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2 01:49:59杯子的筆記本

中國書法

(1)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中國的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要研究書法必先瞭解文字的起源和構造。中國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結構完備的甲骨文,其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發現夏代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必備的三個重要因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這一時期的書法主要體現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書、竹(木)簡諸方面。這一時期,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從幼稚階段逐趨完美,從而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然而,它的發現卻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榮發現的。據統計,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五萬片以上,不重複的字約有四千五百多個,可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文字。筆畫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遒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謹密,或草率粗放。董作賓曾就甲骨文書法的時代特徵作了劃分:第一期(武丁),雄偉;第二期(祖庚、祖甲),謹飭;第三期(廩辛、康丁),頹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勁峭;第五期(帝一、帝辛),嚴整。以時代來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較質樸,晚期的字帶有一些金文的特點,有的字很小,但很嚴謹。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後填朱,也有少數甲骨以朱墨所寫而未刻。說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寫後刻。從這裡知道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而且還包含筆意,對於筆意是不容忽視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線條瘦勁犀利,有直線也有曲線;有單刀也有雙刀。往往是中間較粗兩頭尖,而點畫起止仍有一些方圓之法;有的直畫微帶曲意,線條點畫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字的結構一般呈扁長方,方圓曲線、直線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豎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開。
  甲骨文已具備「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注、形聲)的漢字構造法則。甲骨文已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從其點畫、結字、行氣、章法來看,渾然一體又富於變化,體現了商代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素養。
(2)帛書、竹(木)簡-戰國時期
  在戰國時期,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合稱繒帛,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如1951年湖南長沙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台古墓,1975年湖北雲夢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掘了大量的戰國時代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國時代的手跡。這些簡與波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於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四帛書又稱楚繒書,內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其內容豐富龐雜,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而且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繪的12個怪異的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
  就帛書的書法藝術而言,其排行大體整齊,間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規範整齊之中又現自然恣放之色。其字體扁平而穩定,均衡而對稱,端正而嚴肅,介於篆隸之間,其筆法圓潤流暢,直有波折,曲有挑勢,於粗細變化之中顯其秀美,在點畫頓挫中展其清韻,充分展示作者將文字藝術化的刻意追求。
  帛書的畫像列於文字的四圍,先以細線勾描,然後平塗色彩,看似漫不經心隨意繪出,卻將12個神錄描繪得姿態各異,活靈活現,他們或立或臥,或奔走或跳躍,個個栩栩如生。同時所繪神靈像又顯示出很強的寫實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紋,描繪得細緻真切,彷彿從虎豹身上揭來。特別是帛書四周所畫的樹木,隨物賦形,繁枝搖曳,依像圖貌,茂肚婆娑,可謂用筆之工、描繪之細分毫不爽。楚帛書不僅力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瑰寶、珍奇。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簡牘起源於西周,春秋戰國時使用更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竹簡不僅在古代文化史、書籍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印刷術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簡牘的形式,即為卷軸裝的前身,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廣泛使用
(3)秦刻石與秦小篆
