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30 10:46:20日出

上執

共業,自不能免於外。借了那麼多,還施彼身。自做還自受。

 

陳光標: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更新日期:2011/01/30 02:15 廖肇祥、李文輝/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廖肇祥、李文輝/綜合報導】

大陸首善陳光標廿九日早上到南投縣政府捐款三百萬。他說:「人生最悲慘的事,莫過於死了以後,錢還沒花完,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他強調,自己離開人世時,全部家產將捐做公益。陳光標稍晚在台北市舉辦感恩餐會時還表示,將號召大陸企業家,集資捐建跨海高鐵,強調「台灣不用出一分錢!」

陳光標說,「一個人手指別人時,還有其他三指指著自己。」媒體問他「三指說」,是不是指台灣最近批評他高調行善的政界人士,陳光標不正面回應,表示這句話不是針對台灣,他在大陸、印尼等捐贈會場都這麼說過,這次來台完全遵照民情,因此企業家團員身上的紅心識別牌換成了胸花。

對照陳光標坐在大陸「錢牆」前發紅包的畫面,南投捐贈活動係由社工發放,陳光標不經手。他離去時,有受贈民眾翹起大拇指並緊握他的手,語氣哽咽表達感謝,陳光標微笑回應後,再穿過社工圍成的人牆,避開拉大字報的陳情民眾後,驅車前往竹山鎮金竹味餐廳與竹山紫南宮。

紫南宮主委莊秋安送他十二顆金雞蛋,內附一百元紅包,強調這是「錢母」,庇佑陳董錢滾錢。陳光標欣然接受,還秀了一段「刀穿報紙不穿衣」的魔術。在廟方帶領下,參觀五星級廁所時,見到店家門前有小摺腳踏車,一時童心大起,表演單腳騎乘特技。

一名攤販向陳光標兜售車輪餅,陳光標掏出兩千元買了六十顆分送給在場來賓及記者,攤販烤好找錢時,陳光標說:「剩下的錢我委託你,送給需要的人吧!」

陳光標昨晚在台北海霸王餐廳開五十八桌,餐會上,繼續暢談「為善怕人不知道」。話鋒一轉,盛讚台灣高鐵舒適服務好,強調兩岸「空中列車」已直通,只要大家同意,他要號召大陸企業家,每人拿出五%利潤,把海峽兩岸的火車鋪起來,興建海底隧道,以後兩岸跨海「走親戚交朋友」,只要三小時。

由於原先安排的五十桌已客滿,陳光標臨時決定加了八桌,讓苦候多時的人比照用餐,並發給每人一萬元紅包。

隊伍中,也出現數名來自四川、福建、廣東、江蘇等地的大陸籍配偶七、八人,人手一信。她們表示,她們分別來台十三到十八年不等,已取得台灣身分證,但台灣老公不是過世、就是離婚,只能打零工,月入一萬多元。希望陳光標幫助台灣同胞,可不要忘了她們落難在這裡受苦,能解救她們。

 

上一篇:風氣

下一篇:有感

日出 2011-01-30 10:53:10

五、
是善—有些善惡,不可單從眼前的利害去決定,需要從長遠的流弊來判斷。譬如,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下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以後魯國人都會樂於拯救溺水的人了。」因為救人和感謝會造成風氣。
非善—只考慮到現在和某一個人,沒有考慮到久遠的影響。譬如:魯國的法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獎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富有,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作呢?現在魯國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無形中創下了惡例,使大家都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一件丟臉的事,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好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在一般人的眼光,大都會以為子貢做善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不高尚的事,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這是孔子十分高明的地方。
所以判斷善事不可以根據表面的行為,而要考慮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要看將來的結果;不可只看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非善的其他例子多得很,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成大患......等。(了凡四訓語譯)

日出 2011-01-30 10:51:48

老子---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日出 2011-01-30 10:50:45

《禮記.學記》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大德不官:偉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種官能、職務。
大道不器:偉大的道理,不局限於一種事物。也就是這個真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大信不約:真正偉大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一個在眾人心中所認可有誠信之人,他不須要發誓,誰都會相信他;一個無信之人,就算他斬雞頭發誓,人家還是不信。
大時不齊:恆久的四時雖不相同,卻運轉不停,是最準確的守時。
一個人對於上述的這四種現象都能夠瞭解了,就知道萬事萬物之本源,就知道從根本處著手,而不會在枝末上下功夫。一個人懂得事事提綱挈領,那麼他在為學上,就不會被那些枝末給困惑,那麼他就可以立志於學習聖人之道了。(舉個例子說,子貢已經很聰明了,可是他自謙自己僅能聞一以知二,而顏回卻能夠聞一以知十。那就是顏回掌握了學問的根本,所以其相關之道理,他都能貫通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