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9 02:04:49杯子
中國最美麗的古城-鳳凰古城(土家族民俗風情1)
土家族婚俗介紹
「奪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後,新郎新娘要盡快站起來,直入新房,搶先坐在床上,叫「奪床」。奪床的規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為界。有心計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線上。這時新郎也不讓步,用身子盡力把新娘擠到界線以外。雙方互不相讓,難解難分。這時新郎猛地一下揭開新娘的蓋頭巾,新娘羞得一笑,奪床也隨之告終,據說,誰先坐床,將來由誰當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因哭聲文詞巧妙,有腔有調,悅耳動聽,所以人們又稱為「哭嫁歌」。其內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訴離別之情。出嫁前一天晚間,姑娘和鄉鄰姐妹十人圍著火炕同哭,稱「陪十姐妹」。土家族曾把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現在,除一些偏遠山寨還保留「古之遺風」外,姑娘出嫁已無須襲舊時的「照例必哭」了。就是哭,也只是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惜別之情。
土家族的婚姻不論是舊婚還是新婚都要經過求婚、認親、拜年、送日子、娶親五個階段 。婚前一個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來陪哭,土家語叫「坡」。在此期間家族親友都要宴請新娘一餐豐盛的飯菜,叫做「嫁飯」。結婚前一天新娘正式”開臉”,請人扯去臉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髮辮梳成「粑粑髻」。下午男方派兩三乘轎子(花轎抬新娘,篷轎抬送親的)和抬嫁奩的隊伍。「頭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親隊伍的領隊,其標誌是拿一把雨傘。「二嘎」即管理各項禮物的督官,其標誌是背一個花背簍。當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廚師茶錢等禮品。迎親隊伍到達女家後,女方要舉行攔門禮。然後鳴炮奏樂,將轎子停在院子裡,上席吃飯。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紅呢子長衣,哭拜辭別祖先後,把手中的兩把筷子往前後各丟一把,上了花嬌,哭著「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聽到她的哭聲為止。拜堂入房後,還要進行「奪床」,男青年鬧新房。婚後第二天,新郎新娘端著茶盤向前來道喜的親友、長輩敬茶,長輩還要送茶錢,婚後三日還要「三朝回門」。
「奪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後,新郎新娘要盡快站起來,直入新房,搶先坐在床上,叫「奪床」。奪床的規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為界。有心計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線上。這時新郎也不讓步,用身子盡力把新娘擠到界線以外。雙方互不相讓,難解難分。這時新郎猛地一下揭開新娘的蓋頭巾,新娘羞得一笑,奪床也隨之告終,據說,誰先坐床,將來由誰當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因哭聲文詞巧妙,有腔有調,悅耳動聽,所以人們又稱為「哭嫁歌」。其內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訴離別之情。出嫁前一天晚間,姑娘和鄉鄰姐妹十人圍著火炕同哭,稱「陪十姐妹」。土家族曾把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現在,除一些偏遠山寨還保留「古之遺風」外,姑娘出嫁已無須襲舊時的「照例必哭」了。就是哭,也只是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惜別之情。
土家族的婚姻不論是舊婚還是新婚都要經過求婚、認親、拜年、送日子、娶親五個階段 。婚前一個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來陪哭,土家語叫「坡」。在此期間家族親友都要宴請新娘一餐豐盛的飯菜,叫做「嫁飯」。結婚前一天新娘正式”開臉”,請人扯去臉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髮辮梳成「粑粑髻」。下午男方派兩三乘轎子(花轎抬新娘,篷轎抬送親的)和抬嫁奩的隊伍。「頭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親隊伍的領隊,其標誌是拿一把雨傘。「二嘎」即管理各項禮物的督官,其標誌是背一個花背簍。當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廚師茶錢等禮品。迎親隊伍到達女家後,女方要舉行攔門禮。然後鳴炮奏樂,將轎子停在院子裡,上席吃飯。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紅呢子長衣,哭拜辭別祖先後,把手中的兩把筷子往前後各丟一把,上了花嬌,哭著「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聽到她的哭聲為止。拜堂入房後,還要進行「奪床」,男青年鬧新房。婚後第二天,新郎新娘端著茶盤向前來道喜的親友、長輩敬茶,長輩還要送茶錢,婚後三日還要「三朝回門」。