  中國秦漢時期,漢字的變遷更為劇烈也最為複雜,大篆經過省改而創造了小篆,李斯所書《泰山》、《琅玡》、《嶧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另外隸書發展成熟,草書發展成章草,行書和楷書也在萌芽。書法家隨之大量出現,此一時期的書法成就給後世的書法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書法遺存今天的有帛書、簡牘書、還有壁畫、陶瓶及碑上的刻字。漢代的石碑藝術在這一期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西漢較少而東漢卻「碑碣雲起」。出現了象《張遷碑》為代表的方勁古樸類;以《曹全碑》為代表的飄逸勁秀類;還有如《禮器碑》和前、後《史晨碑》的端莊凝練類等著名的碑銘。隸書書體在此時的碑刻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漢竹木簡、帛書也十分豐富。如《睡虎地秦簡》、《長沙馬王堆老子帛書》、《武威漢醫簡》、《居延漢簡》等。篆、隸、章草均有,足與碑刻筆法體勢相印證。其中有一些已顯露行書、正楷的端倪。由於書法藝術在秦漢時代的昌盛,篆刻在這一時期也十分精美。各種印章出現並發展。
(4)漢代
  西漢的石刻很少見,據宋尤袤《硯北雜記》說:「聞自新莽惡稱漢德,凡有石刻,皆令僕而磨之,仍嚴其禁。」趙明誠《金石錄》僅著錄《居攝兩墳壇》、《五鳳刻石》兩種。其他西漢石刻是清以後才陸續發現的,所以偽刻較多。近人徐森玉《西漢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計有十種,有《霍去病墓石刻字》、《萊子侯刻石》等十種。以上石刻僅僅是作為墳壇、宮殿的計時標誌,屬於「小品」性質。從以上西漢的時刻來看,隸書的波磔還不明顯,嚴格的講,都非正規的漢隸碑刻,其實,西漢的隸書已經成熟,具有波磔挑筆。可以從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簡》、《孫臏兵法簡》中看到,筆畫都帶有燕尾波挑。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漢簡書寫的文字內容或是書信記事,或是公文報告,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漢簡受簡面狹長、字跡小的限制。但章法佈局仍能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最終成為由篆隸向行揩轉化的過渡性書體--漢簡。 在《居延漢簡》、《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量的墨跡出現,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漢紙墨跡》相比較。體勢近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從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我國書法藝術真正留下來的最早的墨跡當推書帛、書簡。在此之前雖然有殷墟甲骨文、周代的鐘鼎文、秦代的詔版銘文等,但都屬於刻在骨甲和鑄在銅器或制在陶器上的文字,墨跡是難以看到的。即使是晉唐以來的手跡,為數也是極少的,真正發現漢代墨跡,是20世紀初(1907)在敦煌一帶出土了漢代木簡《流沙墜簡》。此後,193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河流域出土的漢代木簡約一萬枚,集為《居延漢簡》甲編。1959年在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竹木簡共469枚,集為《武威漢簡》出版。1972年在甘肅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的醫藥簡共92枚,集為《武威漢代醫簡》出版。1972年到1976年,在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又發現了大量漢代木簡,共計兩萬枚,是我國歷來發現漢簡最多的一次。因為這些漢簡大都發現在西北的甘肅、新疆一帶,故稱之為西北漢簡。
  歷代的書法藝術,有相當一部分是工匠和無名的書家留下來的。《武威漢代醫簡》是東漢醫家的手跡;《武威漢簡》是出於社會下層的職業抄書人之手;《居延漢簡》是漢代守衛在居延邊防一帶的中下層士吏和士卒所寫。這些漢簡的用筆自由奔放,結體富於變化,確實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生命力。
  《居延漢簡》中的大部分文字形態變化很大,用筆草率急就,自由奔放,無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渾然一體;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古樸,風韻飄逸。書體中篆、隸、行、草皆孕育成形,百花爭艷,各具特色,形成了漢代書法藝術綺麗多姿的景象。尤其簡書中的書體,一般都是民間實用和流行的體式,與士大夫的「廟堂」字是有區別的。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由於社會生活的日趨豐富,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草率急就。在《居延漢簡》的書體中表現尤為明顯,他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獷樸實,折鋒用筆,變化流速而不拘束。
  在結體上,簡書從秦隸的取縱勢一變而為取橫勢,正面取勢,在單行簡書中還可以看出偏左取勢,以讓位於波畫。簡書在章法佈局方面,每一簡雖也有行數限制,但不受界格所囿,可以變化佈局。在西漢的簡書上尤為明顯,有縱行而無橫行。到了東漢的簡書,則縱橫成行,排列嚴整。墨法上講究質樸而豪放的氣勢,章法佈局生動活潑,規整中又出現不規整,這也是簡書中的一大創新,此種筆法一直沿用到後來的草書和行書中。
  《居延漢簡》的字體屬於章草的範疇,用筆承襲隸的筆法,草率急就,即是隸書的速寫。還有的草書,筆畫更為隨意自然,字形可大可小,已脫去隸書筆法,比章草更為精練,字體新穎。
  從出土的漢簡來看,草書的出現可以早到西漢時期,這時不僅有章草,而且已有今草的用筆和字形,雖不成熟,但可以說是開創了今草的先河,簡書作了旁證。由前一種書體轉化到後一種書體,總是有一個過渡階段,而且新字體總是孕育在舊字體之中。處在漢代這樣一個書體大變革時期,必然會出現各種形體的字,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看來,書體的演化不是直線前進的。這就是書體演變「源」和「流」的關係。
  漢簡尤其對東漢分書的影響更為直接。有敦煌和居延出土的很多簡書,與東漢時期的《禮器碑》結體用筆皆相似。純用毫端,形成了纖而能厚的流派。說明纖勁的書風早在西漢民間就已廣泛使用和流傳,到了東漢的《禮器碑》進一步得到提高而更加完美,形成了東漢重要流派之一。西漢末年的《武威漢簡》瘦勁寬博,筆畫勁健,使轉流美,颯爽多姿,與東漢時《禮器碑》相類似。東漢時桓帝延熹元年的《甘谷漢簡》筆畫飄逸秀麗,搖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風格。總之,我們從簡書中可以看到筆畫縱橫飛動,結構自然渾成,有厚重質感的各類風格的書體,發展成為東漢工整精細,厚重古樸,奇縱恣肆的各類碑刻書體,並為後來的楷、草書體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脈絡和軌跡。
