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16:56:00小黃狗

閱讀村上《懷念的一九八○年代》之史帝芬.恐怖.金

史帝芬.恐怖.金 1983.12.20


 

村上春樹談到《狂犬驚魂》,原著方面雖然部分地方很有趣,但無奈故事過於冗長,中途有多處令人很不耐煩,即使是身為史蒂芬.金迷的他都感覺有些吃力。可是《時人》雜誌卻表示電影版的表現相當不錯,他可能質疑影評對此過度評價了,但我猜中間或許有一層公共關係因素等等的吧! 現在這種現象早已成了常態,還演變成一種行銷手法。


對於自己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版,史蒂芬.金本人原本就相當不滿意,尤其是對庫柏利克,更是以「那個男人根本就不知道恐怖是怎麼回事。」把他貶得一文不值。於是他便撰寫多段式恐怖片《鬼店秀》(Creep Show) 的劇本並親自參與演出,但是被譏為恐怖的格調低俗,評價非常差。雖然這只不過是一般論,可是一旦恐怖小說作家開始認真思恐怖到底是什麼,幽默小說作家開始思考幽默到底是什,事情似乎反而會朝向不利的方向發展。


電影與小說對於意境的追尋也許截然不同。我曾聽許多朋友談到《哈利波特》電影都不免有些失望,他們本身都讀過小說,我們以為魔法必須透過畫面才更有感覺,但對於讀過羅琳筆下小說的人,其感受到的張力居然與電影改編過後的效果天差地遠,這一點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大師創造完美傑作,但「解讀」也會隨各人意識延伸出不同的想法、感覺和意圖,那麼各人的解讀是不是也是一種風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