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2 03:58:14 δ

2535

最近7-ELEVEN上架了一本還不知道是週刊/雙週刊還是月刊的雜誌《2535》,對雜誌發行較敏感的人應該知道這是統一集團再一次引進國外(日本)潮流的嘗試。它是看到日本免費雜誌《R25》(Restricted 25-35 Male)以及(《L25》-25-35 Lady)的成功,希望在台灣複製這樣的經驗,以分眾的方式觸及目標客戶。

統一集團利用雜誌建立市場區隔並不是第一次,《MY LOHAS》成功地將品牌與關鍵字結合;《PPAPER》則適時地將設計平價化、消費化,都是成功的操作,也引來其他出版集團的仿效。

這樣的發展是有脈絡可循的,並且與統一集團引進日本品牌、商店和商品的策略是一致的,譬如引進的美國連鎖超商7 ELEVEN無印良品以及PLAZA,每次的引進,都是一種生活風格(life style)的引進,其中尤以7ELEVEN和PLAZA最富趣味。7ELEVEN是美式商業模式經過日式改良後再進入台灣;PLAZA則是日本採購美式風格再進入台灣。《2535》進入台灣,自然也是融合R25的骨,填入台灣的血肉,這樣的模式。

專欄/
特集 他山之石together
綜合 新陳代謝focus
         三顧茅廬guest
時尚 國王新衣style
知識 白手起家pro
         中學為用east
         西學為體west
         經濟學人economist
         原來如此trivia
         大同小異comparin’
生活 輕舉妄動gym
         宜室宜家livin’
         家常便飯homemade
         好戲連台islandwide
         酒國三巡liquor
         雞兔同籠petco
         說學逗唱review

我們先從它的專欄(columns)來看,特集的部份together,有點像是與R25同台聯映的感覺,是以引介日本流行、時尚為主的專題。譬如第1期就介紹了在奈良的一個以麻布批發起家的中川政七商店,如何在三百年老舖的基礎下,創立新品牌,並進駐表參道HILLS的故事。這個部份,一來奠立了這本雜誌的日本血統,一來它極有可能成為一窺日本當代文化創意產業以及生活美學的窗戶,使我們更生活化地接觸日本諸如秩序、殘缺、樸實、貼心的設計思維。尤其其中與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訪談(interview),透過對話的形式,我們看到觀點的辯證、交流以及人物鮮明的呈現。在知識類的pro專欄中,也以採訪的形式,完整地呈現一位台灣在地專業人士的成功歷程和每日行程,有和together相呼應的感覺。

這種以人為主題,以對話形式呈現的方式,很多雜誌都有,譬如Andy Warhol的《Interview》開宗明義就是以訪談形式做為雜誌的主體,上海也有一份報紙《外灘畫報》有大量的人物專訪,台灣有零星的,但可以做到像《2535》第一期這樣深度的不多,因此希望《2535》可以持續下去,形成一種風格。

知識類的專欄是比較有趣的設計,這本雜誌的市場區隔本來就不是主題(譬如職涯或是時尚),而是25至35歲的青年族群。對這群初入職場,逐漸獨挑大樑的族群來說,知識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塊。知識類專欄每篇的篇幅都只有2-3頁,很難深入每個主題,重點反而在它選擇的主題,如何掌握重要關鍵字,達到觀念啟迪的效果,考驗編輯的功力。

再來看這本雜誌的設計以及編排。

第一個不理解的地方是它的用紙,無論封面紙或是內頁都異常地厚,不知是不是因為頁數較少,用厚的紙看起來整本比較厚,還是因為要配合環保大豆油墨,所以用磅數較重的紙。整個雜誌給人的質感,不是那麼輕便,是有點樸實,但是封面的紅黑配色,又不是那麼樸素,所以有點看不懂。

版面構成,同《PPAPER》或是《Shopping Design》一樣都是以grid為主,強調圖文構成,文字不多。不過各個專欄的版型變化多一點,整體不會令人有單調、呆板的印象。

文中多處用到漫畫以及類似字典裡圖解的插畫,這是非常令人眼睛一亮的東西。到過日本旅遊的人都可以發現,日本大量使用圖像,尤其是漫畫,無論是企業或是公家機關(如消防署、鐵道)都有運用色彩單純、線條簡單的漫畫人物在其宣傳物中。相較於台灣,大家如果觀察這幾年各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的卡通人物設計就會發現,台灣雖然也有類似的東西,但都太繁複,而且同質性很高。

圖解式的插畫有一種復古的美感,但是它的另外一個意涵是如何有效地將資訊圖像化,這個部份也是台灣相對較弱的地方。《經理人》雜誌曾經嘗試將財經經典書圖解,但《經理人》圖像化的比較多是知識架構以及經濟模式,《2535》不僅圖像化抽象的知識概念也簡化具象的服裝設計以及運動動作等等,是值得令人期待的表現。這也讓這本雜誌和一般大量使用照片的時尚或生活雜誌區隔,呼應到其快速提供新知識的面向。編輯報告頁裡特別列出了插畫家,由此可知編輯群是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

整個來看,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雜誌,它有它的獨特性和值得令人期待的創舉,接下來就看它是不是可以打中它想要觸及的對象而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