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4 16:57:58Yalon

放棄對金礦的開發與使用,目前用途各類水晶皆可取代,因為金是地殼穩定的元素,亦即一小部份可接合縫隙。

放棄對金礦的開發與使用,目前用途各類水晶皆可取代,因為金是地殼穩定的元素,亦即一小部份可接合縫隙。身體佩帶金飾具毒性且影響靈體,因金已經過化學處理,影響空氣品質。

放棄對金礦的開發與使用,目前用途各類水晶皆可取代,因為金是地殼穩定的元素,亦即一小部份可接合縫隙。身體佩帶金飾具毒性且影響靈體,因金已經過化學處理,影響空氣品質。另外可能導致人體萬有引力失常,行為舉止益常。

目前所謂金其實是碘化銀金,不是純金,而真正純金可能一堆如土色附屬在礦物上,這部份美國有詳細資料必須公佈。最重要的是快點將金回收,以各種方法讓它在礦區內附著,否則地殼變動越趨破壞。人類使用金帶來更奢華,戰爭迭起,是為隱藏式的『報應』,若無法解決金的問題,人類的禍端必啟,永遠要為戰爭所煩。

金瓜石金礦開採非官方的數字,這是隱藏數字,其中政治意涵為主要,從資料顯示開採銅礦優於金礦,而且金礦含量極低根本沒有經濟效益,這是極大秘密必須解開,亦即這是少數人所編的故事,亦即從政治上可以解開所有之謎,然開發對金瓜石的自然環境破壞與對開採人員受到疾病,這些必須去探討研究。

金(維基百科)
取自:維基百科
金,化學元素,化學符號是Au,原子序數是79。金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在幾世紀以來都被用作貨幣、保值物及珠寶。在自然界中,金出現在岩石中的金塊或金粒、地下礦脈及沖積層中。金亦是貨幣金屬之一。金在室溫下為固體、密度高、柔軟、光亮,其延展性及延性均是已知金屬中最高的。純金的亮黃色在傳統上被認為具有吸引力。
在布雷頓森林協定結束前,金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基石。金條的ISO貨幣代碼是XAU。
金在現代工業的應用層面有牙醫學與電子學。在傳統上,金對氧化侵蝕的高抵抗性是人們使用它的原因之一。
化學上,金是一種過渡金屬,在溶解後可以形成三價及單價正離子。金與大部分化學物都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但可以被氯、氟、王水及氰化物侵蝕。金能夠被水銀溶解,形成汞齊(但這並非化學反應);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以上兩個性質成為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礎,分別稱為「加銀分金法」(inquartation)及「金銀分離法」(parting)。此外,硝酸可用來鑒別物品里是否含有金元素,這一古老的方法亦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來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

特性
合成的金晶體延性及展性
金是金屬中延性及展性最高的──一克的金可以打成一平方米的薄片,或者說是一盎司的金可以打成300平方尺。金葉甚至可以被打薄至透明,透過金葉的光會顯露出綠藍色,因為金反射黃色光及紅色光的能力很強。因延展性非常好,黃金可以打成金箔。金箔用於塑像、建築、工藝品的貼金,常見於寺廟、教堂內的裝飾貼金。金箔也可入中藥。

與其他物質的反應
金可以很容易便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那些製成的合金可以增加硬度或製造奇特的顏色(見下)。金是熱和電的良導體,亦不受地球大氣層及大部分反應物影響。熱、濕氣、氧及大部分侵蝕劑只對金有少量化學影響,令金適合作為硬幣及珠寶;相反地,鹵素可以與金起化學反應,而王水則可以通過形成氯金酸根離子(AuCl4−)溶解金。

金的氧化及還原
常見金的氧化態包括+1(一價金)及+3(三價金)。溶液中的金離子可以容易地被還原及沉澱成為金單質,方法是透過加入其他金屬作還原劑。所加入的金屬被氧化成為金屬離子後溶於水中,而金離子被還原為0價後形成沉澱。澳洲國立大學法蘭克·理斯(Frank Reith)近期進行研究顯示微生物在金沉澱物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運送及沉澱金令金在沖積沉澱物中形成金粒或金塊狀[1]。

顏色
其他金屬顏色通常是銀灰色的,因為它們的「電子海」能夠吸收及放出的光子頻率範圍較大,覆蓋了各種色光的波長範圍。金的反應則不同,因為相對論量子化學(relativistic quantum chemistry)中微妙的相對論效應影響了金原子的原子軌域[2]。

其他性質
純金是無味道的,因為它非常耐侵蝕(其他金屬的味道源自金屬離子)。另外,金的密度相當高,一立方米的金重量為19,320千克。與此比較起來,鉛的密度為11,340 kg/m³,而密度最高的元素是鋨,其密度為22,661 kg/m³。

應用金融交易
在很多國家,金是貨幣交易的標準,也會用來製作硬幣及珠寶。由於純金太軟,所以金通常會與銅及其他卑金屬製成合金來增加硬度。金在合金的含量會以克拉(k)來量度,而純金則是24k。在1526年至1930年代流通的金幣,由於其硬度的關係,通常會是22k合金,稱為皇冠金。但在今天,金已不再是日常流通貨幣角色。
在歷史上,金曾經天然地充當貨幣的角色。19世紀中期曾形成金本位制度。儘管現在世界上各國多以紙幣作為法定貨幣(且部分國家禁止金作為貨幣流通),但金依然被視為一種「準貨幣」,黃金儲備在各國財政儲備中均有重要地位。

美國鷹幣背面。收藏用金幣
現在,貴金屬幣主要用作收藏或投資,所以通常是24k的。然而,美國鷹幣及英國沙弗林金幣仍因為歷史因素而被製成22k。加拿大楓葉金幣在眾多貴金屬幣中擁有最高的純度,為99.999%(準確度:0.99999)。現代部分其他有99.99%純度的金幣有「澳洲金袋鼠」(它最早以澳洲金塊的形式在1986年出現,而袋鼠主題則是在1989年加入)、部分澳洲農曆系列的金幣[3] 及奧地利愛樂金幣[4]。美國鑄幣局在2006年起發行的美國水牛金幣亦有99.99%的純度。

珠寶
原材料
由於24k純金柔軟,所以在作珠寶時,金常常會被製成合金以改變硬度、延展性、熔點、顏色及其它特性。在22k、18k、14k或10k的合金中,會含有較高成分的銅、銀、鈀或其他卑金屬。銅是卑金屬中最常用的,會使合金有偏紅的色澤。在數百年前及俄羅斯的珠寶中也有以銅模鑄造,含25%銅的18k金—玫瑰金。而14k金銅合金與部分青銅合金顏色幾乎一樣,兩者皆可用作製作徽章。 藍金是由金和鐵製成合金而成,但因為藍金較脆弱,所以較難使用在珠寶製作上。紫金是由金和鋁製成合金而成,通常只用在專門的珠寶上。14k或18k的金與銀製成合金後呈綠黃色,所以被稱為綠金。而金與鈀或鎳製成合金則可形成白金合金。白色18k金合金呈銀色,並含有17.3%鎳、5.5%鋅及2.2%銅。但由於鎳有毒,受歐洲法律限制,所以有時會用另一種方法,用鈀、銀及其他白色金屬製造白金合金。[5] 但是它的製作成本比前者為高。高純度的白金合金比起銀或純銀的抗侵蝕能力高很多。文 日本工藝品木目金充分利用了不同金合金間的顏色對比,製造出裝飾性如同木紋年輪的效果。

焊料
由金製造的焊錫或銅焊通常用作高溫硬焊或連接金製珠寶的部件。金匠利用獨立焊錫介面組合複雜物件。金焊錫通常有三種不同硬度,硬度高的焊錫會被優先使用,其次是較低硬度的焊錫。金焊錫必須與連接物品的純度相同。合金會在嚴格監控下製造,使它們的顏色與黃金或白金吻合。

另類醫療
在中世紀,由於金罕有及漂亮,所以被認為對健康有益(雖然實際上不是)。現在,隱微術(Esotericism)者仍認為金有治療疾病的力量,並用作另類醫療。其實,部分金的鹽類的確有防止發炎的性質,並被用作治療關節炎。但由於金屬狀態的金對所有體內的化學反應呈現惰性反應,所以只有金的鹽類及其放射性同位素有醫學價值。

牙醫學
金合金多在牙科修復學上使用,特別是牙齒修復,例如牙冠及永久牙橋。金合金的細微延展性,可令表面與其他牙齒吻合,所以修復效果比陶瓷製的大臼齒好。在文化角度,有些文化喜歡製作金牙齒在門牙上。

膠體金
膠體金是金奈米顆粒的膠體溶液,在水中呈深紅色。它是由檸檬酸鹽或抗壞血酸鹽的還原反應來還原溶液中的氯金酸,然後在奈米技術下製成。膠體金多用在醫學、生物學及材料科學上。免疫膠體金標記技術充分發揮了金粒子吸收蛋白質分子到其表面的能力。有些有抗體塗層的膠體金粒子更可偵察細胞表面的抗原。[6] 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免疫膠體金會集中在抗原上。[7] 除醫學用除外,膠體金亦用作金色顏料,塗在燒製前的陶瓷上。

輻射治療
金的同位素金-198(半衰期:2.7日),可以用作部分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治療[8]。

