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這是子雁讀的三民托兒所的網上的資料
我覺得還不錯跟大家分享~
但我還是覺得要怎麼做到呢?
有實際的例子也歡迎爸比媽咪們分享哦~
因我好像就是用講道理的
如果不用講道理的我真的不知該如何去教他們
接受情緒,少講道理
摘自所長媽咪 940505
爸爸說:「雲雲,要上學囉!趕快穿襪子鞋子,我們要出門了!」
雲雲:「不要!」
爸爸皺著眉:「為什麼不要?你不是很喜歡上學嗎?」
雲雲嘟著嘴:「我不要!」
爸爸有點生氣:「雲雲不可以這樣,你如果不上學就見不到小朋友老師,到時候小朋友老師就不認識你喔!」
雲雲開始哭:「我不要!我不要啦!」
爸爸不解:「為什麼不要上學?有小朋友欺負你嗎?就算小朋友欺負你,也不可以不上學啊!不上學就不能學會怎麼和小朋友相處啊!」
雲雲大哭起來,什麼也沒說。
爸爸火大了:「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啊?爸爸講的你聽不懂嗎!?」
試想,如果爸爸能先接受孩子的情緒,並繼續要求行為,可能很快就會出門了,而我們發現「講道理」的結果反而常弄得親子僵持不下、氣氛更緊張。現今的教養理論總是提醒成人要尊重幼兒,不宜打罵,所以許多家長很自然地覺得和幼兒講道理是必要的:以為幼兒若懂得道理,就不會”胡鬧”了。然而認知學家皮亞傑提醒我們:六歲前的幼兒和成人是處在發展不同的階段,他們所使用的是和成人不同的思考模式,所以從成人的角度「講道理」常是行不通的;不但行不通,將來還會有身心的後遺症,建議爸爸媽媽們要戒慎小心。以下試著與您分享其原因:
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
德國的教育家史代納說幼兒階段是純然的「情緒感知體」,幼兒對於環境的色彩、線條和光線的敏感度,是他一生中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所接收的會直接反應在情緒上,有時連他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況且幼兒的語言有限,也很難讓我們瞭解他的細膩感知。所以,對於幼兒的情緒,毋需問理由,先只要簡單接受,如「心情不好喔?」孩子如果點頭,需要先安慰一下(大人安慰或自己安慰皆可)才繼續要求行為/行動。就算是有明顯原因,也要先接納情緒後再問孩子發生什麼事。如果情緒很強烈,講道理更無濟於事,只能先安撫和疏解,情緒稍降後再需要求適當行為。
情緒需要疏解不是理解
幼兒其實不會無原無故「不聽話」。很多幼兒的不合適行為,多半來自情緒,如賴床、不想吃飯、打人、罵人或不聽話的當下,通常都是因為有情緒。不論情緒的起因為何,都需要疏解。有些孩子有起床氣,才起床就一肚子不高興,可能刷牙洗臉吃早餐都是帶著壞心情,爸媽不需要問他/她為什麼,也不需要對他/她應該要起床笑咪咪講道理,只需要接受他/她早上的壞心情,那樣的壞心情就很快過去。人的所有情緒只是一種能量,在發生的當下需要被接受,才能適當疏解。如幼兒生活中常有害怕、受挫、失望、忌妒、想獨佔,不論其發生有沒有道理、應不應該,都需要被接受才能疏解能量,當情緒下降理性自然會上升,那時就毋需太多「道理」了。
講理常是語言轟炸
不但幼兒是感知情緒體,他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緒狀態;而且對他人的想法依認知發展的理論來說,幼兒是自我中心的,也就是說他不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也難以推測他人不同的觀點與思路。當成人對幼兒講道理時,越年幼的幼兒不但對成人所說的字句一知半解,對實質的邏輯其實也是「鴨子聽雷」。
尤其在他已有負面情緒時對他講道理,形同是一種莫名的語言轟炸,他的情緒會升得更高,接下來大人也跟著生氣了,他的感知更痛苦,最後彼此情緒都不可收拾了。其結果不但未有效達到父母的要求,還弄得關係緊張,得不償失。
幼時聽道理、長大強詞奪理
如果幼兒的父母老師常在孩子有情緒時講道理,或者教訓孩子在其衝動或情緒下的行為,小的時候他會把耳朵關起來,好像沒聽到。一旦孩子把耳朵關起來,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就不想控制,成人就更會說:「我不是已經說很多遍,你為什麼總是會這樣?」惡性循環下幼兒的情緒化行為可能更固著。當孩子大一點,思考更清楚,他還會在內心裡反駁你的「道理」,再大一點他就會開口了。而且,太小就對他講道理,因為對成人所說的道理一知半解地,所以容易形成一種對「講理」的錯誤概念:就是只要能講就可能對,只要講得通就有理,結果常會造成長大了習慣強詞奪理。
過多的理性可能影響健康
史代納進一步認為: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出生到換乳牙,其學習特色是模仿,此時要提供溫暖和諧的環境,幼兒身邊的人的身教重於言教,讓兒童五官感受到的真善美。然而此時是肉體成長快速的時段,所有的生命力都用在建設一個健全的肉體,因此不宜提早教導理性思維。如果過早教導會剝奪人後半生的生命力,造成未老先衰,身體會提早硬化、老化。這世紀初即有天才兒童早夭的例子,由於過早教育,十六歲即哈佛大學畢業,三十五歲後身體即開始硬化,四十初即死亡(參考琉璃光:雷九南醫師文章)。
總而言之,情緒與理智是生命的兩種能量,而且對人的成長與學習同等重要,當情緒的能量被接納和疏解以後,理性自然就會升起,不需要用理性去綑綁情緒。如果情緒沒有被接納和疏解,即便外表理性,內在的情緒一定常常作怪,不定時就需要火山爆發一下,屆時理性又可以出來教訓情緒,再把情緒打入冷宮,但是終究沒有解決問題。幼兒本身主要是情緒體,越是將情緒壓抑的我們,越會不知如何面對幼兒;所以,面對學前階段的幼兒反而可以幫助成人的我們學習更接受生命的完整全然,包括理智與情緒、理性與感性、合理與不合理,不用成人的理智來批判或捆綁情緒。如果我們能讓理智和情緒可以自然交替,生命的能量可以不再壓抑或扭曲,也就是說要接受情緒、疏解情緒,才能進而幫助自己並教導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也是個粉難控制情緒的人,我先生更是
每晚都要叮嚀綵婕趕快上床睡覺,她就是一定要我說完床邊故事才罷休,有時候我真的滿累的,希望跟綵婕請假,但她都會不依,而我脾氣就會上來
我也是看了些情緒管理的書後,學會慢慢修正自己
我發現當小孩無理取鬧時,大人最好就走開,不然肯定發火,綵婕硬脾氣又嬌難管,跟小孩講道理要講的通才有用,我覺得阿~我們做父母在言語上得多警慎才是
免得傷到小孩得自尊(我先生就會這樣,最差勁了)
這篇我也打包嚕!
講出每句話前好像要思索一下
我也常後悔啊
等到有次小紅豆會學到我們的講話
才驚覺事態嚴重
真的身教言教都重要
希望還來的及啊~
的確走開是不錯的方式
而且跟大人一樣
也是要等火氣消了之後
再去跟她說比較有用哦!
我們一起共勉之~ 2009-06-18 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