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宋 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生卒年不詳,江蘇蘇州人。工於書法,有「草聖」之稱。唐玄宗 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 ...。
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裴蠊的舞劍,在當時並稱「三絕」。他喜飲酒,往往大醉後,大叫狂走,而後揮毫作書,甚至還用頭髮沾墨汁書寫,所以人們就給他取一個綽號 叫「張顛」。
注釋:
1. 桃花溪:在湖南 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分,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
2. 飛橋:高橋,長橋。
3. 隱隱:若隱若現。
4. 石磯:河邊凸出的岩石。。
5. 洞:指《桃花源記》中 武陵漁人 找到的洞口。
意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荒野雲煙隔斷;
在河的西邊凸出的岩石旁,詢問漁夫。。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隨著流水漂流著;
在清溪的哪一邊,可找到桃源洞口呢?
賞析:
這是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由遠處落筆,寫山谷深幽,隔煙朦朧,宛若仙境。然後鏡頭移到近處,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
這首詩,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嚮往及希望隱逸的追求。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景中有情,詩趣盎然,韻味深遠,讀來回味無窮。
這首詩,只有簡短四句,卻能表達與陶淵明《桃花源記》相同的意境,誠屬不易。
參考資料:
晉 名潛,一說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 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 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相關作品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飲酒》、《歸園田居》等。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遠山煙雲間,忽隱忽現的長橋,彷彿飛在空中!
張老前輩寫'飛橋'的'飛'字,用得真妙!
貫通
詩、書、畫
王維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書法家亦有詩詞修養 2015-05-21 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