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7 08:45:24MOW

梵谷──強悍而美麗的後印象藝術

梵谷─強悍而美麗的後印象派藝術
在說梵谷之前,我們先來提印象派吧!以時間而言,印象派約為西元1860至1880年,是反浪漫主義下的表現,與寫實主義有很大的關係。代表畫家有馬內、莫內、雷諾瓦、畢沙羅等人,他們認為物體會因光源變化而不斷的變色,喜愛戶外寫生,亦稱之為“外光派”。後印象派約為西元1880年至1910年,此理念的形成其實與東方畫家的主觀觀察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將複雜的形體簡化,純粹的表達出眼睛所見的形與色,脫離了文學、宗教與哲學的純藝術。賽尚、梵谷與高更的作品均為後印象時期的精華。
梵谷是荷蘭人,他在將近三十歲的時候才決定自己的畫家生涯。有人說梵谷的一生可以用兩個簡單的字來包括──悲憫。描繪中下階層辛酸的生活是他一開始畫圖的重點,好比寫實主義畫家米勒筆下的農人,有著基督聖母般的威嚴與崇高。當時的梵谷有著入世的熱誠,他急切的想揭開那些貧苦人們的生活面紗,他們的艱辛、他們衣食的匱乏與工作的辛勞、他們的愁與病、和絕望中的禱告。
當時的梵谷之所以備受爭議是有原因的。因為印象派研究顏色和光,他們認為自己最貼近“真實”,是十分科學的。但梵谷強烈的個性使然,他在種種追求形式的繪畫中獨樹一格,他認為“真實”並不只有外在所看見的,而是融合了藝術家的心。沒有心理的感受所畫的東西,仍然不是世界的全貌。
儘管梵谷曾聽從弟弟的勸說到巴黎與印象派的主流人士交流,但很明顯的,梵谷所選擇的路跟他們並不相同。他曾經對宗教體系失望,因此他想用繪畫藝術來完成一種救贖。他開始追求不同於以往的畫法,異於同時期的畫家形式上的改變,一系列凋零前仍舊燦爛奔放的向日葵,道出他永不妥協的堅持和信念。
梵谷有個同為畫家的好友高更。有那麼一段時間,兩人甚至同居鄉野作畫。但從片子裡我們就可看出──他們兩人的差異還是太大。雖然他們皆視藝術為一種救贖、一種向腐化社畫抗議的方式,但從喜歡追逐戶外光線這點看來,梵谷依然對自然保持著忠貞;然而高更卻重視記憶中的景象,他充滿著自信,有著為了藝術放棄一切的氣魄。與其表現人世的苦難,現實的辛酸,他覺得藝術家才是最不被理解的受難者,這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表現。因此,高更的答案是“遁世”,與描繪週遭小人物的梵谷自然背道而馳了。
一直到後期,梵谷的心靈已經處於瘋狂的狀態了。但此時的他卻有了新的領悟。這社會不能不要信仰與價值。
宗教的愛和藝術的愛是很相近的,它不像親情或愛情摻雜了繁衍的功能與依賴,它只為了人類心靈的獨立自由而來。我們應該秉除階級、種族的藩籬,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我們的手,堅持沒有階級種族的大世界之愛,是信仰唯一的出路。
也許在生活上、家庭上、人際上,梵谷是個失敗者。但他一生用畫筆救贖自己,追尋內在的真實感受卻為後人開啟了一扇窗。從他畫中誇張的顏色與筆觸,似乎是要告訴我們:情感表達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能力。
與其盲從於理性,他寧可強悍而美麗。
令人遺憾的是,梵谷生前未曾出名。雖然很多學藝術的人都會覺得,只要順從自己的感覺何必去在意別人的目光?喜歡畫圖就很快樂了,何必搞得這麼嚴肅?我相信在自我心中的美感與市場指向的平衡點,是所有藝術家最難以解釋的一部份。當你對畫圖的熱情已不是興趣所能夠滿足的時候,必定會想從自我的世界走出來,你會希望自己的作品帶給世人共鳴,如何證明?透過商業活動。商業活動也能夠促進藝術的蓬勃發展;最好的例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沒有羅倫佐家族的栽培、教皇的提拔重用如何能有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曠世鉅作?重商主義者有能力提供藝術家一個安心創作的環境!前提在於這些商人本身必須有一定的藝術素養。
最後要提到的是梵谷的弟弟。席奧是唯一一個相信梵谷是天才且全力支持他的人。站在一個的繪畫者的立場而言,我會覺得沒有席奧的支持,梵谷是無法在這條路上走到最後的。就像音樂家在台上表演時需要聽眾一樣,就算台下只有一個人,我都會為那個想聽我音樂的人演奏下去。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很大,一直到梵谷死前,甚至可以說梵谷最後的救贖,讓他靈魂昇華的人就是席奧。在那樣無私的愛中,連死亡都變得微不足道了。從畫中金浪般的麥田就可以知道了,那樣的死亡並不悲傷。
梵谷的一生都在追求得不到的東西。他的真實、他的愛、他的矛盾、以及傳不出去的情感。
只有藝術,他最忠誠的信仰,促使他不停的向前。儘管有那麼多的苦痛,他的心依然渴望人類世界的善良和體制的改變。
如此艱辛的歷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藝術的美,還有一個藝術家追求心靈救贖的堅持,不在乎形式,只在乎能力,那麼的強悍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