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葡萄的驕傲─傑農詹光榮
一串葡萄,一個故事;一座葡萄園,一本故事集。 葡萄,共同購買運動(註1)首次集結的品項;詹光榮,共同購買運動第一位的葡萄農友。
一段追溯合作社葡萄農友的栽種歷程,同時探見台灣葡萄產業的發展縮影。
在與共同購買中心(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前身)合作之前,傑農合作農場的葡萄已有外銷日本的經驗。傑農能夠開創葡萄外銷的通路,詹光榮扮演重要角色,一九八二年詹光榮組織「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致力提升班員的栽培水準;一九九三年起,詹光榮組織葡萄和梨子產銷班員成立傑農合作農場,從擔任農場的場長、理事,到現任的理事主席,他立志帶動卓蘭整體葡萄產業。
生命中可以有多少個三十年,三十年足夠讓一人成長成熟;三十年足夠讓一項果樹產業的根基穩穩紮下,繁榮茂盛。願意用生命中的三十年,執著一件事務,這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詹光榮,「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的催生者,一頭灰白相間的頭髮、穿著襯衫西裝褲、胸前口袋還別了枝筆、提著公事包,若只憑外觀印象,多數人應該會覺得詹光榮是位白領上班族。
其實,葡萄種得頂呱呱的詹光榮竟是唸汽修科,但是他高一還來不及唸完就回家中的雜貨店幫忙。腦子動得快的他,看到家中種稻子的收成並不好,就想試試看種葡萄(當時卓蘭已有較大面積的葡萄栽培)。
最初,不知該如何種葡萄的詹光榮,可說是靠一股天真和傻勁。
「我用人工挖深壕,完全沒想到要用挖土機,三分地挖了一個月,有一個人的高度那麼深,然後覆上稻殻再填土栽種。」全然外行的詹光榮是這麼開始種葡萄的,遇到不知讓噴什麼藥,就去田間看別人噴什麼藥。
剛開始詹光榮的媽媽是反對的,因為早期葡萄沒有套袋,成熟一遇颱風就會爛,種的時候也怕雨。不過因為詹光榮畦溝開的深,排水良好,三分地第一年的收成就有十幾萬,第二年也有十五到二十萬的收入。這成績讓他愈來愈有信心,開始一頭栽入研究葡萄。
騎摩托車、坐火車,四處尋師請教的日子
邱蘭嬌(詹光
「哪知借來的竟是原文書,拜託我又沒念大學,哪看得懂,再請堂弟借翻譯本。」每天雜貨店打烊鐵門拉下後,就是詹光榮的讀書時間,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邱蘭嬌也提到,詹光榮真的很認真,還去找日文的理農雜誌蒐集葡萄栽種資訊請人翻譯,家中還保存著當年的翻譯手稿,很多人也是看他那種認真的態度而出手相助。
「什麼是光合作用?」「什麼是暗的循環反應?」遇到不懂的專業名詞,詹光榮通通記下來。騎著摩托車從卓蘭到台中改良場請教專家或研究人員,當時改良場的研究員也覺得納悶,怎麼有人會問這麼如此專業的問題。慢慢累積知識的他,有幾回讀到
騎著車到豐原換火車,火車再換公車,詹光榮找了
現在人要來學當農夫似乎不是那麼難,相關的農業知識,有便利的網路和豐富的書籍,農業知識和資訊的取得似乎只要敲敲鍵盤即可得。不過在那沒有網路的年代,鍥而不捨的行動才是求知的最佳路徑。
組織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
栽種葡萄的過程中,詹光榮覺得葡萄是有前景,三十一歲那年,詹光榮因為生了一場病,住院一個月。
「在面臨生死交關,自己有技術為何不傳給大家。」詹光榮如是認為,於是出院後的隔年,開始組織卓蘭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
當時研究班的班員約三十出頭,有些是卓蘭當地青年,有些則是城市返鄉務農的青年,在那年代這批青年投入農業,無疑是為台灣農業注入活水。和父執輩相較,年輕人有開放的學習心,對於選擇農藥有較高的警覺性,卓蘭地區因而出現一批不同於自光復以來習於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年輕農友。
詹光榮硬逼產銷班的班員每月專題報告,視班員下個月的田間工作內容和進度,安排班員就次月工作內容進行報告。詹光榮會要求班員自己去找資料、請教專家,他也會從旁告訴班員要去哪找資料,或者是可以請教誰。做專題報告對拿鋤頭的人來說或許很辛苦,但是詹光榮認為做專題報告就會有無可取代的自我學習。
「要講給班員聽,報告者就會有七、八成的學習,其他班員吸收的是第二手資料,至少有五成的學習。」在詹光榮的鐵腕堅持下,這樣紮實的專題報告持續兩年,果然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的素質提升許多,大家栽培觀念一致、共識高,這批青年研究班的班員成為日後傑農合作農場的中堅班底。