土家背簍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為伴,也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是娘家家境的標誌,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背簍」就是這種背簍;摘苞谷、粟谷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 柴、扯豬草用「柴背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還有一種專供男人挑苞谷標棒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隻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簍串起來,苞谷插得緊紮扎的,挑在肩上便於下高坡陡崖;另有一種木製背簍,幾根木棒,串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繫著,以此背原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背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雲深處的木樓。
背簍,在山裡人看來,一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背簍上的湘西」。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為伴,也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是娘家家境的標誌,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背簍」就是這種背簍;摘苞谷、粟谷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 柴、扯豬草用「柴背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還有一種專供男人挑苞谷標棒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隻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簍串起來,苞谷插得緊紮扎的,挑在肩上便於下高坡陡崖;另有一種木製背簍,幾根木棒,串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繫著,以此背原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背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雲深處的木樓。
背簍,在山裡人看來,一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背簍上的湘西」。
土家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髮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啣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裡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髮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啣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裡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土家吊腳樓與居住習俗
風格各異養眼入畫的吊腳樓,是湘西土家人最愛的居所。
国国走進湘西的土家山寨,放眼一望,在翠林修竹之中活懸崖峭壁的河岸邊,隨處可見依山傍水修建的土家吊腳木樓。這種吊腳木樓,造型別緻,精巧獨特,古樸自然,最具土家居住的建築特色。
国国土家吊腳樓歷史悠久。據《舊唐書》記載,「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經民族學家考證,現今土家族居住的吊腳樓,就是當年「干欄」遺風。
