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4 09:40:30Yalon

請石油地質學家放棄使用重力儀、磁力儀等儀器來尋找新的石油儲藏,這樣會使地殼變動。石油與地殼變動有關

請石油地質學家放棄使用重力儀、磁力儀等儀器來尋找新的石油儲藏,這樣會使地殼變動。石油與地殼變動有關請注意石油開採或應用其他方法取得石油!

請石油地質學家放棄使用重力儀、磁力儀等儀器來尋找新的石油儲藏,這樣會使地殼變動。石油與地殼變動有關請注意石油開採或應用其他方法取得石油,原因如下:
1.最新的類似的技術是熱解聚,理論上使用這個工藝可以將任何有機廢物轉化為原油。
2.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
4.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5.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總是能夠找到足夠的便宜的碳氫化合物的來源的。
6.地球上還有大量焦油砂、瀝青和油母頁岩等石油儲藏,它們足以提供未來的石油來源。

釣魚台據傳石油儲量極高,若是因此應用目前科技開採,會使日本列島產生地殼變動,任何發現原油的地點曾經都是海床,地殼便動規模之大遠超過預期,尤其右邊地殼已凹陷,若是開採石油就非常嚴重,包含石油探勘,希望不要因為少數人的經濟利益而產生重大事故。石油與矽都是穩定地層,而且石油有潤滑作用,若是地殼缺乏潤滑會使整遍地殼變動,所以不可忽略石油對地殼影響。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也可用礦石產生,所以最好方式是石油不要開採,要開採應當改變方法,而其他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也可以產生石油,最新的類似的技術是熱解聚,可以將任何有機廢物轉化為原油,所以我們必須改變石油取得。

石油
取自:維基百科
石油(英文、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希臘語:petra (岩石) + 拉丁語:oleum (油)[1][2]),也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開採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由於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原料,許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稱為黑金。
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而在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中國、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中亞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即42美製加侖。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7.3桶。

歷史
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Ł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博物誌》稱「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酉陽雜俎》稱:「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又《甘肅新通志》載:「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肅州南山」。《元和郡縣誌》記載:「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塗鴟夷西囊及膏東。」《乾隆新編肅州志》載:「嘉峪關西有石漆,今按赤金東南150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燈」。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滷製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石油」一詞首次在夢溪筆談中出現並沿用至今。[3][2]
762年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採數百船石油。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武卡謝維奇(Ignacy Ł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史達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至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尤其在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到1910年為止,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
直到1950年代中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長迅速。1973年能源危機和1979年能源危機爆發後媒介開始注重對石油供應水平進行報導。這也使人們意識到石油是一種有限的原料,最後會耗盡,至少作為一種經濟能源。不過至今為止所有預言石油即將用盡的試圖都沒有實現,所以也有人對這個討論表示不以為然。石油的未來至今還無定論。2004年一份《今日美國》的新聞報導說地下的石油還夠用40年。有些人認為,由於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預言的耗盡今天雖然沒有發生,但是這不過是被遲緩而已。也有人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總是能夠找到足夠的便宜的碳氫化合物的來源的。地球上還有大量焦油砂、瀝青和油母頁岩等石油儲藏,它們足以提供未來的石油來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國的油母頁岩就含有相當於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運輸能量是依靠石油獲得的。石油運輸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運輸驅動能源。此外它是許多工業化學產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許多軍事衝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中佔據石油來源是一個重要因素。
中東首次發現石油,是在1908年的伊朗,而今天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該地區,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1938年發現石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

