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4 01:03:10阿里森

【聽演講】年輕的大陸企業家觀察

2006/09/02 12:19

聯想集團,楊元慶。事業群邀請的演講者,照片上看來挺年輕的。

因為工作,這些年接觸了些大陸人士,想去瞧瞧這位中國企業家。



知道「聯想」,是因為剛買IBM的NB不久,就發生聯想併購IBM的大新聞

那時候,我有個傻氣的想法:

國際品牌身價的小黑,怎麼轉瞬間成了Made in China,檔次驟降?



至於楊元慶,就不知道了。

本來,權力總會改朝換代,誰能真的被記得呢。



到了遠企三樓,演講現場人氣滿滿。

我和同事是等飯店人員加搬數十張椅子進場,才有位子。

一眼望去,不少西裝革履,多半是商務人士。

開場10分鐘,有個行色匆匆的男士在我右側入座的

正式西服、手持PDA、飄散著古龍水味道。

財經雜誌族群的標準示範。這就是所謂的商務場合啊。

※※※※※※※※

開場,《遠見》影片播放,媒體團團包圍最前排

鎂光燈如黑洞中萬千蝙蝠飛過、啪啪不止,好像是拍什麼稀奇動物一般

「大概是這人太少來台灣了。媒體存檔吧。」是這樣嗎?



「創新時代 創新思維:New World New Think」

看著大型活動背板的簡練設計,好奇「聯想的創新為何」

高格調開場後,又加注「聯想與國際接軌的非常條件為何」

聽者這般期待,於是,楊元慶上台



楊元慶看起來很年輕,以一般人對「董事長」的想像

鎂光燈再度騷動,楊開始說起聯想「蛇吞象」的傳奇



併購後,聯想並不像外界猜測,有消化不良的耗弱現象

獲利成長,中西企業文化也上軌道上

在首度對外公佈財報數字時,楊元慶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聯想之所以能如此,和內部文化的西化養成有關」

楊開始敘述,中西企業文化差異,以及聯想之所以提早養成的先見

英語使用、沒有階級稱謂直呼名字、破除黨營事業的派系陋習等等

也分享他觀察中西文化非關好壞的相對習慣

如,西方人發email就可以確定事宜,東方人卻得補上電話才算數

西方人勇於發表,東方人謙遜含蓄……



約莫40分鐘的演講,楊頻頻低頭看稿,頻頻持杯飲水

與台灣佈達「聯想之政令宣告」



滿滿的座次,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在楊演講結束下台時

突然驚醒:他,有說到什麼,跟「創新」有關嗎?

※※※※※※※※

一個軟體的企業家、高格調、楊,三人上台會談。

高格調說,楊比他兒子年輕四歲。如此年輕,成就非凡

是中國企業新一代優秀領導人的代表



在一陣「高帽加身」後,神情侷促的楊,仍是有些緊張吧

媒體又在狂拍,他看著鏡頭,揚動嘴角,擠出一絲微笑


會談的時候,我幾乎聽不見楊的聲音。他怎麼了。

高格調幽默開場,提問嚴謹也辛辣(50億商機?結果還是問不出來)

軟體史蒂芬一貫漫不在乎的美式風格,百無禁忌喳呼

夾在這二個「台客」之間,年輕的董事長,是不是有些招架不住

他的聲音,變得低沉、微弱、不清楚(有同事說,是麥克風拿太遠的問題)



冷氣越來越冷。會談10分鐘後,我到外場去。

到自家展售位子,和同事說起裡頭的狀況,然後,拿起《聯想風雲》

一本寫法語調宛如武俠小說的奇作!

(我現場就耍寶演起對白起來。笑果相當不錯。這書好看。)

※※※※※※※※

我的觀察,在查到了詹偉雄的一篇文章,獲得了一些解釋

至於「創新」這件事,只能說,兩岸的誤會又多一件了。

※※※※※※※※



說說聯想的楊元慶

文/詹偉雄

身為這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有一種特別的快樂,腳下的市場由你隻手開創,很有當年美國西部拓荒史中的那種成就感。但,「創業」畢竟不是喜從天來的樂透,這批企業家,其實也同時承擔著另一種獨有的苦澀,台灣人很難體會。

