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8 11:53:37Agnes

愛恨香港(六月號《女友》城市筆記)

在香港住了將近半年,身邊好些平日不算親厚的親戚朋友最愛把“還習慣嗎?” 來作為問候語。

這個問題令我左右為難。

老實說我再也適應不過了,然而誠實作答聽起來太美好常惹來報喜不報憂的嫌疑,更多的是酸溜溜的不可置信;我又不願因此扯來一兩個缺點放大,以平衡這些把問候當作閒話家常而不是真正關心的人們心理,感覺上誣害了這個可愛的地方——雖然有些缺點未必不是事實。

提起香港,躍然紙上的大有可能是中環街頭繁華璀璨的城市景象,腦海同時交集著路上隨處可見的勞斯萊士、狐媚女明星介入別人婚姻的八卦、黑社會叛徒被逼硬吞湯匙、舊式唐樓陡直窄梯、茶樓裏一個個在蒸籠透出香氣的蝦餃燒賣……等等大雜燴社會印記,交相掩映。香港人的生活面貌受到不均等階級分佈影響,勾畫出多變但鮮明的輪廓,散發任何城市都模仿不來的文化色彩。

所以香港總是姿彩多變。如果從微觀出發看這個地方的雍容華貴,我們不妨從這裏的名牌下手。在鱗次節比的商店裏遊走,目不暇給的大路小路、冷門熱門名牌宣示了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和小島人民品味的多樣化,選擇性的繁多則充分展現了城市的多元。對於一個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女子,我超級喜歡香港的時髦。即使不是時尚精,卻也無從抵抗時裝帶來的那股愉悅之感。近期瑞典平價名牌H&M選擇香港作為進駐亞洲的頭炮,還有Comme des Garcons專賣店的開張,都叫我竊喜不已。

啊,如果有很多很多的錢,如果純粹追求享樂,香港真是天堂!錦衣美食,酒池肉林,可以排山倒海傾至。

這是香港極其浮華的一面,八個字足以形容一切:美則美矣,毫無靈魂。賦予一個城市靈魂的,唯有其文化價值和歷史遺產。這一點,香港不是沒有。然而,作為一個講求經濟效益的城市,人民的心態便趨向于單一價值,成功的定義被同化,香港的面貌漸漸失卻了某些溫暖的個性,換來千篇一律的先進都市規劃與建設,在這樣的社會生存,名利變成了許多人追逐的核心。過度的物質,開頭是欣喜,後來難免空虛,逐漸每個城市人都有這個蒼白的標記。對於一個飄洋過海的馬來西亞女子,在香港生活的心態非常矛盾:一方面享受這裏的便利、資訊和文藝節目,同時承受著節奏奇快、環境局促和消費高昂的壓力。很多時候推開窗想看看戶外的藍天,往往看到的只不過是大廈玻璃窗的反光,然後,龍應台進一步揶揄,鳥撞上去就死。但是,想要遠離塵囂來一趟綠色之旅,從中環乘船到南丫島不過是半個小時的行程,然後是截然兩個世界。

這是香港,選擇性還是有的。儘管商業氣氛籠罩著這裏,卻不全然功利。

縱然有一千一百萬個缺點,香港還是有一股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讓人原諒它。畢竟,一個社會倘若沒有經濟商業與文化藝術雙向發展的爭議,沒有矛盾只有妥協變成了慣象,那才是最大的悲哀。這個小島的精彩,在於它豐富的人文歷史受到急速經濟發展壓迫逐漸失衡的矛盾,但失衡中力保並存並行。也許矛盾中迸發的火花,觸動了個人思維,不知不覺中衍生了特殊的情感,只能說這是香港魅力獨特之處。愛恨香港,想深一層,恨不也正是源自愛嗎?
CL 2007-06-04 11:03:07

文章寫得很精煉。

多年的粉丝 2007-05-30 11:52:00

你的思维是不一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