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5 18:59:58晴天
遇見中國流亡詩人貝嶺及《舊日子》,與蘇珊桑塔格~2
介紹過貝嶺自己與蘇珊的淵源以及其生平、作品之後,貝嶺說到,蘇珊是一位介入型的學者,亦即她並不躲在學術的象牙塔內旁觀社會及他人,對於一切世界上不公不義的現象,無不把握發聲的機會以盡一己之力;因此,她雖享譽於美國及白人社會,卻從不因此而媚俗或鄉愿─她直言「白人是人類社會的癌細胞」,也強烈批判美國發動戰爭攻打伊拉克,更在至以色列領取一個頒給傑出猶太人的獎項時疾呼以色列不應強佔巴基斯坦否則這個地區將永無寧日......;更在穆斯林世界對魯西迪發出追殺令之際,挺身而出公開聲援支持魯西迪;而這就是蘇珊桑塔格。
同時,他提及,有人將龍應台類比於蘇珊桑塔格,但顯然在他心目中,蘇珊是許多同類型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他以為,首先,龍並未如蘇實際介入許多不公義事件而扮演積極的腳色,且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其次,蘇珊是世界級的學者,她的視域是世界級且跨領域的,書籍的出版都是世界各國同步,而龍僅限於兩岸三地,且領域有其侷限。
同時,他提及,有人將龍應台類比於蘇珊桑塔格,但顯然在他心目中,蘇珊是許多同類型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他以為,首先,龍並未如蘇實際介入許多不公義事件而扮演積極的腳色,且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其次,蘇珊是世界級的學者,她的視域是世界級且跨領域的,書籍的出版都是世界各國同步,而龍僅限於兩岸三地,且領域有其侷限。
兩個小時的講座,轉眼已近尾聲;剩下半小時的時間之際,呂正惠老師見無人發問,便提醒貝嶺:「現在應該可以為我們介紹你的詩了吧!只剩下半小時,可以為我們朗誦你的詩嗎?」
客氣的貝嶺,方才從袋子裡拿出他的詩集分發;是2006年出版的《舊日子》,收入由貝嶺主編的流亡年代系列叢書中的第13冊,收錄了他自1980~1995的51首詩;應觀眾要求,他先為我們朗誦了詩集開篇第一首詩〈放逐〉:
我在時間的盡頭經歷放逐
手臂的彎度 記憶的弓
我用我的漢字洗清異國的天空
無倦的天空 遼闊強烈的天空
乾燥而又堅忍
帶著事物莫名的疼痛
冬天─有著記憶命名的莊重
我看到被遺忘拒絕的恥辱
帶著使命 進入我那野蠻的視野
眺望中止了閱讀 回憶放棄時鐘
經歷者─經歷著對經歷的厭惡
那並非是時間的過錯
那僅僅是時間的過錯
輾壓往事的 是夜的車輪
事物
用它不朽的根
固執地纏繞我們
我在放逐的盡頭
如同國家版圖上
一個恆久的詛咒
在鼓掌聲中,接著他朗誦了詩集中的第二首詩,與台北有關的〈變奏─台北1995〉,貝嶺自陳是一首情詩,詩中以「娜娜」隱喻台北﹝他似乎是這樣解釋的,沒記錯的話;亦或確為某一戀人的代稱,就不得而知了﹞:
娜娜,當著天空注滿殷紅
告訴我,你我,是你和我
那是一種孤愁
娜娜,時間悠長而蕭瑟
我們沉於綿綿之中
那使我們困惑的
是光陰,是世紀之末
那是我們擁有的唯一徵兆
娜娜,那是展現終極的地方
我們被純粹的深淵環繞
我們忘形
我們絕望地咀嚼褐色的茅草
我們被悲哀遺忘的感覺
如此美好,如此地
被美艷的事物所消耗
娜娜,我們纏繞
我們在淚的天空下
彼此熟悉著纏繞
在漫長的荒蕪裡
在妄想的虛無裡
絕望─竟也有著絕對的奇妙
娜娜,我們古舊的長髮飄逸
如同幽暗天空下霧的清繚
我們相擁,我們相擁的是一種迷惘的飄蕩
當著時空交錯,當著身體
在夜的浩大下開放
我們沉溺,我們沉重地沉溺
在愛的淋漓下沉溺
我們將怎樣地面對沉溺
在烈烈暴日的擊打下
喪失,竟也充滿了記憶
以及,為了紀念六四事件而寫的〈紀念─為一九八九年「六四」受難者而作〉:
我目睹的暴力過去了
它滋生的果實
被恨的潮水洗劫著
一個預言再度呈現
苦難,完整而安詳
連同我的疼痛
它們僵立在時間的鐘擺下
整整一支對伍的葬儀
祭奠著記憶
而過去是無辜的
衰老,那年輪的不幸
迫使青春懺悔
青春,竟也烙下了死亡那永恆的印