国国土家吊腳樓有修建在平地上的,與正屋配套,一般建在正房的右側,也有建在左側的或左右兩側都建。通常為正方形,邊長約五尺,上蓋瓦。吊腳樓的柱基與地板空間較高,一般兩米左右,有木梯上下。樓底下作豬欄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閨房;有的也用來作倉樓裝糧食。從外形看,這類吊腳樓多為九柱落地,橫樑對穿,勾心鬥角,樓台懸空,飛簷上翹。樓台分上下兩屋,獨有繞樓的曲廊上有一排柱懸於空中,如樓吊腳,故名吊腳樓。
国国另一種多依崖壁、臨懸巖、傍河岸凌空修建,樓高達三層,約三丈左右。樓下一根根架空木柱,或立在河邊礁石巖坎上,或插在峭壁石縫崖隙裡,歪斜高低,參差不齊,錯落交叉如白鶴伸腳,傲然屹立,極為壯觀,看上去很美。站在樓上,給人一種如立空中樓閣的奇特感覺。
国国土家族人在居住方面,也有他們自己特定習俗和規矩。土家人正屋中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祀祖先,迎接賓客,辦理紅白喜事的地方。堂屋兩邊的房叫「人間」。堂屋後面的過道,叫作抱兜房,偏屋叫磨角、偏刷或馬屁股,叫正房左前或右前的吊腳樓為走馬轉角樓。居住時,根據人多人少,以先左後右,先正後偏;再為木樓、轉角樓。一般父母住人間,以示尊敬。土家族以左手為大手。兒子及媳婦住右人間,女兒居木樓或轉角樓。若有兩兄弟,兄住左人間,弟住右人間,父母則住抱兜房。若祖父母在世,則住抱兜房,父母居偏房,來客多住木樓或轉角樓。
国国土家人還喜在居住的房屋四周栽翠竹、椿樹、香樟、楠木樹及桃李、柚子、枇杷等果木樹,將房子掩映栽翠竹花木叢中,體現土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境。
風格各異養眼入畫的吊腳樓,是湘西土家人最愛的居所。
国国走進湘西的土家山寨,放眼一望,在翠林修竹之中活懸崖峭壁的河岸邊,隨處可見依山傍水修建的土家吊腳木樓。這種吊腳木樓,造型別緻,精巧獨特,古樸自然,最具土家居住的建築特色。
国国土家吊腳樓歷史悠久。據《舊唐書》記載,「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經民族學家考證,現今土家族居住的吊腳樓,就是當年「干欄」遺風。
国国土家吊腳樓有修建在平地上的,與正屋配套,一般建在正房的右側,也有建在左側的或左右兩側都建。通常為正方形,邊長約五尺,上蓋瓦。吊腳樓的柱基與地板空間較高,一般兩米左右,有木梯上下。樓底下作豬欄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閨房;有的也用來作倉樓裝糧食。從外形看,這類吊腳樓多為九柱落地,橫樑對穿,勾心鬥角,樓台懸空,飛簷上翹。樓台分上下兩屋,獨有繞樓的曲廊上有一排柱懸於空中,如樓吊腳,故名吊腳樓。
国国另一種多依崖壁、臨懸巖、傍河岸凌空修建,樓高達三層,約三丈左右。樓下一根根架空木柱,或立在河邊礁石巖坎上,或插在峭壁石縫崖隙裡,歪斜高低,參差不齊,錯落交叉如白鶴伸腳,傲然屹立,極為壯觀,看上去很美。站在樓上,給人一種如立空中樓閣的奇特感覺。
国国土家族人在居住方面,也有他們自己特定習俗和規矩。土家人正屋中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祀祖先,迎接賓客,辦理紅白喜事的地方。堂屋兩邊的房叫「人間」。堂屋後面的過道,叫作抱兜房,偏屋叫磨角、偏刷或馬屁股,叫正房左前或右前的吊腳樓為走馬轉角樓。居住時,根據人多人少,以先左後右,先正後偏;再為木樓、轉角樓。一般父母住人間,以示尊敬。土家族以左手為大手。兒子及媳婦住右人間,女兒居木樓或轉角樓。若有兩兄弟,兄住左人間,弟住右人間,父母則住抱兜房。若祖父母在世,則住抱兜房,父母居偏房,來客多住木樓或轉角樓。
国国土家人還喜在居住的房屋四周栽翠竹、椿樹、香樟、楠木樹及桃李、柚子、枇杷等果木樹,將房子掩映栽翠竹花木叢中,體現土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境。
土家滴水床
以前土家男女青年結婚,男家要打一架「滴水床」。滴水床並不滴水,只是形狀上好像屋簷的滴水一樣。素常有一道滴水和兩道滴水之分。兩道滴水床,又稱為「出一步」床,雕龍畫鳳,十分講究,堪稱土家一絕。一道滴水和二道滴水之間為踏板,寬六市尺零半寸,深四市尺零半寸,左右設床頭櫃,可當坐凳,主要木雕在二道滴水上,如「八仙過海」、「金瓜垂吊」、「龍鳳呈祥」以及各種花紋的「芽飾」,加上漆工藝術處理,顯得斑斕絢麗。按鄂西習俗,床的尺碼,均不得用整數,必須加半寸,俗話說,「床不離半,屋不離八」,「半」由「伴」的偕音而來,「八」由「要得發,不離八」而來,一般木工都懂得這個規矩,要是不按這個規矩,東主忌諱不說,還得返工重做。
以前土家男女青年結婚,男家要打一架「滴水床」。滴水床並不滴水,只是形狀上好像屋簷的滴水一樣。素常有一道滴水和兩道滴水之分。兩道滴水床,又稱為「出一步」床,雕龍畫鳳,十分講究,堪稱土家一絕。一道滴水和二道滴水之間為踏板,寬六市尺零半寸,深四市尺零半寸,左右設床頭櫃,可當坐凳,主要木雕在二道滴水上,如「八仙過海」、「金瓜垂吊」、「龍鳳呈祥」以及各種花紋的「芽飾」,加上漆工藝術處理,顯得斑斕絢麗。按鄂西習俗,床的尺碼,均不得用整數,必須加半寸,俗話說,「床不離半,屋不離八」,「半」由「伴」的偕音而來,「八」由「要得發,不離八」而來,一般木工都懂得這個規矩,要是不按這個規矩,東主忌諱不說,還得返工重做。
上一篇:芙蓉古鎮-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