形成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開採
開採石油的第一關是勘探油田。今天的石油地質學家使用重力儀、磁力儀等儀器來尋找新的石油儲藏
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開採的方式開採。不過今天除少數非常偏遠地區的礦藏外這樣的石油儲藏已經幾乎全部耗盡了。今天在加拿大艾伯塔的阿薩巴斯卡油砂還有這樣的露天石油礦。在石油開採初期少數地方也曾有過打礦井進行地下開採的礦場。埋藏比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鑽井才能開採。海底下的油礦需要使用石油平台來鑽和開採。
為了將鑽頭鑽下來的碎屑以及潤滑和冷卻液運輸出鑽孔,鑽柱和鑽頭是中空的。在鑽井時使用的鑽柱越來越長,鑽柱可以使用螺旋連接在一起。鑽柱的端頭是鑽頭。大多數今天使用的鑽頭由三個相互之間成直角的、帶齒的鑽盤組成。在鑽堅硬岩石時,鑽頭上也可以配有金剛石。不過有些鑽頭也有其它的形狀。
一般鑽頭和鑽柱由地上的驅動機構來旋轉,鑽頭的直徑比鑽柱要大,這樣鑽柱周圍形成一個空洞,在鑽頭的後面使用鋼管來防止鑽孔的壁塌落
鑽井架,前面的容器中裝著鑽井液鑽井液由中空的鑽柱被高壓送到鑽頭。鑽井泥漿則被這個高壓通過鑽孔送回地面。鑽井液必須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
有些鑽頭使用鑽井液來驅動鑽頭,其優點是只有鑽頭,而不必整個鑽柱被旋轉。為了操作非常長的鑽柱在鑽孔的上方一般建立一個鑽井架。在必要的情況下,今天工程師也可以使用定向鑽井的技術繞彎鑽井。這樣可以繞過被居住的、地質上複雜的、受保護的或者被軍事使用的地面來從側面開採一個油田。
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尼亞附近的油井地殼深處的石油受到上面底層以及可能伴隨出現的天然氣的壓擠,它又比周圍的水和岩石輕,因此在鑽頭觸及含油層時它往往會被壓力擠壓噴射出來。為了防止這個噴射現代的鑽機在鑽柱的上端都有一個特殊的裝置來防止噴井。一般來說剛剛開採的油田的油壓足夠高可以自己噴射到地面。隨著石油被開採,其油壓不斷降低,後來就需要使用一個從地面通過鑽柱驅動的泵來抽油。

石油平台是用來在海上鑽井和開採石油的通過向油井內壓水或天然氣可以提高可開採的油量通過壓入酸來溶解部分岩石(比如碳酸鹽)可以提高含油層岩石的滲透性。隨著開採時間的延長抽上來的液體中水的成分越來越大,後來水的成分大於油的成分,今天有些礦井中水的成分佔90%以上。通過上述手段、按照當地的情況不同今天一個油田中20%至50%的含油可以被開採。剩下的油今天無法從含油的岩石中分解出來。通過以下手段可以再提高能夠被開採的石油的量:
通過壓入沸水或高溫水蒸氣,甚至通過燃燒部分地下的石油
注入氮氣
注入二氧化碳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注入輕汽油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注入通過提高驅替液黏度,改變流度比的聚合物水溶液將原油從岩石孔隙釋放出來
注入改善油與水之間的界/表面張力的物質(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來使油從岩石孔隙中分解出來。
這些手段可以結合使用。雖然如此依然有相當大量的油無法被開採。
水下的油田的開採最困難。要開採水下的油田要使用浮動的石油平台。在這裡定向鑽井的技術使用得最多,使用這個技術可以擴大平台的開採面積。

其它產油方法
隨著油價的飛漲,其它生產油的技術越來越重要。這些技術中最重要的是從焦油砂和油母頁岩提取石油。雖然地球上已知的有不少這些礦物,但是要廉價地和盡量不破壞環境地從這些礦物提取石油依然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另一個技術是將天然氣或者煤轉化為油(這裡指的是石油中含有的不同的碳氫化合物)。
這些技術中研究得最透徹的是費托合成 。這個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為了補償德國進口石油被切斷而研究出來的。當時德國使用國產的煤來製造代替石油。二戰中德國半數的用油是使用這個工藝產生的。但是這個工藝的成本比較高。在油價低的情況下它無法與石油競爭,只有在油價高的情況下它才有競爭力。
通過多重工藝過程這個技術可以將高煙煤轉換為合成油,在理想狀況下從一噸煤中可以提煉200升原油和眾多副產品。
目前有兩個公司出售它們的費-托工藝技術。馬來西亞民都魯的殼牌公司使用天然氣作為原料生產低硫柴油燃料。南非的沙索公司使用煤作為原料來生產不同的合成油產品。今天南非的大多數柴油是使用這個技術生產的。當時南非發展了這個技術來克服它因為種族隔離受到制裁所導致的能源緊缺。近年來對柴油機的環保要求提高使得對低硫柴油的需求量加大、而且油價上漲,因此這個工藝又獲得了注意。
另一個將煤轉化為原油的技術是1930年代在美國發明的卡里克工藝。
最新的類似的技術是熱解聚,理論上使用這個工藝可以將任何有機廢物轉化為原油。