美容
黃金是惰性金屬和生物相容性高,不易產生過敏反應,又具抗氧化能力,將黃金送入真皮層可以刺激人體增生纖維母細胞、膠原蛋白、玻尿酸,以達到美白、修復皺紋、增加皮膚彈性的效果,而黃金也具有清除自由基之功能,能延緩皮膚老化。

金線拉皮
使用手術方式將純金所製成之金線穿針後埋入真皮層,於真皮層裡形成網狀結構,人體細胞包覆金線後能產生拉皮、緊緻效果。植入之金絲可能因時間過去斷裂、位移而導致疼痛。

經皮傳輸
奈米化後的黃金分子微小,可以使用經皮傳輸的方式以氣動式裝置將奈米黃金推送進入真皮層。由於只是藉由氣壓原理將黃金推入,無痛、不會有傷口,也沒有恢復期,能輕易被皮膚所接受,達到最佳抗老效果。

食用
格但斯克金箔酒。金箔是鋪在美食上的金薄片或粉末,多用作糖果及飲品上的裝飾[9]。金箔在中世紀歐洲以薄片或粉末形式,被貴族加在食物及飲品中,以突顯貴族的富裕、食品的罕有及珍貴或健康。用作食物添加劑的金的E編碼為175。格但斯克金箔酒(俗稱黃金水),是一種在波蘭格但斯克及德國施瓦巴赫生產,含有金葉片的傳統草藥利口酒。部分昂貴的雞尾酒亦有加有金箔[10]。

電力傳導
高能量傳導用途
金的金屬的電子密度為5.90×1022 cm−3。金有十分高的電傳導性,所以被用作含高電流的電線(雖然以相同容量計算銀比金有更高的電傳導性,但金有抗侵蝕的優點),例如曼哈頓計劃中的原子實驗。然而,在實驗中,電磁型同位素分離器的磁石上使用了高電流銀電線

電子接件
雖然金會被氯氣侵蝕,但由於其高傳導性、及高抗氧化、抗環境侵蝕(包括能夠抵抗其他非含氯的酸),所以被廣泛應用在電子工業上,令電線接件有良好連接。例如在昂貴的電子接件連接線,例如聲音、圖像及通用序列匯流排的連接線。但使用金電線卻有很大爭議。它常被影音專家批評不必要,而且被視為市場營銷的伎倆。某些電子測量儀器的接頭也會鍍金,以避免氧化。但金在其他應用層面,例如高濕度、高腐蝕性的大氣電子接觸、失敗率高的接觸,例如部分電腦、通訊設備、太空飛行器、噴射機引擎等等仍十分普遍,而且在未來亦不太可能被其他金屬取代。

開關接觸
除了電力接觸外,金亦應用在開關電力接觸上,因為金抗侵蝕、高導電性、高延性及無毒[11]。因為開關接觸通常會比電子接觸更易侵蝕。

電磁輻射的反射體
由於金是電磁輻射的優良反射體,所以它被用作人造衛星、保暖救生衣的紅外線保護面層、太空人的頭盔及電子戰機如EA-6徘徊者式電子作戰機的保護層。另外,金也用作部分金唱片反射層。

攝影調色劑
在攝影上,金調色劑可把溴化銀的黑白相片變成棕色或藍色色調,或增加它們的穩定性。在棕褐色調相片中,金調色劑會令相片變成偏紅色調。柯達有幾種金調色劑,使用了金氯化物[12]。
 
受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前的加上金塗層的昆蟲樣本。電子顯微鏡的傳導物質
金或金與鈀的合金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中,擔當了生物樣本及其他非傳導物質,如塑膠及玻璃,傳導的角色。塗層以氬電漿的濺鍍方式加上。金的高電傳導性把電荷導向地面,而其高電子密度令掃描電子顯微鏡電子束有停止電子力量,有助限制電子束穿透樣本的深度。這有助增加對樣本位置及其表面形狀的測量精確度,及增加圖像的空間解析度。金在電子束照射下,亦會製造一個次級發射,這些低能量電子通常會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訊號來源。

其他
金可製成刺繡用金線。
氯化金及氧化金可用作茶色玻璃及紅色玻璃的染色劑,以加入相同大小的球狀金奈米粒子去形成深紅色。
很多比賽及榮譽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及諾貝爾獎,會頒發金牌給得獎者。
金可作汽車隔熱用途。麥拿輪F1在其引擎間隔中使用金箔[13]。
金會受到鉀的鹼性溶液或鈉的氰化物侵蝕及溶解,而金的氰化物可把金電鍍在其他卑金屬上,或作為電鑄的電解質。

歷史
金在史前時期已經被認知及高度重視。它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被用於裝飾及儀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經有金的描述,米坦尼國王圖什拉塔(Tushratta)稱金在埃及「比泥土還多」[14]。埃及及努比亞等國家和地區擁有的資源令它們在大部分歷史中成為主要的黃金產地。已知的最早的地圖是在前1320年的杜林紙草地圖(Turin Papyrus Map)[15],顯示金礦在努比亞的分佈及當地地質的標示。原始的採礦方法由斯特拉波描述得知,當中包括放火。大型金礦亦在紅海對岸產生,現今為沙烏地阿拉伯的漢志地方。

前6世紀至前1世紀的黃金
在此期間,黃金開始被人們以貨幣的形式使用。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貨幣的地方為呂底亞,在前700年呂底亞便以銀和金作合金的形式製成錢幣。在前6世紀或前5世紀期間的中國,一種稱為郢爰的金幣在楚國 流通。古希臘約在前550年便在中東及地中海地區開採黃金。在前323年,希臘人的採礦地點分佈由直布羅陀遠至小亞細亞和埃及[15]。當時希臘的首飾主題以人或動物的外形為主,經典例子有當時的阿加曼農黃金面具(Mask of Agamemnon)與及其他戒指[16]。

前1世紀至2世紀的黃金 
戰國時代黃金鳥
拉斯.梅杜拉斯的環景攝影開採黃金的技術在此時得到提升。古羅馬人發展出一種利用水力採礦(hydraulic mining)來大型開採金的新方法,特別由前25年開始在伊比利亞半島及由150年在達西亞行省開始使用。其中一個最大的金礦位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的拉斯.梅杜拉斯(Las Médulas),在那處有七個長形高架渠令他們可以淘洗出大部分的沖積礦物。在外西凡尼亞 Roşia Montană 的金礦亦十分大,直到最近仍然有人使用露天採礦技術(opencast mining)採礦。金亦蘊藏在威爾斯較小的金礦,例如Dolaucothi 的砂礦及硬岩礦。他們使用的各種採礦方法由老普林尼在1世紀末期完成的著作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詳細描述。在當時,黃金的主要用途在於製成首飾,而金幣的使用比希臘亦更為普遍。首飾的主題主要由描繪神話變成較平凡的幾何圖案[16]。

3世紀至12世紀的黃金
在東羅馬帝國的初期,純金的首飾開始加入寶石的元素。其主題主要是歌頌教會及國王的權力。此時黃金打制技術達到一個高峰。但在歐洲中世紀的早期,因為羅馬人開始從西南歐及西歐撤退的關係,羅馬人製造首飾的精湛技術開始在鄰近地區消失。在撒克遜人居住地方發現的金飾看出技術的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供應大部來自東羅馬帝國,而羅馬人的撤出令黃金變得十分罕有[16]。其後伊斯蘭勢力擴大,東羅馬浮誇的黃金首飾因大部分被用來建造清真寺及資助軍事活動而開始消失[16]。但在其後黃金首飾的打造技術及數量卻出現一個復甦,當中的例子有法蒂瑪王朝時期的黃金手鐲[17]。

12世紀至13世紀的黃金
在歐洲人開闢美洲期間,常有報告指美洲原住民大量展示出金的裝飾品,特別是中美洲、秘魯及哥倫比亞。事實上,在秘魯地區前1200年的查文文化(Chavín culture)已經開始使用黃金作裝飾。而納斯卡(Nazca)人在500年之前發展出鑄金的技術,他們利用黃金與銅製造成玫瑰金,令它的熔點下降方便鑄造。而黃金打造技術在12世紀開始的奇姆文化(Chimu culture)達到高峰,具代表性的有用金製成的動物、雀鳥及植物,現在保存得最好的收藏品位於波哥大的波哥大黃金博物館(Museo del Oro)[16]。但在西班牙入侵後大部分的黃金被熔化並運去歐洲。

14世紀至16世紀的黃金
非洲的馬里帝國在舊大陸以其擁有大量黃金而聞名。帝國統治者芒薩姆薩(Mansa Musa)(1312年–1337年)在舊大陸因為他在1324年往麥加的大朝覲而著名。當他在1324年7月經過開羅時,常有報告指他有一隊駱駝隊(camel train)陪同,而那駱駝隊有幾千人,及接近一百隻駱駝。由於他花費了過多金錢令整個北非經濟需要一個世紀才能恢復,原因是他引起了快速的通脹[18]。一個當時的阿拉伯歷史學家指出:「 埃及金價在他們來的那一年之前原本是十分高昂的:1密斯卡爾(mithqal)的金其價值幾乎從不低於25迪拉姆(dirhams)。但是就在那之後金價下跌了,金價便宜得在現今仍可反映出來。現在1密斯卡爾的金不會超過22迪拉姆,甚至更少。此事態已經持續了12年直到現在,其原因是他們攜帶大量的黃金進入埃及並在那裡消費。[...] 」
—捷哈·烏馬裡(Chihab Al-Umari)[19]
 
