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蔣勳《大度山》體現魯迅名言。路
書摘
今天大城市居住的人,其實很能體會「路是人走出來的」實際情況。因為住在山上,「路是人走出來的」,對我來說,已不再是一種抽象的鼓勵人的格言,事實上,是人生活在自然中十分現實的領悟。
野草的根,連成一片,它們似乎要吞沒整個世界,無所不在的蔓延著。但路的確是人走出來的,一步接著一步,一個人接著一個人,從蔓生的野草中,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了道路。
大部分的現代都市,在設計圖上規劃道路,橫平豎直,剷除一切障礙,把高低的山丘填平,把彎曲的路徑開成直線,用推土機推到千年的大樹,毀滅百年的古厝,只為了完成一條現代的、寬闊平坦的道路; 這樣的路,自然也是人創造的,只是,設計圖上蠻橫無情的橫平豎直,無感於人類歷史發展那麼委曲婉轉的途徑,路,成為一條機械的直線,它不再是人類的足跡,它不再是承先與啟後,它,沒有對前人的敬重與感謝,沒有對自身的珍惜,它,只是設計圖上澆薄無情的一條直線。
歐洲中世紀發展起來的一些小城如義大利的Siena,帕度,西班牙的托雷多,塞維亞,乃至於較大的威尼斯,佛羅倫斯,都依然何留著舊日以步行為主的人類在地面上踩出道路的規模。那種路,與四周的丘陵、河流有著類似親族的情感,是提水的婦人,從高高的堤岸下來,選擇了最平緩的坡度,踩出了一條迂迴彎曲的斜斜的小徑,以後為了泥濘,鋪上了石塊的階梯,那並規整的,有許多變化過程的路徑,便處處遺留著生活中的人的痕跡,有行進,有棲止,有前後的照應與扶持。
那些穿梭在古老屋宇間的巷弄,攀爬在高低的坡度上,迂迴歧曲,好像一個都市的血脈,好像神經系統繁複的網路; 社區與社區的連接,樓宇與樓宇的對話,上坡時的勉力而為,下坡時的輕鬆愉快,窄小巷弄的陰蔽幽深,躲藏著宿世沮喪頹苦的城市民的寂寞,而豁然開朗的廣場,有石雕女神有沼沼不斷的噴泉,有翔集的鴿子,有青年的歌聲與陽光。
猶使我知道,路是人走出來的,路是傳承,也是接續。
攝於- 2012年 八卦山賞鷹平台/ 偽紅外線IR
上一篇:閱讀蔣勳《大度山》猿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