冬天是自由的
在赤裸的空曠下
夢,佔有著妄想
如同想像的理性
在堅忍的兀立中
展示記憶疲倦的力量
一個進程
符咒般凝聚的
壯烈終結的力量
遇見貝嶺之前,不知其何許人也;上傾向出版社的網站瀏覽,才了解了這位中國流亡﹝或說放逐﹞詩人一直以來在做的事。其實在詩人的身份之外,他更該被華人讀者認識的身份也是他主要的身份,應當是「出版人」;2003及2004年,他更曾應書展主辦單位之託,為台灣讀者邀請來1986諾貝爾文學得主索卡因及捷克詩人、文學家、戲劇家兼總統的哈維爾;或許他在中國的出版市場及言論自由更加開放之後,當他能回到祖國從事出版之後,在封面摺口自言是「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的人」,能進一步實現他的抱負。
客氣的貝嶺,方才從袋子裡拿出他的詩集分發;是2006年出版的《舊日子》,收入由貝嶺主編的流亡年代系列叢書中的第13冊,收錄了他自1980~1995的51首詩;應觀眾要求,他先為我們朗誦了詩集開篇第一首詩〈放逐〉:
我在時間的盡頭經歷放逐
手臂的彎度 記憶的弓
我用我的漢字洗清異國的天空
無倦的天空 遼闊強烈的天空
乾燥而又堅忍
帶著事物莫名的疼痛
冬天─有著記憶命名的莊重
我看到被遺忘拒絕的恥辱
帶著使命 進入我那野蠻的視野
眺望中止了閱讀 回憶放棄時鐘
經歷者─經歷著對經歷的厭惡
那並非是時間的過錯
那僅僅是時間的過錯
輾壓往事的 是夜的車輪
事物
用它不朽的根
固執地纏繞我們
我在放逐的盡頭
如同國家版圖上
一個恆久的詛咒
在鼓掌聲中,接著他朗誦了詩集中的第二首詩,與台北有關的〈變奏─台北1995〉,貝嶺自陳是一首情詩,詩中以「娜娜」隱喻台北﹝他似乎是這樣解釋的,沒記錯的話;亦或確為某一戀人的代稱,就不得而知了﹞:
娜娜,當著天空注滿殷紅
告訴我,你我,是你和我
那是一種孤愁
娜娜,時間悠長而蕭瑟
我們沉於綿綿之中
那使我們困惑的
是光陰,是世紀之末
那是我們擁有的唯一徵兆
娜娜,那是展現終極的地方
我們被純粹的深淵環繞
我們忘形
我們絕望地咀嚼褐色的茅草
我們被悲哀遺忘的感覺
如此美好,如此地
被美艷的事物所消耗
娜娜,我們纏繞
我們在淚的天空下
彼此熟悉著纏繞
在漫長的荒蕪裡
在妄想的虛無裡
絕望─竟也有著絕對的奇妙
娜娜,我們古舊的長髮飄逸
如同幽暗天空下霧的清繚
我們相擁,我們相擁的是一種迷惘的飄蕩
當著時空交錯,當著身體
在夜的浩大下開放
我們沉溺,我們沉重地沉溺
在愛的淋漓下沉溺
我們將怎樣地面對沉溺
在烈烈暴日的擊打下
喪失,竟也充滿了記憶
以及,為了紀念六四事件而寫的〈紀念─為一九八九年「六四」受難者而作〉:
我目睹的暴力過去了
它滋生的果實
被恨的潮水洗劫著
一個預言再度呈現
苦難,完整而安詳
連同我的疼痛
它們僵立在時間的鐘擺下
整整一支對伍的葬儀
祭奠著記憶
而過去是無辜的
衰老,那年輪的不幸
迫使青春懺悔
青春,竟也烙下了死亡那永恆的印
冬天是自由的
在赤裸的空曠下
夢,佔有著妄想
如同想像的理性
在堅忍的兀立中
展示記憶疲倦的力量
一個進程
符咒般凝聚的
壯烈終結的力量
遇見貝嶺之前,不知其何許人也;上傾向出版社的網站瀏覽,才了解了這位中國流亡﹝或說放逐﹞詩人一直以來在做的事。其實在詩人的身份之外,他更該被華人讀者認識的身份也是他主要的身份,應當是「出版人」;2003及2004年,他更曾應書展主辦單位之託,為台灣讀者邀請來1986諾貝爾文學得主索卡因及捷克詩人、文學家、戲劇家兼總統的哈維爾;或許他在中國的出版市場及言論自由更加開放之後,當他能回到祖國從事出版之後,在封面摺口自言是「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的人」,能進一步實現他的抱負。
「1993年2月,《傾向》文學人文雜誌創刊。孟浪、貝嶺(返國)在北京外交公寓友人處舉辦《傾向》文學人文雜誌創刊晚會。 」﹝本文圖片皆擷取自傾向網站http://tendencychinese.com/default.aspx及http://www.qingxiang.org/pu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