而在歐洲,因為正值文藝復興時期的關係,王室及教會對於黃金的裝飾有大量的需求,而剛剛自南美掠奪的黃金提供了充足的供應,令金飾技術得到迅速發展。而傑出的金匠如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溫佐·雅姆尼策爾(Wenzel Jamnitzer)令使用黃金的藝術得到發展,一些當時的藝術家如桑德羅·波提切利都曾經當過金匠[16][20][21]。

19世紀的黃金
在19世紀期間,尋金熱在有金礦發現的地方便會發生。美國最早主要淘金潮發生的地方在喬治亞州北部的一個稱為達洛尼加(Dahlonega)小鎮[22]。期後因為發現金礦而發生的淘金潮有加利福尼亞淘金潮、科羅拉多州的派克峰淘金潮(Pike's Peak Gold Rush)、中奧塔哥淘金潮(Central Otago Gold Rush)、澳洲淘金潮(Australian gold rushes)、威特沃特斯蘭德淘金潮(Witwatersrand Gold Rush)、黑山淘金潮(Black Hills Gold Rush)及克朗代克淘金潮(Klondike Gold Rush)。因為金礦的歷史價值,很多歷史上的金礦仍然以其他方式運作。

黃金開採的現況
在遠古時期,金從地質角度上較易取得,但自從1910年以來發現的礦藏的75%的已經被開採[23]。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數據,人類迄今一共開採了17萬噸黃金。估計世界上所有已經冶煉的金可以形成一個邊長20公尺的立方體,體積為8000立方公尺[23]。

文學中的金
一個在前340年至前330年普利亞紅彩陶器(Red-figure pottery)的雙耳噴口杯(Krater)上繪畫著伊阿宋交回金羊毛的故事。希臘神話金羊毛的傳說中的可能指在古代使用羊毛由砂礦(placer deposit)去收集金粉。黑海的東南角因為金而著名。那裡的採礦由彌達斯當國王時已經開始,而那些金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製造現今世界上最早的硬幣,地點在於約前630年的呂底亞。

聖經
金在《舊約聖經》經常被提及,由〈創世紀〉2章11節(在哈腓拉(Havilah)),亦是在〈馬太福音〉提及的東方三博士帶來的禮物之一。〈啟示錄〉21章21節形容新耶路撒冷這城市有街道由純金製造,與水晶一樣清晰。

烏托邦
雖然部分鉑組別的金屬的價格可以比金高出很多,但是金仍然長期被視為最受歡迎的貴金屬,而其價值在歷史中被用作很多貨幣的標準(稱為金本位)。金被視為純正、珍貴、皇室及包含以上所有特徵的角色。金作為財富及威望的象徵被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中被取笑;在那想像中的島嶼上,金常見得可以用作奴隸的鎖鏈、餐具及坐廁。當其他國家的大使來訪時,因為他們炫耀他們的金製珠寶及獎章,烏托邦人誤會他們是僕人,而反而對那些只是適度打扮的人表示崇敬。

分布
自然狀態
金在自然中通常以其單質形式出現,即金屬狀態,但亦常與銀形成合金。天然金通常會有8-10%的銀,而銀含量超過20%稱為銀金。當銀含量上升時,物件的顏色會變得較白及較輕。

來源
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岩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如黃鐵礦的硫化物 礦礦脈同時出現。以上情況稱為脈狀礦床(Lode)、或是岩脈金。天然金亦會以葉片、粒狀或大型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岩石中侵蝕出來,最後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是沖積金。沖積金一定會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較豐富的金,因為在岩石中的金的鄰近礦物氧化後,再經過風化作用、清洗後流入河流與溪流,在那裡透過水作收集及結合再形成金塊。
 
金礦石
金亦有時會以與其他元素,特別是碲形成化合物的形式出現。例子有針狀碲金礦(calaverite)、針碲金銀礦(sylvanite)、葉碲礦(nagyagite)、碲金銀礦(petzite)及白碲金銀礦(krennerite)[24]。金亦有極少機會與水銀以汞齊形成出現,另外亦會以一個低濃度在海水出現。

淘金、採金和提金
有經濟效益的提金(gold extraction)由大型容易開採礦藏中的礦石質素平均小於0.5 g/1000 kg(0.5 parts per million, ppm)便可以達成。在露天開採的金礦中,通常礦石的質素為1至5 g/1000 kg (1–5 ppm),, 地下硬岩開採(Hard rock mining)或是地下開採(Underground mining) 的礦石的質素通常至少有3 g/1000 kg (3 ppm)。由於金的質素要達到30 g/1000 kg (30 ppm)才可能被肉眼可以看得見金,所以金礦中的金是看不到的。

南非的產金業趨勢
世界黃金生產趨勢自從1880年代開始,南非便成為了世界黃金供應的一大部分來源,約有50%的已經生產的黃金由南非而來。1970年的生產佔世界供應的79%,約有1,000噸。但在2007年只有272噸。以上明顯的下降是因為開採的困難度增加、影響工業的經濟因素的改變及安全監察的加強。在2007年中國生產了276噸取代了南非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者,為1905年來首次取代南非的地位[25]。

南非金礦
位於南非的城市約翰內斯堡因為威特沃特斯蘭德淘金潮而形成,而當時發現了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金礦。位於自由邦及豪登省盆地的金礦礦場,走向和傾角(strike and dip)均十分廣闊,成為世界最深的金礦,而當中Savuka及TauTona陶托那金礦是現今最深的金礦,有3,777公尺。在1899年至1901年大英帝國與阿非利卡人或波耳人的第二次波耳戰爭的其中一個起因便是採礦工人權利及南非黃金財富所有權之爭。

其他主要生產者
澳洲維多利亞州往地下金礦的入口。其他主要的黃金生產者有美國、澳洲、中國、俄羅斯及秘魯。在南達科他州及內華達州的金礦提供了美國三分之二的黃金用量。在南美有富爭議性的帕斯瓜拉瑪礦場(Pascua Lama)計劃,其目的為開發位於智利和阿根廷邊境的阿塔卡馬沙漠高山的豐富資源地區。現在約有四分之一的世界黃金出口估計源自手工業或是小型採礦[26]。

工業精煉
在初期生產後,金接著通常會被沃爾威爾法(Wohlwill process)或是密勒法(Miller process)作工業精煉。其他試金(assaying)和淨化(purifying) 小量黃金的方法包括加銀分金法、金銀分離法及灰吹法(cuppelation),或基於溶解金於王水中的精煉方法。

海水化金 欺騙的手法
世界海洋含有大量的黃金,但都以濃度極低的狀態存在,可能其十億分率只有0.1-0.2。有很多人自稱能夠合乎經濟效益地從海水中取得黃金,但直到現在他們全部均是錯誤或有欺騙成分的。普雷斯科特·傑尼根(Prescott Jernegan)在美國1890年代進行一個海水化金的詐騙。在1900年代一個英國的騙子亦進行同樣的騙局[27]。

商業上的嘗試
發明哈柏法的德國籍發明家弗里茨·哈伯試圖商業地運作海水化金,希望以此幫助償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賠償。但他不幸地把海水中金的濃度估計過高,可能因為其樣本受到污染。他的努力只可以生產少量的金,而令德國政府的虧損比其商業價值高出很多。現今仍然未有商業上可能的海水化金的方案得到確認。黃金合成在經濟上來說不可能,而在可見未來上亦不可預見。

黃金的供求
2005年黃金出口。平均採金(gold mining)及提金的成本為每金衡制盎司US$238,但它亦會因應開採模式及礦石質素而改變。在2001年,全球金礦生產出2,604噸,即那年全部黃金需求的67%。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估計在2005年全球黃金供應為3,859噸,而需求為3,754噸,有105噸的盈餘[28]。在2006年,估計所有曾經生產的黃金有158,000噸[29]。以現在的消耗量,黃金的供應估計可以維持45年[30]。

價格
自從2001年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以每金衡制盎司的美金計的早上黃金現貨定價(Gold Fix)
自從1968年每盎司的實際美元及2006年美元計的金價主條目:作為投資的黃金和金本位
黃金的高價是因為其數量極為稀少。在地球地殼中只有十億分之三是金。

量度方法
與其他貴金屬相似,金是以金衡制及克計算。當它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時則用克拉顯示其金的含量,以24克拉為純金以較少克拉的以比例計含金量則較少。而金條(gold bar)的純度亦可以以0至1的小數表示,稱為千分純淨度(millesimal fineness),例如0.995 便是十分純淨。

定價方式
黃金的價格由公開市場(open market)控制,但倫敦一個在1919年九月開始稱為黃金現貨定價的體制提供黃金業一個每日的基準指標(benchmark)。而下午黃金現貨定價則在1968年出現,目的為了當美國市場開市時作一個價格本位。

金與貨幣的關係發展
歷史上金用來支持貨幣,在稱為金本位經濟系統中,特定重量的金會被稱為貨幣單位的一個名稱。美國政府有一段長時間設定美元的價格為每金衡制盎司$20.67($664.56/kg),但在1934年美元的價格重新估價為每金衡制盎司$35.00($1125.27/kg)。在1961年,因為維持此價格變得很困難,有一些美國及歐洲銀行同意操縱市場去防止貨幣因為黃金需求上升而帶來進一步貶值。