運輸
長距離運輸石油的方法在海上是油輪,在陸地上是使用輸油管。短程也有使用汽車、火車和內河油船的。

成分
辛烷是石油中存在的一種碳氫化合物。此圖為辛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其中黑色線段表示C-H單鍵,黑色球體表示碳原子,白色球體表示氫原子。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分餾能互相分離。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CH4 (甲烷) - 沸點 −107℃
C2H6 (乙烷) - 沸點 −67℃
C3H8 (丙烷) - 沸點 −43℃
C4H10 (丁烷) - 沸點 −0.5℃

化工產品
在煉油廠中石油中的不同成分被分離。分離出原油中不同化合物是用沸點差異做出的。從原油中可以提煉出汽油、柴油、煤油、取暖用油、潤滑油等等產品。
化學工業中的石油產品的原材料可以回溯到約300個基本化合物。今天90%這些化合物是從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得的。其中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等。今天約5-20%的石油用作化學工業的原材料。幾乎所有的化工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需要從石油獲得的基本化合物:染料、漆、藥物、清潔劑等等、等等

                  石油
                    |
              (煉油廠)
                    |
+----------+--------+  --> 沸點不斷升高 --> --+-----------------+
|          |        |           |           |                 |
氣體      汽油      煤油        燃料油---+---潤滑油            剩餘物質
 \      /  |        |           |     |     |                 |
  \    /  汽油    飛行汽油      柴油、   |   潤滑油          重取暖油、重油
   \  /                      輕取暖油  |   清潔劑              瀝青
    \/                                |                    焦炭、炭黑
(加熱分解)                            |
     |                                |
 烯烴和芳烴                            裂化
     |                                |
(化學反應)                           汽油
     |
    單體
     |
 (聚合)
     |
    塑料

金融產品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石油本身是投機生意的目標。由於許多企業依靠石油,因此它的價格對股票價格影響很大。

地下儲藏量和各國的備用儲藏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5.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48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採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和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預言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僅夠用50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從未實現,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採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採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採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
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

開採狀態
石油開採國家至今為止人類一共開採了約0.9兆桶石油。大多數儲藏是在1960年代發現的。2005年的年開採量為304億桶(相當於每日0.833億桶)。

最大的石油開採國列表
資料來源:美國政府能源統計
以下排表按照2007年開採量排列:
沙特(OPEC會員國)—每日1025萬桶
俄羅斯—每日987萬桶
美國1—每日846萬桶
伊朗(OPEC會員國)—每日403萬桶
中國1—每日391萬桶
墨西哥1—每日350萬桶
加拿大1—每日342萬桶
阿聯(OPEC會員國)—每日295萬桶
委內瑞拉(OPEC會員國)1—每日267萬桶
科威特(OPEC會員國)—每日262萬桶
挪威1—每日257萬桶
奈及利亞(OPEC會員國)—每日235萬桶
巴西—每日228萬桶
阿爾及利亞—每日217萬桶
伊拉克(OPEC會員國)2—每日210萬桶
1美國、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委內瑞拉、挪威已過開發頂峰期
2伊拉克雖然屬於石油輸出國組織,但從1998年開始其開發量不包括在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開發量中
 
