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3 11:55:46杯子的筆記本
中國園林(1)-中國四大名園
蘇州-拙政園.留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
典雅、淡秀的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街178號,面積78畝。這是一座始建於西元十五世紀初的古典園林,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經過幾百年的蒼桑變遷,至今仍保持著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被譽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拙政園
典雅、淡秀的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街178號,面積78畝。這是一座始建於西元十五世紀初的古典園林,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經過幾百年的蒼桑變遷,至今仍保持著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被譽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墻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遊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近年來,拙政園還推出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杜鵑花節、荷花節,受到了廣大中外遊人的喜愛和稱讚。如今二個花節已成為蘇州古城每年春天一個亮麗的旅遊景點,成為蘇州園林每年的一個特色旅遊項目。
該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遊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前來觀光旅遊,他(她)陶醉在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之中。
該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遊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前來觀光旅遊,他(她)陶醉在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之中。
留園
留園地處閶門外留園路。在蘇州園林中其藝術成就頗為突出。以其嚴謹佈局、高雅風格、豐富景觀,曾被評為“吳中第一名園”。
留園廳堂敞麗,裝飾精美,利用許多建築群將全園空間巧妙分隔,組合成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區,這些景區用曲廊聯繫,全園曲廊長達七百餘米,隨形而變,因勢而曲,或蟠于山腰,或蜿蜒于水際,逶迤相續,始終不斷,使園景堂奧深遠,無窮變化,有步移景異之妙。
全園分為中、東、西、北四區。中部和東部是全園的精華部份。中部以山水為主景,水他們于中央,池水西、北兩側,假山石峰屹立;池水東南兩側,樓、廊、亭、軒錯落,形成鮮明的對比。東部以建築呈其佳麗,重檐迭樓,曲院回廊是突出冠雲峰的一組建築群。西部是自然風光,頗多野趣。北部是田園景色,別有風味。
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于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留園地處閶門外留園路。在蘇州園林中其藝術成就頗為突出。以其嚴謹佈局、高雅風格、豐富景觀,曾被評為“吳中第一名園”。
留園廳堂敞麗,裝飾精美,利用許多建築群將全園空間巧妙分隔,組合成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區,這些景區用曲廊聯繫,全園曲廊長達七百餘米,隨形而變,因勢而曲,或蟠于山腰,或蜿蜒于水際,逶迤相續,始終不斷,使園景堂奧深遠,無窮變化,有步移景異之妙。
全園分為中、東、西、北四區。中部和東部是全園的精華部份。中部以山水為主景,水他們于中央,池水西、北兩側,假山石峰屹立;池水東南兩側,樓、廊、亭、軒錯落,形成鮮明的對比。東部以建築呈其佳麗,重檐迭樓,曲院回廊是突出冠雲峰的一組建築群。西部是自然風光,頗多野趣。北部是田園景色,別有風味。
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于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頤和園
北京頤和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座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是世界著名園林之一。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西元11世紀起,這裡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這個由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園子,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環繞山、湖間是一組組精美的建築物,全園分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萬壽山前山的建築群是全園的精華之處,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以排雲殿為中心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當年慈禧太后過生日接受賀拜的地方。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遊覽區聯為一體。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墻。
北京頤和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座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是世界著名園林之一。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西元11世紀起,這裡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這個由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園子,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環繞山、湖間是一組組精美的建築物,全園分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萬壽山前山的建築群是全園的精華之處,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以排雲殿為中心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當年慈禧太后過生日接受賀拜的地方。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遊覽區聯為一體。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墻。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佈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儘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佈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余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準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準,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遊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舖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準,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遊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舖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1994年,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當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於是選定在這裡建行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並建好山莊的圍墻。雍正朝代暫停修建。幹隆六年(1741年)到幹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幹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墻內約佔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築傑作。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佔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盪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 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1994年,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當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於是選定在這裡建行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並建好山莊的圍墻。雍正朝代暫停修建。幹隆六年(1741年)到幹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幹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墻內約佔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築傑作。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佔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盪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 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平原區西部綠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風光; 東部古木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佈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其名稱分別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寺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徵,創造了中國的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