私人與國際市場的分開處理
在1968年3月17日,經濟因素令黃金互助基金(gold pool)的崩潰,取而代之的是兩層的價格機制,黃金仍然用在國際戶口以每金衡制盎司$35.00($1.13/g)的舊價格處理,但私人市場的黃金價格卻容許其自由浮動。以上兩層的價格機制在1975年被廢除,在那時黃金價格完全由自由市場控制。中央銀行仍然持有歷史性的黃金儲備作為一種保值,雖然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少。

黃金儲備
世界最大的黃金儲備位於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持有約3%的已開採黃金[31],而同樣裝滿貴金屬、在諾克斯堡的美國金銀儲備(U.S. Bullion Depository)亦有相同持有量[32]。

價格記錄
由1968年開始,黃金在開放市場的價格轉變幅度很大,倫敦黃金現貨定價由1980年1月21日$850/oz ($27,300/kg)的高位至1999年6月21日$252.90/oz ($8,131/kg)的低位[33]。1980年的高位只有到2008年1月3日的倫敦黃金現貨上午定價才能達到一個$865.35/oz的新高位[34]。

長期價格趨勢
由2001年4月黃金美元價格已經是原本價格的三倍[35],引起了此長期的熊市(secular bear market),或稱為商品大蕭條(Great Commodities Depression)已經完結,而牛市已經回歸的推測[36][37]。在2008年3月,黃金價格上升至超過US$1000[38],但其實質對名目價值仍然低於1980年1月21日$850/oz的高位很多。以通脹計算的話,1980年的高位等於以2007年美元計的US$2400。在上一個世紀,主要經濟危機如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及第二次石油危機令原本已經有經過通脹調整的道指和黃金比值(Dow/Gold ratio)下降很多,大部分情況都會低於4很多[39]。在此艱難的時間,投資者會透過投資貴金屬特別是金和銀等來保障其資產。從2001年起的長期趨勢顯示此情況現在再次出現。其主要原因在於歐洲[40] 及美國[41][42]貨幣供給的急速上升,即貨幣膨脹(monetary inflation)與美國的高雙赤字(double deficit)[43][44]。此嚴重的經濟問題令2007年次級房屋信貸風暴、高通貨膨脹和主要貨幣特別是美元對日用品大幅的折舊發生。

化合物
雖然金是一種貴重金屬,它仍然會形成很多不同類型的化合物,其中金所呈氧化態大多在-1至+5之間,主要為一價金(Au(I)) 及三價金(Au(III))。一價金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多為與較「軟」的配體(如硫醚、硫醇負離子及叔膦)形成的配合物,通常呈直線形結構。其中一個例子便是二氰合金(I)離子(Au(CN)2−),是氰化法提金時溶液中金的主要存在形態。一價金不易與水形成配離子。二元鹵化金如氯化金(I)(AuCl)為鋸齒形的聚合物長鏈結構,金原子以直線形排列。大部分含金藥物中的金也都為正一氧化態。[45]
三價金也是一種常見的氧化態,例子有三氯化金(AuCl3)、三氧化二金(Au2O3)、氯金酸(HAuCl4,可由金溶於王水得到)等,為d8結構,呈平面正方形構型。

其他價態
金也可以呈二價、五價或負一價。二價金化合物通常含Au-Au鍵,呈抗磁性,例如[Au(CH2)2P(C6H5)2]2Cl2。氙也可作配體,與金(II)形成[AuXe4](Sb2F11)2。[46] Au(V)是已知金的最高氧化態,特徵化合物為五氟化金(AuF5)。[47] Au(-I)的例子則包括眾多金化物,如金化銫(為氯化銫型結構)、[48] 金化銣、金化鉀及金化四甲基銨((CH3)4N+Au−)。[49]
許多含金化合物的分子晶體有親金相互作用,以R-Au…Au-R表示,也稱金鍵,強度與氫鍵相當,鍵長在300pm左右[50]。該相互作用是分子間作用力的一個新類型,使不少晶體中存在「金鏈」、「金面」、雙分子締合(R-Au…Au-R)或大環分子內金鍵[51],並具有一些特殊性質,目前正在廣泛研究之中。

混合價化合物
金也可以生成很多簇合物,[49] 其中的金多為分數氧化態,例如八面體型的{Au(P(C6H5)3)}62+,以及屬於二元金──氧族元素化合物的AuS。它含等量的Au(I)和Au(III)。

同位素
在全部金的同位素中,只有金-197屬於穩定的同位素,含量接近所有金的100%。其他18種同位素均帶有放射性,當中以金-195的半衰期最長,但只有186日。
金曾經被建議作為核武器中一種鹽彈(Salted bomb)的原料,而鈷是另一種建議且較為人知的原料,可製成鈷彈(Cobalt bomb)。一層天然金的外罩經由熱核武器(thermonuclear weapon)放出的密集高能量中子通量(neutron flux)放射後,會發生核轉變(Nuclear transmutation)成為有半衰期2.697日的放射性同位素Au-198,製造出約.411 MeV的伽馬射線,顯著增加了武器核微粒(Nuclear fallout)幾天的放射性。此武器的製造、測試及使用仍未被人所知。

象徵意義
在歷史上金曾與偉大聖潔及極度邪惡兩個極端聯繫起來。在《出埃及記》中,金牛犢是偶像崇拜及反叛神的標誌。在共產主義的政治宣傳中,黃金懷錶及其黃金錶鏈是階級敵人、資產階級和工業大亨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創世記中,亞伯拉罕被描述為一個擁有很多金銀財寶的人,而摩西被指示要用黃金覆蓋約櫃的施恩座。卓越的雄辯家(orator)如約翰一世便有"金口銀舌"之稱。而中國古代皇帝的說話被比喻為「金口玉言」以示鄭重。

金在儀式中的象徵
結婚戒指傳統上會以黃金製造,原因是它的耐久性及不受時間過去所影響,令它不但是一個適合抵受每日磨損的物料,而且亦是一個代表關係的象徵。在東方正教會,結婚的男女在婚禮時會以一個黃金王冠作裝飾,為婚禮中的一個象徵性儀式。金與特別的週年紀念有關,特別是50週年,如結婚紀念日稱為金婚、而登基五十週年(golden jubilee)的英文亦與金有關聯。中世紀的國王會以受膏及黃金王冠作其正式就任的標誌,後者象徵天堂永久閃耀的光,即作為一個基督徒的國王,其權威是受到神所啟示的。

現代使用黃金的象徵手法
人類的偉大成就亦會常以金作獎勵,通常是以勳章及裝飾品的形式。競賽的勝利者或是獎項常以授與金牌的形式作獎勵,例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及諾貝爾獎;而很多獎像則會用金製成需要的形狀,例如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艾美獎、金棕櫚獎及英國電影學院獎。信用卡公司把它們的產品透過用黃金有關的命名和顏色與財富聯繫起來,但因為希望互相勝過對方的關係,現在金的地位已經被鉑甚至黑金卡(Centurion Card)取代。金的象徵性價值在全球分別很大,甚至在相同地區中亦有不同。例如金在土耳其是十分普遍,但在西西里島則是一個十分珍貴的禮物。

毒性
純金在進食時是無毒性及非刺激性的[52],在有些時候金會以金葉的形狀用作食物的裝飾。它亦是金色杜松子酒(Goldschläger)、金箭肉桂蒸餾酒(Gold Strike)及格但斯克金箔酒的添加物。金在歐洲聯盟已經被准許為一個食物添加物,其在國際食品法典標準(Codex Alimentarius)的E編碼為175。
金的可溶性化合物,即金鹽類(gold salts)例如在電鍍中使用的氰化金鉀對於肺臟及肝臟都有毒。現今為止只有很少因為氰化金鉀而致命的個案[53][54]。金的毒性可以透過使用如英國抗路易毒氣藥劑(British anti-Lewisite)的螯合劑作減輕。

其他
這一重達156盎司(4.42千克)的金塊是一位個人探礦者在南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漠中發現的。製備傳統上採用「淘金」法。
現代開採的金礦可用氰化法提取:先以氰化鈉(NaCN)溶液處理粉碎的山金礦石,再用鋅還原。
4Au + 8NaCN + O2 + 2H2O → 4NaAu(CN)2 + 4NaOH
Zn + 2NaAu(CN)2 → 2Au + Na2Zn(CN)4
使用電解法精鍊可以得到純度為99.999%的金。

「咬金測試」
用咬一咬金去確定黃金的真偽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雖然這方法並不專業,「咬金測試」應該可以在黃金上做記號,原因是金以摩氏硬度作準則是一種軟的金屬。越純正的金越容易做記號。加上顏色的鉛可以欺騙此測試,因為鉛比金更軟。如果有足夠數量的鉛因為咬而被吸收的話,這樣亦會引起鉛中毒的危機,

元素符號由來
金的符號為Au,來自金的拉丁文名稱(Aurum)。而Aurum來自Aurora 一詞,是「燦爛的黎明」的意思。在古墨西哥的阿茲台克人使用的語言中,黃金的寫法是teocuitlatl,意思是「上帝的大便」

煉金術
製造金是煉金術主要目的之一,煉金術概念認為金可以由一種稱為賢者之石的神秘物質與如鉛等的其他物質進行相互作用來製造。雖然煉金術師們從未成功過,但是他們的努力引起了人們對於物質本身能夠做些甚麼的興趣,而此正是現今化學的基礎。他們表示金的符號是圓中點(Circled dot)(☉),而這在天文學符號中、埃及象形文字及古代漢字均代表太陽。而現今人工金的製作方法,參見金合成(gold synthesis)。