漢代《居延漢簡》 現藏台灣省中央研究院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世紀,中國文明四大發現---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和居延漢簡。
  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綿延300公里,先秦時稱「弱水流沙」(匈奴語),秦漢以後稱「居延」。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 (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 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台,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 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 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故居延遺址內倖存的各類文物遺存,包括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第一次是1930年至1931年,在額濟納河的大灣、地灣、金關、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為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所以稱為「居延漢簡」。1972至1976年,又在該地區發掘木簡2萬多枚。是我國歷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從而使「居延」一舉成為漢簡的代名詞。
  簡牘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為研究漢代西北屯戍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很珍貴的書法墨跡。簡牘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變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資料,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居延漢簡》多為漢代之物,因此書體基本上為隸書章草,屬於章草的範疇,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草率急就,即是隸書的速寫。《居延漢簡》用筆自然簡潔,章草簡冊,運轉流暢,銜接自然,粗獷樸實,變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態變化很大,自由奔放,無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渾然一體;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樸茂,風韻飄逸v形成了漢代書法藝術綺麗多姿的景象。而這些《居延漢簡》多為守衛在居延邊防一帶的中下層士吏和士卒所寫。由此可見當時書法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
  總之,秦漢之際,是我國書體各體形成的重要時期。在簡牘出土以前金石碑刻書法佔據了中國書法史的重要位置,自大量秦漢簡牘問世以來,填補了書法史上秦至東漢這一時期的空白,使書法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備。
(5)魏晉書法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quot;鍾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quot;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其主要作品有:
  (1)樂毅論 :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
  (2)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3)蘭亭序 :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4)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 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6)喪亂帖:《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現藏日本帝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於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quot;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範的草書體勢。
  魏蜀吳三國鼎立,只有四十五年的歷史,三國石刻承東漢余緒,然而,立碑之風衰竭。建安十年(205)曹操以當時葬禮過繁,曾下令禁止製造石獸、碑銘,自次以後,碑刻減少,但並不因此而完全絕跡,仍舊有不少重要的碑刻。如魏的《上尊號奏》、《受禪表》、《範式碑》等,吳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等,蜀無石刻流傳。在這些碑刻中大多數是隸書體,然而與漢碑不同,其實正是行楷書逐漸取代了隸書之際,隸書中楷書筆法成分加強,在這些典章巨製的碑刻中也能夠透出消息。自魏至明,再也沒有寫出漢碑隸書的風韻,然而,三國時的魏隸其飄逸拓展不及漢隸,然茂密渾穆、整嚴濃麗,卻為兩晉南北朝隸揩的淵源所在。
  三絕碑即《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處的繁城鎮漢獻帝廟內。《受禪表》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隸書陰鐫,內容首先闡明禪讓乃自古之美德,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將軍固請下,他「回師千慮,至於再,至於三」才在繁陽(今繁城鎮)築靈壇舉行受禪大典。《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32米,圭形, 上有碑穿,碑額篆書陰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八字。碑文隸書陰鐫,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內容為魏文武大臣奏請曹丕代漢稱帝事。奏章稱道「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敬天命以固請」。漢獻帝讓位曹丕代漢乃天命所歸。奏章前後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職名。兩碑均系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謂之三絕,即文表絕,書法絕,鐫刻絕,有較大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6)隋唐代書法
