群馬縣、南面為埼玉縣、北面則接鄰福島縣。縣政府 所在地為 宇都宮市。
「栃」在日語的意思 即是 日本七葉樹。有很多人 把日文的「栃」字,即簡體中文的「枥」,唸(ㄌ一ˋ),翻成 繁體中文的「櫪」 但這翻法 不僅 無法表達「栃」字原意,而且還 指鹿為馬了。
山東孔廟三勿石猴,
以及日本日光市東照宮三不猿,
以猿猴造型闡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我猜其應有特別的用意,
若連畜生猿猴都知道此道理,
何況是人呢?
服裝不整 是 搞創意
口出穢言 是 趕時髦
雖為博士 真是 幼稚
猿猴 尙且 知 三不
文明社會 教養不可少
兼 呼應 您的大作 2017-06-25 05: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