公投否決採金礦 瑞士山村要家園不要財富
〔自由電子報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2012-4-9〕
坐擁價值可能逾十二億美元(約三百五十四億台幣)的金礦,可能會令全世界許多偏僻山村村民興奮,但瑞士阿爾卑斯山村居民卻不這麼認為。位於瑞士東南部梅德山谷的村民,日前公投通過拒絕礦業公司探勘當地金礦,等於拒絕了未來十年總計約四千萬瑞士法郎(約十二億台幣)的採礦權利金

推卻12億權利金
蔥鬱山林、清清溪水,梅德山谷如畫般的風景和恬靜生活,是阿爾卑斯山風光的縮影,就是珍惜這樣的好山好水,讓當地居民在一日舉行的公投中,以一百八十票反對、九十票贊成,拒絕加拿大NV Gold礦業公司探勘當地金礦。
這是瑞士第一個、也是歐洲少見的金礦,據英國「電訊報」報導,當地居民為了是否允許探勘金礦激辯數月。反對者擔心,探勘礦脈要大舉開挖約五百萬噸岩石,勢必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山村青年也擔心外來礦工搶女友。但是村長等支持者認為,當地人口逐漸減少,年輕人為工作大量外移,現有四百五十名居民九成超過七十五歲,為了下一代的未來著想,應該開放採礦活絡地方發展。
NV Gold公司評估,梅德山谷金礦產量可能約八十萬盎司,以目前金價計算,約值十二億美元。若開放十年探勘許可,村民共可獲得三千到四千萬瑞士法郎的權利金,外加礦工在當地的消費活動。鄰鎮一名十七歲青年說,「有這筆錢是很好」,「但是我們如果破壞了環境,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揭開金瓜石-九份的神秘面紗
取自:http://resource.blsh.tp.edu.tw/taipei-earth/study/kgs1.htm
金銅礦的發現
早在清朝的時期,就有人知道金瓜石附近產有金塊,根據清朝來台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所著『台灣雜記』記載:「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蕃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雞籠」也就是現在的基隆,在金瓜石海濱的基隆山,是一個安山岩體,因為從海的方向望去,它的形狀像極了養雞的籠子,早期前來台灣的先民便因此將此地稱為『雞籠』。而三朝溪是指現在三貂嶺附近,也就是大約在九份南方的武丹山一帶。
然而到了乾隆初葉,由於清朝禁止採礦的關係,使台灣的採金業幾乎銷聲匿跡。「黃金寶藏」所在的金瓜石--九份金礦,在歷經清人兩百年的統治,才又於光緒十六年(1891年)再度被國人發現。
當時台灣總督劉銘傳正在建築由台北至基隆的鐵路;基隆是一個很重要的海港,而台北至基隆間又產煤。他修築此鐵路,一方面連接台北與基隆間的交通,一方面也可將這些煤運到基隆供軍艦和商船的使用。此時美國已完成其太平洋鐵路,一些原先在當地做工的粵籍華工便來到台灣加入建築鐵路的行列。因為他們在美國曾看過人家淘洗砂金,有點經驗,結果在修築八堵鐵橋時,一個粵籍工人於午餐後,抱者好玩的心態,以其飯碗在橋底淘洗河沙時,發現了這兒的砂金。
當時由於在美國及同樣有出產黃金的澳洲的華僑,分別受到美國政府排華法案及英人實行排除華工的影響,有採金經驗的人便聞風而紛紛來臺加上本地人民蜂擁而至,就從那年(1891年)開始,一下子來了三千多人在此淘金。據「省通志」礦業篇記載:「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至同年年底,八十日之間,經由淡水稅關,輸向香港及它處之黃金數量,已達四千五百零九兩之多。」可見河中黃金之豐富。這樣子開了約五、六年,後來清朝政府還設海關在那兒抽稅,報稅的量有2萬兩,沒報的數量便不得而知了。
約在同時,有人開始在附近尋找其他的金礦,過沒多久,於1894年發現了九份附近的金礦礦脈。九份地區最先找到的金礦就在位於現在九份南方的小金瓜地區。過了幾年(在1897年以前),他們又發現了金瓜石大金瓜的金礦。這時候九份的金礦已經開得很熱鬧了;而金瓜石的開發較晚,遲至1905年硫砷銅礦(Enargite)的發現,進行銅礦的開採後,才漸漸繁榮起來。自1906年起,台灣便開始生產銅。

金礦開發的歷史
基隆河的砂金在1891年重新被發現後,滿清政府於光緒18年(1893)在此設金沙局開始抽釐費,凡淘洗工人,每名每日領牌一面,酌收釐金七二番銀一角,砂金的開採開始納入政府管理。
然而在光緒21年,中日甲午戰爭失利,台灣於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此地的砂金開採又陷入無人管理狀態。日本人接手的初期,狀況一樣相當混亂,後來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十月(1896年底),仿效清朝"金砂局"設置"砂金署",規定採金者每人須繳執照費15錢,當年12月,領牌者便已超過二千人,精確產金數字不詳。但已知自當年七月至十一月初,當時收買砂金主要商人,大稻程的凌雨亭便已購入金塊3600兩(約合135公斤),另外寶源號及寶珍號亦合計收購6500兩(約244公斤),其他尚有未統計者,在此兵荒馬亂,秩序未復之秋,尚能出產如此大量的黃金,金的產量之大可見一般。
但日本人此種政策乃屬過渡性質,後來由於山區抗日志士奮起,產金地成為他們良好藏身之所,日本政府乃採取鎮壓手段,並於光緒二十二年初(1897)下令禁止採金。同年九月,日本政府發佈「台灣礦業規則」,並於十月實施。該項法條雖是聲稱要力謀整頓礦區,但實際上乃是藉此確定各產金地區之礦權,以便圖利日本人,剝奪台灣同胞的財路。
他們將礦區以通過基隆山頂之南北線為界線,分成東西二區,限制只從日本籍的申請人中挑選經營者,西部稱為瑞芳礦區,後來由藤田合名會社(藤田組)取得,而東邊的金瓜石礦區則由田中組取得。
至1898年,有人又於南邊武丹坑附近發現金礦,進而提出申請而成為武丹坑礦區。從此,這個地區便形成瑞芳、金瓜石及武丹坑三礦鼎立的局勢。
瑞芳金礦在開採初期,成績尚稱不錯,但到了光緒27年(1902年)以後,由於容易開採的主脈漸盡,加上盜金之風氣日盛,管理困難,藤田組便於民國3年決定將部分礦區外包他人開採,當時顏雲年便包下了部份的礦區。後來顏氏由於經營、管理得當,盜採之風受到遏阻,賺了不少錢,就漸漸合併其他小礦。終於在民國九年,合併了所有瑞芳金礦的礦權,並且成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往後九份地區及其附近的金礦便一直為台陽公司所開採。
金瓜石礦山由田中組於光緒23年(1898年)年末開始開採。初期在大金瓜下海拔560.5公尺開鑿本山一坑,而後漸次往下開採。金瓜石開採初期,礦夫全部都是日本人,在1900年便多達1300多名。而台灣同胞只從事雜役工作。1900年金瓜石在五坑附近設立了第一製鍊廠,後由於礦量增加,又陸續建立第二、三、四、五製鍊廠。初期金瓜石只生產黃金,發現硫砷銅礦之後,金瓜石礦山便轉變為金銅礦。此後由於長仁地區許多礦體陸續發現,金瓜石更呈興盛,黃金的年產量達27794兩,銅產量於民國三年創下了1875噸的記錄,一時被譽為日本首一之金礦山。金瓜石礦山並且於民國二年合併了牡丹坑礦山的全部。
金瓜石礦山在光復後的初期由「台灣金銅礦物局」接手管理繼續開採。至民國四十四年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持續經營至76年關閉為止。
牡丹山金礦位於金瓜石礦山南方,初期雖經營不錯,但是後來由於富礦採盡,黃金產量便逐年下降。由於牡丹坑許多礦體都是和金瓜石礦山的礦體南北相連,部份富礦經常伸延到金瓜石區內。後來經營牡丹山金礦的木山組開採時不知覺地超越了邊界,進入金瓜石礦區內採金,被金瓜石的田中組抗議,要求賠償。當時木山組由於在其他地方經營煤礦獲利甚鉅,感覺到經營金礦麻煩,便乾脆將其礦山整個移轉給金瓜石礦區。往後整個金瓜石地區的礦權便只分成東西兩大部份。