  隋、唐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隋代書法 隋代立國時間較短,書法雖臻於南北融合,但未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僅為唐代書法起了先導作用。隋書法家有僧人智永曾用30年時間,書寫《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東各寺院。其書法傳王羲之法而有所變化,平正和美,體兼眾妙。有石刻《真草千字文》傳世,流傳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墨跡,亦傳為智永所書。另一位書法家為丁道護,傳世書法作品有《啟法寺碑》,現原碑已佚,僅有一拓本流傳
  隋代碑刻和墓誌書法流傳較多。隋碑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精通,匯成一局,淳樸未除,精能不露。隋代著名的碑刻有:《龍藏寺碑》、《曹植碑》、《賀若誼碑》、《孟顯達碑》、《寧□碑》和《董美人墓誌》、《蘇孝慈墓誌》、《元公墓誌》和《元公妻姬氏墓誌》等。這些碑刻和墓誌,結體或斜畫豎結,或平畫寬結;風神或渾厚圓勁,或秀朗細挺;都能符合變化,自成面貌
  初唐,唐初社會安定,經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導書學,並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唐初書法家的代表是歐陽詢、虞世南和褚遂良3人。歐陽詢的書法,法度嚴謹,雄深雅健,以險峭取勝。代表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君碑》、《房彥謙碑》等,墨跡有《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等。虞世南,曾受業於隋代智永,被認為是王羲之的正統傳派。其書法沉粹安詳,不露鋒芒,筆力堅實,外柔內剛。代表作品為《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在唐初三家中是後起之秀,字清勁秀穎又內含筋骨,在筆法上有新的創造。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碑》、《房玄齡碑》等。另有薛稷,師法褚遂良,曾同歐、虞、褚並稱初唐四家,作品有《信行禪師碑》等。與薛稷風格相近的薛曜,作品有《封祀壇碑》、《秋日宴石淙序》、《夏日游石淙詩並序》等。唐太宗李世民在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上都頗有建樹,其書法學王羲之,首創以行草書入碑,有《晉祠銘》、《溫泉銘》等傳世。他在理論上主張學書法應學其骨力,並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贊,稱其書盡善盡美,古今第一,還以重金收購其書法墨跡。因此上行下效,研習王書成為一時風尚。唐高宗李治亦善書法,作品有《李□碑》、《紀功頌》、《萬年宮銘》等。
  稍晚的重要書法家有孫過庭和李邕。孫過庭善草書,師法王羲之、王獻之,工於用筆。其書法俊拔剛健,被認為是二王草書典型傳派,傳世墨跡有《書譜》。李邕是一位才華橫溢和多產的書法家,多以行書入碑。書法瘦勁厚重,縱逸通達,作品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等。
  這個時期的書法家還有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傳父法而有變通,矩□森嚴,意態飄逸,略少含蓄,作品有《道因碑》、《泉男生墓誌》等。賀知章善草書,有落筆龍蛇之喻,傳世作品有草書《孝經》。陸柬之為虞世南的外甥,書法學虞世南,傳世作品有墨跡《文賦》。<BR>另如趙模《高士廉塋兆記》、王行滿《韓仲良碑》、敬客《王居士磚塔銘》、王知敬《衛景武公李靖碑》等一大批書法家及其作品也都有相當的成就。    
唐·李邕:《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盛唐,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書法藝術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提高。書法風格由初唐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這時出現了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著名書法家,他們分別在狂草和楷書方面開創了新的局面。
  張旭,人稱張顛,創狂草,有草聖之稱。唐玄宗時,以李白的詩、裴□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號為三絕。其草書千變萬化而不離規矩。他又能寫極嚴謹的楷書,其《郎官石柱記序》被認為唐人正書無出其右。懷素與張旭合稱「顛張狂素」。懷素從顏真卿、鄔彤處得張旭筆法。其字如驚蛇走虺,張雨狂風。有《自敘》、《苦筍帖》、《食魚》等墨跡傳世。顏真卿是一位勇於革新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多用中鋒,結體豐茂,莊重奇偉,稱顏體。他遺留的碑刻最多,且極富變化。如《多寶塔碑》結字勻穩,秀媚多姿;
《宋廣平碑》豐潤圓挺,寬博疏朗;《顏勤禮碑》風神飽滿,用筆奇偉;《中興頌》宏博渾厚,意興飛揚;《顏家廟碑》莊重遒勁,大書深刻;《麻姑仙壇記》秀頗超舉,神采舒和。其草稿《與郭僕射書》和《祭侄季明文》則頓挫郁屈,縱橫磅礡,成為書法中的楷模。徐浩工楷隸,其作品有《朱巨川告身》、《不空和尚碑》、《大證禪師碑》等。柳公權是繼顏真卿之後的重要書法家。人稱顏筋柳骨。其字遒勁圓潤,楷法精嚴。傳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等。這時期著名書法家還有鍾紹京,作品有《靈飛經》;蘇靈芝,作品有《田仁畹德政碑》、《易州鐵像頌》等。
  唐代篆、隸書亦頗興盛。篆書成就最高的當推李陽冰。顏真卿書碑,多由他篆額,世謂聯璧之美。他初學《嶧山碑》,後變化開合,勁利豪爽,自成一家。作品有《三墳記》、《般若台題名》、《謙卦碑》等。其他擅長篆書者還有王遒、李靈省、瞿會問、袁滋、唐玄度等。
隸書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隸著稱,所書《石台孝經》、《紀泰山銘》等影響很大。時以韓擇木、史維則、蔡有鄰、李潮並稱隸書四家。韓擇木有《葉慧明碑》,史維則有《大智禪師碑》,蔡有鄰有《龐履溫碑》。其他善隸者還有盧藏用、梁□卿、劉□、顧誡奢、竇泉、韓秀榮兄弟等。
  晚唐,這一時期,唐國勢漸衰,書法也沒有初唐、盛唐興盛,但也出現一些書法家,如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隸書都為後世所稱道。
  唐代的書法作品除上面所述著名書法家墨跡、碑刻外,還有許多不知名作家所書寫的大量墓誌和經生所寫的佛教經卷,都是重要的書法資料。唐代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孫過庭的《書譜序》不僅是一篇優秀的草書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綿密、詞簡意賅的書法理論著作。該序從溯源流、辨書體、評古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等