有這感想,來自於我們和聯想現任董事長楊元慶的過去一段交情。

一九九九年七月,《數位時代》在台灣創刊,封面故事作的是美國矽谷和中國中關村的報導,那期雜誌,我們的副總編輯何琦瑜走闖北京和上海,為台灣社會第一次介紹了這位年輕人。隔年冬天,我在北京友誼賓館約訪楊元慶,還記得冷風冽冽,他坐著黑色紅旗轎車前來,一談一個下午,那時他還沒接班,但已經有準接班人的架勢,有著少有的自信。一年多後,我又在北京採訪楊元慶,這時他已是正式的接班人了,我們作的是雜誌最後一頁的「總裁公事包」,他身懷一大串鑰匙(約莫有二十來把),由北京北三環外上地科學園區新總部一路開門,帶著我們直上他的辦公室拍照,我約莫記得他開了十幾道門,轉鎖技巧熟練(而且哪一把鑰匙開哪一個門,他完全一清二楚),好像一個大學生興致勃勃要帶好友去看層層格格房間後的一間新實驗室一樣,「沒辦法,在中國,什麼地方都得鎖,你管的事愈多,鑰匙就愈多,」他邊走邊說。當我們的攝影編輯把燈架好,他把公事包裡的東西一古腦兒全倒出來,其中赫然有一捆十萬人民幣的嶄新紙鈔,「這個要拍,不好吧?」他靦腆地問。後來我們才明白,身為總經理,四處都要付錢,彼時中國信用卡制度還蹣跚起步,他只好每天隨身帶著這麼多錢。

這是五年前,《數位時代》在北京友誼賓館為揚元慶拍的照片,別看陽光滿地,那天氣溫是零下五度,他脫了外套,而我則在一邊發抖......。

之後是他來台灣參加台北Computex電腦展,我們帶著他拜訪PC home Online,在他下榻的福華飯店外幫他拍「台北剪影」,隨著他事業的忙碌,我們和他直接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少,這次雜誌要做聯想的封面故事,我們的總主筆王志仁可是用越洋電話和人在紐約的他電訪半小時,再接著趁他回北京再去堵他一小時,這才完成了這次專訪。由當年和我們隨意混一下午,談他如何由安徽長大、在一個農村與一個農村間賣「計算機」,到今天成為一家跨國企業的掌舵者,左右三千億台幣的營業額,曲指算算,這中間不過五年而已;而且我相信──他應該也已經有了自己的信用卡。

經營的知識和智慧,可以在『做』中學,依楊元慶的才智和出身小鄉的經歷,他應該學得很快。但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他和我們對話時的靦腆──所謂現代商業社會的儀態、修辭語言、生活方式,甚至個人休閒運動、閱讀和嗜好等種種「商人文化」,對他而言,是有著那麼一點學習上的慌張,因為這攸關感性,並不如理性邏輯那般容易學,對一個文革時代出生的年輕人來說,他幼年時並沒有浸潤這文化的丁點機會;少了童年啟蒙,他只能透過和「異文化人」接觸的吉光片語時段,自己暗中揣摩,我說的「慌張」,正是這種後進者的苦澀,他少不了要忍受西方人對中國草莽的傲慢鄙夷眼神,即便這中國人是如此虛心向學,而且這草莽不是粗魯,而是未經世事的天真。

這五年,他一定成長很多,當初他跟我談的一些網路投資計畫,証明都以失敗作結;但在文化生命上,他變得更有自信了──膽敢買下IBM PC,而且效法新力盛田昭夫,二話不說搬到美國長住以切身體驗當地文化,這些抉擇,背後一定要有個更強大的自我心智,才作得到。

這就是「中國式成長」,必須學得比別人更多,比別人更能縮小自我、放大自信,楊元慶如果十月來台灣,你得好好端詳這位比我還小三歲的中國全球化企業家。

這期《數位時代》對聯想所作的報導,是關於楊元慶的故事,也是關於所有華人年輕人的故事......。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wh_chan/archive/2005/10/06/18942.html

※※※※※※※※

楊元慶 簡介

出生年月:1964年11月

畢業院校:中國科技大學

職位:董事長

籍貫:安徽合肥

就職單位:聯想集團


經歷:

楊元慶1986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88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取得電腦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聯想集團工作;1994年,出任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2001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2004年12月8日,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

2001年4月,時年37歲的楊元慶正式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3年後的今天,多元化遭受重挫,回歸PC主業,20歲的聯想不得不開始帶有沈重意味的紀念與思考,與此同時,楊元慶的"執政"能力亦面臨現實考問。楊元慶1986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88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取得電腦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進入聯想集團工作;1994年,出任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2001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2004年12月8日,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



楊元慶爲國家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專家特殊津貼,同時爲中華全國青年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企業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在《亞洲周刊》的推進亞洲發展的20名千禧英雄中,作爲兩名中國大陸代表之一入選;2001年6月,獲得“商業周刊”亞洲版評選的“亞洲之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