金礦的開採與冶煉
早期礦山的開挖除了表土淺層的開採外,絕大部份均是採用坑內開採,金瓜石地區的礦體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經營,地下的坑道交橫縱錯總長度達四百餘公里,單是本山五坑的長度便達2公里多,由台金辦公室附近可直通後山的牡丹坑,早期牡丹附近的居民還常利用它出入金瓜石呢但是坑內巷道分岔甚多,仿若一座地下迷宮,不熟悉者進入坑內是非常容易迷路的。除了坑道的長度驚人以外,金瓜石部份坑道的深度並已達海平面下132公尺呢!
早期坑內工作是非常艱辛危險,並且意外頻傳雖然熱水作用生成的金礦不會像煤礦有瓦斯氣爆的危險,但是為了搶工造成支撐不良而引發的落盤卻常免不了。在現在勸濟堂後方第一長仁礦體上方有一個大坑道,據年長礦工指出,便是因為早期遇到高品位金礦,大家只顧著搶挖礦石而沒做好支撐工作,結果整個塌下去形成一個大洞,據說並且有數十人罹難。
目前這些礦道均已封閉,由於年久失修,處處具有落盤的危險。另外在礦坑內除了有水平的巷道之外,還經常有用來傾倒礦石或吊運材料的垂直豎井存在,這些豎井的深度可達數十公尺,並且常常就位在主通道旁,若不慎失足,性命必定難保。因此,附帶提醒各位,千萬別為了好奇而進入坑內,拿性命開玩笑是不值得的。
大約到了民國67年,金瓜石地區才陸續開始在本山、樹梅及第三長仁礦體進行較大規模的露天開採。但是直到台金公司關閉為止,這三處礦體尚未開採完畢,仍留有許多開挖面及礦石。這三處開採場現在均成了野外地質良好的自然教室了。
而金礦的提煉方面,早期多藉重淘洗及汞膏法,其由開採至收金的程序大約為:採礦→搬運→秤量→庫存→碎礦→研磨→淘洗→絞汞→熔解→粗金塊→屑化→煮金→純金條。
在上述淘洗過所回收的金經常仍混有許多其他礦物,並且有許多砂金很細,無法挑取。由於水銀具有吸附黃金的能力,因此,將淘過的砂金及重砂加入水銀攪拌,便可將黃金不分粗細完全收回,此步驟也就是上述所說"絞汞"。吸滿黃金的水銀稱為「汞膏」,會變為固態的,只要把它取出,放入爐內加熱,便可將水銀蒸餾而留下充滿空洞的黃金,或稱為海綿金。此時的金常含有許多銀,須再經純化過程而成純金。
後來礦物浮選法及氰化法也有被應用於金、銀的回收。
在銅礦方面,早期多只是將選礦出來的銅礦精砂運往日本冶煉。至民國61年及62年,台金公司先後完成銅精砂粗煉及精鍊設備,才開始於國內電解銅。約在此同時,台金也曾於濱海礦坑坑口設置礦水沈澱池,引導坑內流出含有銅的礦水流經儲有廢鐵的木槽,將銅還原,使銅沈澱回收。
台金公司除了自產金、銀、銅之外,也兼營金、銀、銅、鋁等加工,而禮樂煉銅廠除了煉銅之外,也利用培燒出來的二氧化硫氣體製造硫酸。

光輝的黃金歲月
金瓜石地區除了產金、銅、銀以外,早期亦曾出產黃鐵礦,提供台灣肥料公司煉製肥料使用。
在二次大戰時,金瓜石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銅礦選礦場,所生產的金和銅在當時變得非常重要。比時台灣仍屬日人管轄,金瓜石可算是日本最賺錢的礦山。日本十分重視金瓜石地區,曾多次派人前來視察,甚至傳說日本皇太子也曾在金瓜石住過,他的行宮現在依然保留在前台金公司辦公室旁。日本天皇還指定顏雲年的公子顏欽賢先生到日本去陪皇太子一同讀書。這位皇太子據說就是後來日本的裕仁天皇。
金瓜石產金礦的地區有本山、九份及武丹山三個安山岩體及其附近的沈積岩,其產量依官方的記錄約接近一百噸,而實際產量一般相信則絕對不祇這個數目。按以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人員的估計,大約有200噸的產量;據台灣大學林朝棨、及譚立平教授等表示,金瓜石金礦的生產大概有500~600噸左右。造成估計值差異的原因有幾:一是金子的確實生產量經常無法從官方的數字得知,就如從前在此地採砂金的人數最多曾達3000人,但官方便無生產記錄。二是日本人剛開始在金瓜石採金礦時,工人偷金偷得很厲害,直至顏雲年出來經營,防止偷金,金瓜石才開始賺錢,因此金子的產量無法確定。再加上參與採礦工作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想走私漏稅,工人採了金子不向包商呈報,包商向公司少報,公司又向政府少報,所以究竟真正偷掉多少金子,沒人知道。不過筆者相信,金瓜石的產量應有200噸以上。若以200噸來計算,上述礦體涵蓋的面積約5平方公里,在約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產200噸的金子!金瓜石可算得上是世界上含金最富的地區之一。
金瓜石的銅礦根據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計算,約有十萬噸的產量,不過銅較不值錢,所以金瓜石的主要礦產應該是黃金。金瓜石有記錄的黃金產量一年曾高達三噸,這樣的產量,對民初的礦業而言是相當的重要。當時全中國一年的金子產量約有三分之二產自金瓜石,金瓜石的地位由此而知。
在黃金開採最盛的時期,九份還曾因其繁華景象而贏得『小上海』的稱呼;當時此地人民的消費情形,曾被認為凌駕台灣首善之都-台北之上。據早期開礦者所言,當時全省最好的酒及最佳的菜肴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其繁華奢迷景象可見一般。

山城的沒落與再興
至民國四十五年以後,九份武丹山一帶富礦已大致採盡,台陽公司內部於四十六、四十七年間已有人提出收山的計劃。但顏家為念及其公司之興起及家業之肇興,皆起自於此礦山,且九份地區尚有萬餘人口依附於金礦而生,仍勉強經營,但逐漸縮減規模,同時輔導員工轉業。至民國六十年,終於結束全部之金礦開採。之後雖仍有部份包工在此地區做小規模開採,但成果便不得而知。
而金瓜石方面也由於已知的富礦源漸枯,以及人事開支浩大,外加國際金銅價之偏低,亦慢慢轉盈為虧,而後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因無法長期負擔虧損而決定關閉。關閉後臺金公司除禮樂煉銅廠及部份房舍轉移給台電公司外,大部份的礦權及廠房則移交給台灣糖業公司經營。
目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因經營不善已完全關閉,而台陽公司也不再開採金礦了。早年風光的情景,現在也只能由駐足長滿青苔的坑口、撫觸繡斑滿布的礦車或順著山城的紅磚小徑去追尋那謎樣的黃金歲月痕跡。

揭開金瓜石-九份的神秘面紗
取自:http://resource.blsh.tp.edu.tw/taipei-earth/study/kgs1.htm
金銅礦的發現
早在清朝的時期,就有人知道金瓜石附近產有金塊,根據清朝來台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所著『台灣雜記』記載:「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蕃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雞籠」也就是現在的基隆,在金瓜石海濱的基隆山,是一個安山岩體,因為從海的方向望去,它的形狀像極了養雞的籠子,早期前來台灣的先民便因此將此地稱為『雞籠』。而三朝溪是指現在三貂嶺附近,也就是大約在九份南方的武丹山一帶。
然而到了乾隆初葉,由於清朝禁止採礦的關係,使台灣的採金業幾乎銷聲匿跡。「黃金寶藏」所在的金瓜石--九份金礦,在歷經清人兩百年的統治,才又於光緒十六年(1891年)再度被國人發現。
當時台灣總督劉銘傳正在建築由台北至基隆的鐵路;基隆是一個很重要的海港,而台北至基隆間又產煤。他修築此鐵路,一方面連接台北與基隆間的交通,一方面也可將這些煤運到基隆供軍艦和商船的使用。此時美國已完成其太平洋鐵路,一些原先在當地做工的粵籍華工便來到台灣加入建築鐵路的行列。因為他們在美國曾看過人家淘洗砂金,有點經驗,結果在修築八堵鐵橋時,一個粵籍工人於午餐後,抱者好玩的心態,以其飯碗在橋底淘洗河沙時,發現了這兒的砂金。
當時由於在美國及同樣有出產黃金的澳洲的華僑,分別受到美國政府排華法案及英人實行排除華工的影響,有採金經驗的人便聞風而紛紛來臺加上本地人民蜂擁而至,就從那年(1891年)開始,一下子來了三千多人在此淘金。據「省通志」礦業篇記載:「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至同年年底,八十日之間,經由淡水稅關,輸向香港及它處之黃金數量,已達四千五百零九兩之多。」可見河中黃金之豐富。這樣子開了約五、六年,後來清朝政府還設海關在那兒抽稅,報稅的量有2萬兩,沒報的數量便不得而知了。
約在同時,有人開始在附近尋找其他的金礦,過沒多久,於1894年發現了九份附近的金礦礦脈。九份地區最先找到的金礦就在位於現在九份南方的小金瓜地區。過了幾年(在1897年以前),他們又發現了金瓜石大金瓜的金礦。這時候九份的金礦已經開得很熱鬧了;而金瓜石的開發較晚,遲至1905年硫砷銅礦(Enargite)的發現,進行銅礦的開採後,才漸漸繁榮起來。自1906年起,台灣便開始生產銅。