「以前遇農藥檢測,班員都會覺得囉嗦麻煩。現在班員也願意送檢,而葡萄未檢出農藥的比例可以達到八成,可以有這成績是因為大家在栽培和用藥上已有共識。」對於青年班那段共學歷程所打上的根基,詹光榮是驕傲且自豪的,他也認葡萄怕颱風、怕雨,屬嬌貴不易照顧的水果,如果種得出好葡萄,種其他水果也就不成問題。
內銷通路,多角化經營
傑農,種出有品質的葡萄,也致力開發多元的通路。因為對傑農出產的葡萄很有自信,早期和僑果超市協商售價時,詹光榮提出
詹光榮說,首次試賣,擔心賣不好,特別商請台北的朋友去捧捧場,沒想到朋友到店家購買時早已銷售一空。僑果的兩家門市,其中一家是在長庚醫院附近,鄰近還有日僑的民生社區,葡萄的銷售量特別佳,當時曾創下過年前後一天跑兩趟車的紀錄。
當銷日中斷時,傑農更需積極開拓內銷的通路,頂好超市系統(現在的惠康超市)也曾是傑農的通路,不過後來因超市與量販店打價格戰,詹光榮決定退出超市通路,轉向直銷通路和社區大樓團購的通路。
自助、人助,開啟水果外銷路
隨著產銷班技術進步、葡萄品質提升,當有日本商社巨峰會詢問
後來又有台華貿易的老董周金華(是青果合作社理事)常來卓蘭開會,見詹光榮認真的拼勁,便協助安排詹光榮到日本觀摩學習果樹栽培,這趟見學詹光榮見識到日本套袋栽種葡萄的技術,因套袋具有防病、防蟲及防鳥害的優點,於是他將套袋技術帶回台灣,鼓勵班員套袋栽種。
此後,台華貿易協助傑農在日本銷售葡萄,銷售之外,台華的老董也常幫詹光榮取得農業相關資訊及物品。邱蘭嬌表示,某次台華老董的秘書會打電話來說,老董從日本帶回葡萄苗要送詹光榮,當詹光榮到台華時,秘書嚇了一跳,因為很意外怎麼他們七十多歲老董的朋友竟是年輕的小伙子。
透過巨峰會及台華貿易的協助,傑農一直維持二線外銷日本的通路。不過一九九三年台灣一篇研究指出「巨豐葡萄是東方果實蠅的寄宿植物」,此後台灣葡萄外銷日本中斷了五年。
在這五年期間,為解決東方果實蠅的問題,詹光榮積極配合農委會植保科的「物理性殺蟲處理」,提供葡萄樣品供實驗使用,經過兩年的實驗,證明用一度低溫殺填可以殺死水果裡的蟲卵,遂將報告送交日方,同時也透過民間力量溝通希望儘速恢復外銷。日方終於派檢疫官來台,並協同台灣的防檢局官員到場檢驗,當現場檢驗結果與實驗報告均吻合,台灣葡萄在一九九七才再度恢復外銷日本。
現在每年來傑農合作農場的日方檢疫官都不一樣,有一回一位檢疫官在返回日本後寄了一份禮物給詹光榮,竟是檢疫官親手用五元日幣編織一頂日本武士帽,這讓詹光榮又驚又喜。原來多年來,詹光榮用嚴謹的態度贏得日方人員的肯定。
傑農銷日的農產包括葡萄、椪柑和白柚,日本商社還主動向詹光榮提起台灣的芒果不是很好嗎!為什傑農不提供呢?在這樣的鼓勵下,詹光榮和卓蘭區域外的組織聯盟展開合作,甚至也協助主婦聯盟合作社另一農友鄭欽永在屏東組織合作社,透區域串連為台灣農產開創更大的國際舞台。
主婦聯盟與傑農的相互提攜
在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卓蘭鎮的農田遭到重創,在主婦聯盟基金會和日韓姊妹會的努力下,共募得一百多萬的捐款,當中十五萬的捐款便是捐給傑農的農友徐鴻炎,協助他重建受損嚴重的果園。
此外,邱蘭嬌也提及:「有一年遇到颱風,農場的梨子被打落一地堆滿廠間裡,我們看了實在很難過,好在有合作社登周報向社員說明,社員很快認購耗損的梨子,那樣的心意,我們真的很感謝。」
生產消費兩端有交流、有互動,創造善的循環。當合作社的其他農友生產過剩缺乏冷藏的倉儲空間時,產品部一通電話,詹光榮迅速為合作社安排暫儲空間;農友大會、果農大會的研習場地和果園觀摩,詹光榮總是熱心配合。
因為外銷日本,傑農的包裝紙盒特別堅固耐用,也成為其他農友回收再用的最佳選擇。四月合作社的農友大會上嘉義農友翁錦煌的太太碰到
主婦聯盟與傑農的相互提攜,就是這麼一段一段串起的故事篇章。
傑農,就是自信滿滿的「傑」出「農」民
傑農合作農場是由場員詹錦章所命名,取「傑」出「農」民之意。六月初日本NHK電視台來台拍攝,詹光榮以農場理事主席的身分帶著日本媒體訪視台灣高品質的水果產地,他不僅用水果行銷台灣,更展現本土農夫蛻變為具國際觀的現代農夫的格局。用知識、技術和愛農的心,詹光榮讓台灣農業的產業鏈環環扣起,不僅厚植台灣農業的實力,也展現與國際競爭的自信。
*註:此處所指的「共同購買運動」是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前身─共同購買運動時期,彼時尚未成立組織,而是一群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的家庭主婦,形成的共同購買行動。
下一篇:從消費者,到我是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