山莊整體佈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他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佈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墻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墻,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于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如眾星捧月,環繞山莊,它象徵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清朝建國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籠絡中國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此在營建避暑山莊的同時,在其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之北,因寺內有木雕大佛,又稱大佛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此寺倣西藏三摩耶廟形式而建。按佛教教義關於世界構造的模型佈局,中央的大乘閣象徵須彌山,四週的殿宇象徵四大部洲。安遠廟是倣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前者信拉薩布達拉宮後者倣扎什倫布寺修建。這些建築藝術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團結,又起到了民族間建築文化交流的作用。山莊周圍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政治寓義十分明確。從收效看也確實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全寺佔地約2.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鐘鼓樓、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大乘閣等。大乘閣高36.75米,外觀六層重檐。閣內置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貼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是國內現存的最大木雕佛像之一,已經被錄入《吉尼斯大全》。佛像兩側有善財、龍女侍立,造型圓潤。閣兩側有妙嚴室和講經堂,分別是清帝聽經和休憩之所。
山莊整體佈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他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佈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墻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墻,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于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如眾星捧月,環繞山莊,它象徵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清朝建國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籠絡中國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此在營建避暑山莊的同時,在其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之北,因寺內有木雕大佛,又稱大佛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此寺倣西藏三摩耶廟形式而建。按佛教教義關於世界構造的模型佈局,中央的大乘閣象徵須彌山,四週的殿宇象徵四大部洲。安遠廟是倣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前者信拉薩布達拉宮後者倣扎什倫布寺修建。這些建築藝術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團結,又起到了民族間建築文化交流的作用。山莊周圍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政治寓義十分明確。從收效看也確實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全寺佔地約2.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鐘鼓樓、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大乘閣等。大乘閣高36.75米,外觀六層重檐。閣內置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貼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是國內現存的最大木雕佛像之一,已經被錄入《吉尼斯大全》。佛像兩側有善財、龍女侍立,造型圓潤。閣兩側有妙嚴室和講經堂,分別是清帝聽經和休憩之所。
在清代,每年的臘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普寧寺都要舉辦廟會,外八廟的喇嘛齊集於此,有佛教法舞表演,遠近的鄉民絡繹不絕。
普樂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俗稱圓亭子。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築佈局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宗印殿;後半部為壇城。在高大的石壇城上,建圓形旭光閣,重檐傘式攢尖黃琉璃瓦頂,閣中置一立體曼陀羅,內供銅歡喜佛。閣頂有圓形鬥八藻井,內有二龍戲珠,製作精美,金碧輝煌。北閣與北京天壇祈年殿形制類似。
普陀宗乘之廟位於避暑山莊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的漢譯,故又稱小布達拉宮。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歷經4年完工,倣西藏布達拉宮形制,廟的建築佈局利用山勢,自南而北層層升高。主要建築有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大紅臺、萬法歸一殿等。大紅臺為主體建築,臺高42.5米,寬59.7米。萬法師一殿在大紅台中部,重檐四角攢尖鎏金瓦頂。此廟是外八廟最大的一處,佔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廟內共有大小建築約60處,多是平頂白墻。主體建築大紅臺是一座暗紅色的方形建築,在周圍白色樓宇的映襯下,非常搶眼。大紅台中心的萬法歸一殿頂部全部被鎏金銅瓦所覆蓋,僅此一項造價即是黃金萬兩,這裡是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或清帝接見重要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及王公大臣們的場所。普陀宗乘之廟古木參天,環境清幽,景致殊佳,是外八廟中不可不遊的一處。
殊像寺位於避暑山莊之北,東臨普陀宗盛之廟,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倣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形制以漢族廟宇建築為主。殊像寺內的喇嘛均為滿族,供奉的主神為文殊菩薩,當時民間認為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該寺又有“乾隆家廟”之稱。
全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主要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會乘殿等組成,其中,會乘殿是寺內主殿,殿內供觀世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像前左右置三層楠木佛龕,兩側各一座楠木萬壽塔,內供無量壽佛。後殿主要由寶相閣、清涼樓、香林室和配殿等組成,寶相閣內原有木雕騎獅的文殊菩薩像,閣名是乾隆帝御筆親題。殿閣外還堆砌有別致的假山,可沿小道迂迴而上。
普樂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俗稱圓亭子。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築佈局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宗印殿;後半部為壇城。在高大的石壇城上,建圓形旭光閣,重檐傘式攢尖黃琉璃瓦頂,閣中置一立體曼陀羅,內供銅歡喜佛。閣頂有圓形鬥八藻井,內有二龍戲珠,製作精美,金碧輝煌。北閣與北京天壇祈年殿形制類似。
普陀宗乘之廟位於避暑山莊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的漢譯,故又稱小布達拉宮。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歷經4年完工,倣西藏布達拉宮形制,廟的建築佈局利用山勢,自南而北層層升高。主要建築有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大紅臺、萬法歸一殿等。大紅臺為主體建築,臺高42.5米,寬59.7米。萬法師一殿在大紅台中部,重檐四角攢尖鎏金瓦頂。此廟是外八廟最大的一處,佔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廟內共有大小建築約60處,多是平頂白墻。主體建築大紅臺是一座暗紅色的方形建築,在周圍白色樓宇的映襯下,非常搶眼。大紅台中心的萬法歸一殿頂部全部被鎏金銅瓦所覆蓋,僅此一項造價即是黃金萬兩,這裡是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或清帝接見重要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及王公大臣們的場所。普陀宗乘之廟古木參天,環境清幽,景致殊佳,是外八廟中不可不遊的一處。
殊像寺位於避暑山莊之北,東臨普陀宗盛之廟,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倣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形制以漢族廟宇建築為主。殊像寺內的喇嘛均為滿族,供奉的主神為文殊菩薩,當時民間認為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該寺又有“乾隆家廟”之稱。
全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主要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會乘殿等組成,其中,會乘殿是寺內主殿,殿內供觀世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像前左右置三層楠木佛龕,兩側各一座楠木萬壽塔,內供無量壽佛。後殿主要由寶相閣、清涼樓、香林室和配殿等組成,寶相閣內原有木雕騎獅的文殊菩薩像,閣名是乾隆帝御筆親題。殿閣外還堆砌有別致的假山,可沿小道迂迴而上。
下一篇:中國園林(2)-江蘇蘇州古典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