金礦開發的歷史
基隆河的砂金在1891年重新被發現後,滿清政府於光緒18年(1893)在此設金沙局開始抽釐費,凡淘洗工人,每名每日領牌一面,酌收釐金七二番銀一角,砂金的開採開始納入政府管理。
然而在光緒21年,中日甲午戰爭失利,台灣於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此地的砂金開採又陷入無人管理狀態。日本人接手的初期,狀況一樣相當混亂,後來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十月(1896年底),仿效清朝"金砂局"設置"砂金署",規定採金者每人須繳執照費15錢,當年12月,領牌者便已超過二千人,精確產金數字不詳。但已知自當年七月至十一月初,當時收買砂金主要商人,大稻程的凌雨亭便已購入金塊3600兩(約合135公斤),另外寶源號及寶珍號亦合計收購6500兩(約244公斤),其他尚有未統計者,在此兵荒馬亂,秩序未復之秋,尚能出產如此大量的黃金,金的產量之大可見一般。
但日本人此種政策乃屬過渡性質,後來由於山區抗日志士奮起,產金地成為他們良好藏身之所,日本政府乃採取鎮壓手段,並於光緒二十二年初(1897)下令禁止採金。同年九月,日本政府發佈「台灣礦業規則」,並於十月實施。該項法條雖是聲稱要力謀整頓礦區,但實際上乃是藉此確定各產金地區之礦權,以便圖利日本人,剝奪台灣同胞的財路。
他們將礦區以通過基隆山頂之南北線為界線,分成東西二區,限制只從日本籍的申請人中挑選經營者,西部稱為瑞芳礦區,後來由藤田合名會社(藤田組)取得,而東邊的金瓜石礦區則由田中組取得。
至1898年,有人又於南邊武丹坑附近發現金礦,進而提出申請而成為武丹坑礦區。從此,這個地區便形成瑞芳、金瓜石及武丹坑三礦鼎立的局勢。
瑞芳金礦在開採初期,成績尚稱不錯,但到了光緒27年(1902年)以後,由於容易開採的主脈漸盡,加上盜金之風氣日盛,管理困難,藤田組便於民國3年決定將部分礦區外包他人開採,當時顏雲年便包下了部份的礦區。後來顏氏由於經營、管理得當,盜採之風受到遏阻,賺了不少錢,就漸漸合併其他小礦。終於在民國九年,合併了所有瑞芳金礦的礦權,並且成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往後九份地區及其附近的金礦便一直為台陽公司所開採。
金瓜石礦山由田中組於光緒23年(1898年)年末開始開採。初期在大金瓜下海拔560.5公尺開鑿本山一坑,而後漸次往下開採。金瓜石開採初期,礦夫全部都是日本人,在1900年便多達1300多名。而台灣同胞只從事雜役工作。1900年金瓜石在五坑附近設立了第一製鍊廠,後由於礦量增加,又陸續建立第二、三、四、五製鍊廠。初期金瓜石只生產黃金,發現硫砷銅礦之後,金瓜石礦山便轉變為金銅礦。此後由於長仁地區許多礦體陸續發現,金瓜石更呈興盛,黃金的年產量達27794兩,銅產量於民國三年創下了1875噸的記錄,一時被譽為日本首一之金礦山。金瓜石礦山並且於民國二年合併了牡丹坑礦山的全部。
金瓜石礦山在光復後的初期由「台灣金銅礦物局」接手管理繼續開採。至民國四十四年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持續經營至76年關閉為止。
牡丹山金礦位於金瓜石礦山南方,初期雖經營不錯,但是後來由於富礦採盡,黃金產量便逐年下降。由於牡丹坑許多礦體都是和金瓜石礦山的礦體南北相連,部份富礦經常伸延到金瓜石區內。後來經營牡丹山金礦的木山組開採時不知覺地超越了邊界,進入金瓜石礦區內採金,被金瓜石的田中組抗議,要求賠償。當時木山組由於在其他地方經營煤礦獲利甚鉅,感覺到經營金礦麻煩,便乾脆將其礦山整個移轉給金瓜石礦區。往後整個金瓜石地區的礦權便只分成東西兩大部份。

金礦的開採與冶煉
早期礦山的開挖除了表土淺層的開採外,絕大部份均是採用坑內開採,金瓜石地區的礦體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經營,地下的坑道交橫縱錯總長度達四百餘公里,單是本山五坑的長度便達2公里多,由台金辦公室附近可直通後山的牡丹坑,早期牡丹附近的居民還常利用它出入金瓜石呢但是坑內巷道分岔甚多,仿若一座地下迷宮,不熟悉者進入坑內是非常容易迷路的。除了坑道的長度驚人以外,金瓜石部份坑道的深度並已達海平面下132公尺呢!
早期坑內工作是非常艱辛危險,並且意外頻傳雖然熱水作用生成的金礦不會像煤礦有瓦斯氣爆的危險,但是為了搶工造成支撐不良而引發的落盤卻常免不了。在現在勸濟堂後方第一長仁礦體上方有一個大坑道,據年長礦工指出,便是因為早期遇到高品位金礦,大家只顧著搶挖礦石而沒做好支撐工作,結果整個塌下去形成一個大洞,據說並且有數十人罹難。
目前這些礦道均已封閉,由於年久失修,處處具有落盤的危險。另外在礦坑內除了有水平的巷道之外,還經常有用來傾倒礦石或吊運材料的垂直豎井存在,這些豎井的深度可達數十公尺,並且常常就位在主通道旁,若不慎失足,性命必定難保。因此,附帶提醒各位,千萬別為了好奇而進入坑內,拿性命開玩笑是不值得的。
大約到了民國67年,金瓜石地區才陸續開始在本山、樹梅及第三長仁礦體進行較大規模的露天開採。但是直到台金公司關閉為止,這三處礦體尚未開採完畢,仍留有許多開挖面及礦石。這三處開採場現在均成了野外地質良好的自然教室了。
而金礦的提煉方面,早期多藉重淘洗及汞膏法,其由開採至收金的程序大約為:採礦→搬運→秤量→庫存→碎礦→研磨→淘洗→絞汞→熔解→粗金塊→屑化→煮金→純金條。
在上述淘洗過所回收的金經常仍混有許多其他礦物,並且有許多砂金很細,無法挑取。由於水銀具有吸附黃金的能力,因此,將淘過的砂金及重砂加入水銀攪拌,便可將黃金不分粗細完全收回,此步驟也就是上述所說"絞汞"。吸滿黃金的水銀稱為「汞膏」,會變為固態的,只要把它取出,放入爐內加熱,便可將水銀蒸餾而留下充滿空洞的黃金,或稱為海綿金。此時的金常含有許多銀,須再經純化過程而成純金。
後來礦物浮選法及氰化法也有被應用於金、銀的回收。
在銅礦方面,早期多只是將選礦出來的銅礦精砂運往日本冶煉。至民國61年及62年,台金公司先後完成銅精砂粗煉及精鍊設備,才開始於國內電解銅。約在此同時,台金也曾於濱海礦坑坑口設置礦水沈澱池,引導坑內流出含有銅的礦水流經儲有廢鐵的木槽,將銅還原,使銅沈澱回收。
台金公司除了自產金、銀、銅之外,也兼營金、銀、銅、鋁等加工,而禮樂煉銅廠除了煉銅之外,也利用培燒出來的二氧化硫氣體製造硫酸。

光輝的黃金歲月
金瓜石地區除了產金、銅、銀以外,早期亦曾出產黃鐵礦,提供台灣肥料公司煉製肥料使用。
在二次大戰時,金瓜石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銅礦選礦場,所生產的金和銅在當時變得非常重要。比時台灣仍屬日人管轄,金瓜石可算是日本最賺錢的礦山。日本十分重視金瓜石地區,曾多次派人前來視察,甚至傳說日本皇太子也曾在金瓜石住過,他的行宮現在依然保留在前台金公司辦公室旁。日本天皇還指定顏雲年的公子顏欽賢先生到日本去陪皇太子一同讀書。這位皇太子據說就是後來日本的裕仁天皇。
金瓜石產金礦的地區有本山、九份及武丹山三個安山岩體及其附近的沈積岩,其產量依官方的記錄約接近一百噸,而實際產量一般相信則絕對不祇這個數目。按以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人員的估計,大約有200噸的產量;據台灣大學林朝棨、及譚立平教授等表示,金瓜石金礦的生產大概有500~600噸左右。造成估計值差異的原因有幾:一是金子的確實生產量經常無法從官方的數字得知,就如從前在此地採砂金的人數最多曾達3000人,但官方便無生產記錄。二是日本人剛開始在金瓜石採金礦時,工人偷金偷得很厲害,直至顏雲年出來經營,防止偷金,金瓜石才開始賺錢,因此金子的產量無法確定。再加上參與採礦工作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想走私漏稅,工人採了金子不向包商呈報,包商向公司少報,公司又向政府少報,所以究竟真正偷掉多少金子,沒人知道。不過筆者相信,金瓜石的產量應有200噸以上。若以200噸來計算,上述礦體涵蓋的面積約5平方公里,在約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產200噸的金子!金瓜石可算得上是世界上含金最富的地區之一。
金瓜石的銅礦根據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計算,約有十萬噸的產量,不過銅較不值錢,所以金瓜石的主要礦產應該是黃金。金瓜石有記錄的黃金產量一年曾高達三噸,這樣的產量,對民初的礦業而言是相當的重要。當時全中國一年的金子產量約有三分之二產自金瓜石,金瓜石的地位由此而知。
在黃金開採最盛的時期,九份還曾因其繁華景象而贏得『小上海』的稱呼;當時此地人民的消費情形,曾被認為凌駕台灣首善之都-台北之上。據早期開礦者所言,當時全省最好的酒及最佳的菜肴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其繁華奢迷景象可見一般。