6個方面對書法的奧義進行了全面論述,被後人視為準則,影響甚大。張懷□的《書儀》、《書斷》等亦多真知灼見。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則是第1部古代書法理論的總集,收羅廣博,選擇精審,對後世書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7)五代書法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進了書法的發展。印刷術的發達使書法家從單純的功能性書寫活動中解放出來,書法藝術特性被進一步強調。宋元時代的書法可以說是行草時代。宋代書法家在楷書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書法家,但在行草書方面卻表現出鮮明的文人個性和品質,開一代新風。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藝術具有絕對的典範意義。但宋代重要書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變革意義的中晚唐書法的影響,特別是顏真卿的影響。此外,宋人對金石學的重視和研究也使書法和篆刻藝術置於更大的歷史尺度之下,汲取了豐富的源泉。
  由於戰爭連年不斷,士大夫皆無暇留心翰墨,因此書壇較為冷落。但中唐以來的書法革新浪潮影響深遠,五代時期楊凝式的書法,實現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轉折,書風的崛起,作了鋪墊。楊凝式之外,還有李煜、徐鉉等有成就的書法家。


(8)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後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9)元代書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餘年,是為元代。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俯,鮮於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後於趙孟俯的康裡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俯、康裡夔夔、鮮於樞、耶律楚材。


(10)明代書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歷二百七十七年。在這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愛書法,尤其喜摹「蘭亭」,神宗自幼工書,不離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寫的《樂毅傳》和米芾的《文賦》。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俯的格調。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閣帖》於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文征明刻的《停雲館帖》;華東沙刻《真賞齋帖》;陳眉公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停雲館帖》收有從晉至明歷代名家的墨寶,可謂從帖之大成。
  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後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台閣體」。士子為求干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所以,近代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說:「有明一代,操觚談藝者,率皆剽竊摹擬,無何創製。」 代表書家有: 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寵、張瑞圖、宋克。

(11)清代書法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 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 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 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 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 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早期 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余緒,在書壇上有 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 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 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王鐸行草渾雄恣肆,一時獨步。 傅山的行草雖勁健不及王鐸,但由於他不降清,以書法發 揮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意趣。 朱耷的行草藏頭護尾,其點畫及其轉折中蘊涵著一種國 破家亡的慘痛的心情,和他的畫有同一機杼。
  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 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錮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 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的書法,因 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 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 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這時的帖學 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為明代台閣 體書法家沈度的十世孫,他學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 手書。

上一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下一篇:北京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