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0 14:41:35杯子的筆記本

七彩雲南(三)昆明.阿詩瑪的故鄉石林

昆明市簡介

在雲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儼如高原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這就是古老的「滇南澤」,因距昆陽城最近,故又名「昆陽湖」,即人們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詩人對她描寫是:昆池千頃浩溟漾,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裡,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這美麗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雲南省的省會,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

  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 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昆明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悠久的 歷史、獨特的地質結構,為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昆明市是一個發展中的國際旅遊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會為中心的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積15942平方公里,建成區98平方公里,直轄盤龍、五華、西山、官渡四個區和呈貢、晉寧、安寧、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祿勸八個縣。人口3635212人,有漢、彝、回、白、苗、蒙古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12.6%,城區人口1611969人。
曇華寺公園位於昆明東郊金馬鎮瑞應山麓,距市區2.2千米,曇華寺坐東向西,內有觀音殿、關聖殿、祖堂、藏經樓等建築。殿宇分兩層,正殿兩旁有配殿和小院。前殿左山牆有《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系朱德1922年書贈住持映空和尚詩文的刻石。曇華寺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0年代起,將東園苗圃闢為大型花園。由西園達東園,經人工壘疊的山石幽洞,穿越隧道,登兩側石級,進入東園勝境。東園佔地面積3.3公頃,園中又建有7個園中園:一覽軒、牡丹園、木蘭園、杜鵑園、山茶園、海棠櫻花園和兒童娛樂園。1996年2月,公園建成高48米7層八角疊式觀覽塔--瑞應塔。該塔雖屬現代園林建築,但採用了傳統寺院佛塔的建造手法,登上塔頂,春城景色盡收眼底
轎子山風景區

轎子山風景區位於昆明市北祿勸縣烏蒙鄉,北依金沙江,南望昆明,方圓有百餘里,有數峰遠觀似花轎,故名。唐朝時南詔王閣羅鳳倣傚唐王冊封五嶽之舉,將此山封為東嶽樂尼白。轎子山主峰海拔4223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因特有的地形地貌,故呈現立體氣候。景區面積253平方千米,雲海、佛光、日出、冰雪世界、杜鵑花海,被譽為轎子山「五絕」。
轎子山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高山湖泊尤具特色,山上有天池、木般海等五六個海子,還有高山草旬、七彩瀑布等。最吸引人的是春季和冬季,春季從3-6月,數十種杜鵑花從山腳往上開,滿山紅遍,尤其是大本營周圍的大樹黃杜鵑屬珍稀品種,花姿華麗而高雅。每年11月初至來年4月中旬,轎子山銀妝素裹,霧淞、冰湖、冰瀑布、雪原成為冬天的壯景,可觀賞,可滑雪。
中國金殿博覽苑位於太和宮左側,由金殿文物展覽館、金殿歷史傳奇塑像館及中國銅建築景區三部分組成。於1996年元月建成並開放。其中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

按比例縮小1倍雕刻,仿造了北京萬壽山寶雲閣、湖北武當山天柱峰金殿及太和宮元代小銅殿、山西五台山壽殿、山東泰山岱廟金闕等5處古銅建築。
九鄉風景區

九鄉位於昆明至石林的黃金旅遊線上,距昆明90公里,距宜良縣城40公里,佔地200平方公里,是雲貴高原上規模最大的喀斯特溶洞。景區由上百溶洞組成,以「雄、奇、險、秀」著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裡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情獨特,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彝族、回等民族,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將帶給你全新的感覺。

九鄉風景區內峰巒連綿,河流縱橫,林木茂密。山峰谷地相對高度差200米左右,地表海拔在1750-1900米之間,地勢起伏不大。屬典型的巖溶地貌區。

現分為五個景區,即三腳洞景區、疊虹橋景區、上大洞景區、大沙壩景區、以及明月湖景區。其中以三腳洞,大沙壩居冠。溶洞大都為橋穴型,多層次遞進。三腳洞最為宏偉,洞口有巨型三足石鼎,狀如農家火塘鐵三腳,故而得名。石足圓徑十餘米,兩鼎足間各成一道天然拱門,鼎下形成高30米,廣百餘米的大石廳。過廳而入,是高20米、長2.7公里的深洞,平均洞寬20米,最寬處達50米,洞體寬敞。

疊虹橋景區,景區內有白象洞、臥龍洞、神女宮和大型石壩群構成的「神田」景觀,景區最為險要的是臥龍洞入口處,從地表到洞底,垂直高差120米,遊人沿九折鋼梯盤旋而下,大有深入地心之感,著名的洞中雄雌瀑布落差30米,加上洞壁的回音,氣勢如雷。白象洞雄獅廳長寬跨徑約達200米,既有洞中的「舞台」,又有2000平方米的地下「舞台」,空曠異常。

白象洞外斷魂橋高懸在200米的險峽之上, 遊人向下俯視,驚心動魄。神女宮內鐘乳石林立,造型細膩多姿,令人陶然欲醉。

翠峽在洞外,深百米,河谷有600米長的峽底麥田河平滑如鏡,兩邊絕壁相距僅5米,樹木把千餘米長的河道染得碧秀如玉,幽蘭、苔蘚拂掃水面,松鼠、巖鴿穿飛其間,使凝固於兩壁的自然石雕平添出一派鮮活生機。人稱「小三峽」。盪舟遊覽,別有一番情趣。
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