山城的沒落與再興
至民國四十五年以後,九份武丹山一帶富礦已大致採盡,台陽公司內部於四十六、四十七年間已有人提出收山的計劃。但顏家為念及其公司之興起及家業之肇興,皆起自於此礦山,且九份地區尚有萬餘人口依附於金礦而生,仍勉強經營,但逐漸縮減規模,同時輔導員工轉業。至民國六十年,終於結束全部之金礦開採。之後雖仍有部份包工在此地區做小規模開採,但成果便不得而知。
而金瓜石方面也由於已知的富礦源漸枯,以及人事開支浩大,外加國際金銅價之偏低,亦慢慢轉盈為虧,而後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因無法長期負擔虧損而決定關閉。關閉後臺金公司除禮樂煉銅廠及部份房舍轉移給台電公司外,大部份的礦權及廠房則移交給台灣糖業公司經營。
目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因經營不善已完全關閉,而台陽公司也不再開採金礦了。早年風光的情景,現在也只能由駐足長滿青苔的坑口、撫觸繡斑滿布的礦車或順著山城的紅磚小徑去追尋那謎樣的黃金歲月痕跡。

金瓜石金礦
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在一般人認為礦產資源稀少的台灣,事實上便蘊藏許多黃金寶藏,且金礦之豐,使得台灣與日本曾一度被西方世界列為東方暇想中的「金銀島」。
台灣的金礦中,位於台北縣的金瓜石與九份,大概是最負盛名且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她曾是亞洲金都所在,全盛時期每年黃金產量高達兩公噸以上。目前雖已停採,但根據調查顯示,她仍蘊藏著豐富的黃金,甚至有人樂觀的推測,黃金藏量仍達六百公噸以上,價值約兩千億元新台幣呢!因而金瓜石的金礦仍廣受世界各大金礦公司所覬覦。

東南亞最大金礦的化育
金瓜石─九份為何如此得天獨厚,蘊藏這麼豐富的黃金寶藏呢?這並不是偶然的。黃金礦床的形成必須有數個條件密切配合,或者說要有適當的地質環境與作用,才能孕育出一個黃金礦床。因此,要瞭解為何金瓜石有這麼多的黃金,我們得先探討這片土地的地質演化歷史。
金瓜石─九份金礦位於台灣之東北角,礦區內的岩層主要為沉積岩地層,部分則為火成岩體。
大約在一千至八百萬年前,台灣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和台灣島所在的歐亞大陸板塊開始產生衝撞作用,並且造成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下,形成台灣宜蘭東北外海的琉球島弧,並且引發沖繩海槽的張裂。
由於板塊的碰撞和隱沒作用,使得金瓜石─九份地區的中新世沈積岩岩層受到來自東南向的強大壓力作用,形成許多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與逆衝斷層。
上述沖繩海槽的張裂作用,形成一系列火成活動。大約在一百七十至九十萬年前,這個地區也發生了岩漿活動,形成數個火成岩的侵入岩體及噴出岩體,包括基隆山、武丹山、本山、草山、雞母嶺、新山、九份安山岩體等。
緊接著這個地區發生許多南北向的高角度斷層活動,而火山作用造成的熱水礦液便沿著這許多南北向斷層,及附近許多平行的小斷層和破碎帶上湧,發生「熱水礦化作用」,開始形成了金瓜石─九份地區一些主要的金礦體。
金瓜石地區的金礦大致便是如此形成的。但是這些礦體生成的時候,原本是位於地下深處,由於持續的地質構造運動,使得這個地區的陸地不斷地往上抬升,因此,深藏地底的礦體才能夠連同圍岩,整個被抬升到現在的海拔高度。而原來位於礦體上部的覆蓋岩層,在金礦生成後至今的一百萬年之間,因侵蝕作用而被除移,使得部份黃金礦體露出了地表,甚至有許多淺部礦體的黃金被雨水沖到河川之中。因此,金瓜石─九份附近的溪流,甚至遠達八堵的基隆河,都可以發現砂金的蹤跡呢!

黃金寶藏在哪裡?
金瓜石─九份地區的許多黃金礦體雖然經過數十年的開採,但仍有許多礦石殘留,諸如:本山礦場及樹梅礦場的本山礦體、第一長仁、第三長仁、茶壺山、小金瓜、粗石山、竹、牛伏、龜、半平山等礦體。
這些已經發現的礦體依其種類,性質及成因等,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即「脈型金礦體」、「脈型金銅礦體」,及「角礫岩金銅礦筒」,他們各具特色。除了上述主要的礦體形態外,金瓜石及九份地區也有許多金礦體都是以富礦體(金包)產出。
(1)脈型金礦體
「脈型金礦體」主要分布於九份地區。礦體呈脈狀,礦脈的大小變化甚大。脈型金礦體的礦脈中以出產自然金為主,金的分佈極不均勻,但是通常黃金的顆粒較粗大,一般以肉眼即可辨識。自然金塊有時很大,重量在二十兩以上的並不稀罕,已故台灣大學林朝棨教授便曾親自採到一塊重六十多兩的大金塊;而最大者,據說是在日治時期之前,在小金瓜露頭附近的所謂十三礦的地方所產,重達六十三台斤。

(2)脈型金銅礦體
「脈型金銅礦體」主要分布在金瓜石地區的中央為主。這類礦體與前述礦體不同的是,九份地區的金脈,其礦化作用都侷限分佈在礦脈本體中,而脈型金銅礦的礦化範圍,或者金礦礦物除了填充在裂縫形成礦脈之外,也常常浸染(散布)到礦脈周圍的岩石內,使得礦體範圍擴大許多。此型礦脈礦體內各處的礦石含金量比較均勻,但較少見到如九份等地區的金脈礦體所產的大塊自然金。

(3)角礫岩金銅礦筒
在金瓜石礦區的東邊,則發育有許多重要且特別的「角礫岩金銅礦筒」,這些礦體是由地下高溫的熱水礦液所產生的高壓,向上爆破岩層所造成的構造,因此礦體內部具有破碎的角礫,參差的混在一起,而破碎帶的外型常呈圓筒狀,所以便稱之為「角礫岩礦筒」。角礫岩礦筒的礦物種類及黃金產狀,和前述的脈狀金銅礦體相似。

(4)金包
所謂「金包」,它的體積很小,一般只有幾公尺直徑,十餘公尺至數十公尺長,在一座數百公尺到數千公尺計的礦山中,金包的大小就有如掉在桌上的一粒芝麻,不是那麼容易發現的。然而所謂的富金包雖然體積很小,但是其特色是含金品位非常高,據許多開礦者言,最富的部分在一碗礦砂中便可洗出近半碗的黃金,而一個「金包」通常便可生產一噸或更多的金子呢!
上述這些重要礦體有的在地表便可觀察得到,有空的話,不妨也來黃金礦山走走,體驗坐擁金山銀山的樂趣。

金礦山常見的礦物與特殊岩石
黃金礦山除了自然金以及含金的礦物之外,也常會有一些特殊的礦物存在,這些附屬的礦物有時候也具有經濟價值,可以開採提煉成有用的物質,有些礦物則因外形特殊或美麗,而成了玩石家收藏的對象,更有些礦物本身雖不起眼,卻是探勘發現金礦重要的指標呢!
在金瓜石─九份金礦地區常見的礦物,包含了自然金、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硫砷銅礦、呂宋銅礦、法馬丁礦、閃鋅礦、方鉛礦、重晶石、明礬石、白鐵礦等等。
下次當您在野外時,別忘了找找看,除了黃金之外,是否還發現了一些神奇的礦物。當你發現這些特殊的礦物時,除了欣賞她的美麗外,是否也對她們在大地舞台中扮演的角色讚歎不已。
此外,在金礦生成時,熱水礦液在上湧的過程,除了會產生礦化作用之外,高溫強酸的熱水也常和岩石發生物理或化學反應,使岩石的質地產生改變,在地質學上稱之為「換質作用」。經過換質作用的岩石,會顯現出一些特殊的現象,與一般的岩石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常可以用來當作探勘金礦的重要方法。金瓜石地區的岩石所受的換質作用非常明顯且重要,因此,底下就讓我們為您介紹金瓜石地區常見的幾種由熱水礦液引起的換質及其他作用,下次當您看到岩石有受到這些作用時,可就要留神一下哦,說不定附近就有金礦存在呢!
(1)矽化作用
所謂矽化作用,是指岩石的礦物成份被二氧化矽(或石英質)礦物所取代,這些二氧化矽礦物包含石英或石髓,它通常發生在礦液通道的中心及其附近。
矽化後的岩石硬度接近七,非常的堅硬,用鐵槌敲起來聲音非常清脆,敲下來的碎塊通常也具有相當銳利的邊緣。因此,當你在矽化岩石地區遊覽時,也要特別小心,避免被敲下來的岩石或地下岩塊尖銳的邊緣給刮傷了。

(2)黏土化作用
黏土化作用通常發生在矽化帶的外圍,經過黏土化作用後的岩石,顧名思義,大部份的礦物均被黏土礦物所置換,所以會變得非常鬆軟,用手便可以輕易的將其捏碎。

(3)青磐岩化作用
青磐岩化是指岩石受換質作用而變成了青綠色,在金瓜石地區的青磐岩化作用,主要是因為礦物成份被綠色的綠泥石置換所致,所以有時又稱為綠泥石化作用。新鮮的安山岩的底色是灰白色的,而受過綠泥石化的安山岩則因為部份礦物已被綠泥石化礦物取代,而變成暗綠色。

(4)角礫岩化作用
除了上述的換質作用以外,高溫的熱水在金礦地區也常形成許多的角礫岩構造以及角礫岩礦筒。角礫岩因為是受地下高壓熱水爆破後破碎的岩石重新膠結而成,看起來酷似碎石混凝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