是1999年在昆明市舉辦的大型國際園藝博覽會的會址,博覽會是由國際展覽局 (BIE)和國際園藝生產協會(AIOH)批准並經過正式註冊的AI類專業博覽會。博覽會的主題是「人與自然--邁向二十一世紀」。博覽會1999年5月1日正式開幕,10月31日閉幕,歷時184天,會後將其列為世界園藝博覽園。

園藝博覽園設在距昆明市市區中心8公里的金殿風景名勝區,該景區佔地面積218公頃,植被覆蓋率76.7%,其中100公頃為緩坡,還有約10%--15%的水面,根據地勢採用組團式結構佈局。使山、水、林有機融合構成良好的自然環境,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主題。

博覽園主要分為室內展館、室外展場、公共服務設施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室內展館有中國館,人與自然館、大溫室、科技館,國際館;室外展場有國外展區、國內展區、和企業展區;公共服務設施沿中心遊覽大道均衡配置,有餐飲、衛生、娛樂休息、電訊服務、幼托、急救、商品銷售的設施。

世界園藝博覽園以室內外庭園和植物花卉展壇、室內園藝品展示的形式為主,同時吸納了園林藝術、自然環境相關的文化展示活動。內容包括各國悠久的園藝傳統和豐富多彩的園藝品種;各國傳統文化有現代文明相結合的庭園建築;人類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成就,園藝與各民族文化發展密不可分的源源及園藝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功用;通過人類科技發展的成就,展示經濟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完善結合;精湛的園林藝術的組合,使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世博園由此而名揚天下。
滇池

滇池又名為「昆明湖」,古時有稱「滇南澤」。因為雲南人總是稱湖為「海」,古代詩人墨客也跟著叫「滇海」。滇池是一顆高原明珠,湖面積約3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86公尺,南北長40公里,東西最寬處12.5公里,湖岸線全長163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處達10公尺。它是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滇池水域,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良田萬頃,人稱「高原江南」。在它的周圍,有漁村和風帆點綴的觀音山風景區;在花光樹影的白魚口空谷園;有綿亙數里,水淨沙明的海埂湖濱浴場以及秀美雋逸的大觀樓公園等,都是十分愜意的遊覽之地,特別在綠波蕩漾的彼岸,巍峨雄壯的西山之巔,水浮雲掩。那湖泊的秀麗與大海般的玄境便呈現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麗,亦有大海的氣魄。
石林

路南石林風景名勝區位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境內。在這廣達2.7萬公頃的地區,石灰岩經長期侵蝕風化而成石灰,這是石灰岩巖溶地貌的一種特有形態,以大片石柱、石芽林立,突兀崢嶸,千姿百態為其特徵。或如母子偕游,或如爺孫閒坐,或如靈芝,或如利劍,其生動奇異的形象,遠觀猶如莽莽森林,又似千隊萬騎,令人遐想聯翩,留下許多傳神的命名和神話故事。

石林壁峰之中,翠蔓掛石,金竹挺秀,山花香溢,季鳥和鳴,使千嶂崖峰顯得生氣盎然。石林附近還有芝雲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當地彝族人民的歌舞、風情、更為這一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增添色彩。
大觀樓公園

大觀樓公園距昆明6公里,面臨滇池,與太華山峰隔水相望, 故又稱「近華浦」,是滇中聞名的旅遊勝地。園中有令人矚目的是那幅懸於大觀樓上的180字長聯,有「天下第一長聯」之稱。

大觀樓公園始建於清朝康熙21年(公元1682年)。距今已有300餘年。明代,世襲鎮守雲南的沐氏在滇池練習水師,特在此建造苑圃,因與滇池對岸太華山相近,故名「近華浦」。稍後,湖北僧人干印來此結茅讀經,修建了一座觀音寺,距今已有300餘年。

入園傍荷池直走,迎面有亭,門懸「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的對聯,說的是古代登大觀樓須經舟渡,泊舟亭前。亭上琉璃黃瓦,中嵌大理石,書刻「近華浦」三字。穿過亭門,綠樹簇擁中閃出一座方形的三層樓,這便是著名的大觀樓。

康熙29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督建該樓,並在其旁建了湧月亭、澄碧堂、催耕館、觀稼堂等建築。因登樓而視野大開,景致壯觀,故名「大觀樓」。三層飛簷,金漆彩畫的大觀樓,上層有匾額「撥浪千層」,系咸豐乙卯年(1855年)御筆賜題。門兩邊懸掛著乾隆年間昆明詩人孫髯(字髯翁)所撰180字長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此翠羽丹霞。莫負:四周香稻,萬頃晴菽頻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爺,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朱廉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原聯由昆明書法家陸樹堂用行書刊刻,掛出後此樓的名聲倍著。1857年,大觀樓與長聯俱毀於戰火,至清同治5年(1866年)由馬如龍重修大觀樓。光緒14年(1888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立長聯,由白族詩人趙蕃楷書,刊懸至今。現大觀樓公園,除著名的觀樓外,園內碧水漣漪,荷塘魚躍,亭榭、長廊、倒映水中,秀美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