石油出口國家以下列表是按照2007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沙特(OPEC會員國)
俄羅斯
阿聯 (OPEC會員國)
挪威
伊朗(OPEC會員國)
科威特(OPEC會員國)
奈及利亞(OPEC會員國)
委內瑞拉(OPEC會員國)
阿爾及利亞(OPEC會員國)
安哥拉(OPEC會員國)
利比亞(OPEC會員國)
伊拉克(OPEC會員國)
墨西哥
哈薩克
加拿大

石油進口國家
平均每人石油消費量(顏色愈深愈多)根據世界概況,2010年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700萬桶。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為2%。
消費國(以下均為每日消費量,2007年的統計資料)
 美國:2068萬桶
 中國:757萬桶
 日本:501萬桶
 俄羅斯:282萬桶
 印度:280萬桶
 德國:246萬桶
 巴西:240萬桶
 加拿大:237萬桶
 南韓:221萬桶
沙特:221萬桶
 墨西哥:211萬桶
 法國:195萬桶
 英國:174萬桶
 伊朗:171萬桶
 義大利:170萬桶
工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國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德國為11.7桶,中國為1.7桶,印度為0.8桶,孟加拉國只有0.2桶。

純消費國
本國生產的石油占消費10%或更低的國家。
# 消費國 (桶/日) (立方米/日)
1  日本 5,578,000 886,831
2  德國 2,677,000 425,609
3  南韓 2,061,000 327,673
4  法國 2,060,000 327,514
5  義大利 1,874,000 297,942
6  西班牙 1,537,000 244,363
7  荷蘭 946,700 150,513
8  土耳其 575,011 91,663

重要的種類
石油工業一般使用原油的出產地來區分不同的原油,此外比重、黏度來區分不同的原油。對於煉油廠來說原油含硫的量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含硫多的原油要達到今天的燃料標準,煉油成本比較大。

世界上常用的參考原油為:
北海布倫特原油由北海東設得蘭盆地中的15個油田的原油組成。開採出來的油首先運輸到設得蘭群島的薩洛姆石油終端。歐洲、非洲和中東運往西方的原油按照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因此它是一個重要的價格標數。
西德克薩斯中間基原油包括所有北美洲的原油
杜拜,用作輸往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中東原油的價格標數
TAPIS(來自馬來西亞,用來作為遠東輕原油的參考標準)
MINAS(來自印度尼西亞,用來作為遠東重原油的參考標準)
從2005年6月15日開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使用以下原油的平均價格:
印尼的MINAS
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混合油
伊朗的伊朗重油
伊拉克的巴斯拉輕質原油
科威特的科威特出口原油
利比亞的利比亞輕質原油
尼加拉瓜的伯尼輕質
卡達的卡達馬林
沙烏地阿拉伯的阿拉伯輕油
阿聯的穆爾本原油
委內瑞拉的BCF17
石油輸出國組織試圖通過提高或減少產量來使得油價保持在一個上限和一個下限之間。因此它的標價對市場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標價包括輕油和重油,因此比北海布倫特原油和西德州輕質原油要重要。

價格
殼牌石油加油站的夜間價目表
石油的漲幅,1861年—2006年(最上面的線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一般提到油價可能是指以下三種不同的價格:要麼它指的是現貨價格,要麼指的是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在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供貨價格,或者是指國際石油交易所上的薩洛姆供貨價格。不同石油根據其比重、含硫量和產地的價格可以非常不同。大多數石油不是在市場上買賣的,而是在櫃檯買賣的基礎上交易的,其價格一般是參考一個定價機構如普氏公司給出的價格定的。國際石油交易所稱65%交易的石油的價格低於該交易所提供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
很多人指責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油價,他們指出石油開採的實際價值只在每桶兩美元左右。石油輸出國組織則反駁說首先開採石油不僅僅是開採,而且此前的勘探、鑽井等等的價值也必須被包括進去。此外不能只用最低的開採價值作為標準。許多地方的開採價值高於上述的每桶兩美元。而且,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控制開採量控制油價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一些油田(比如北海的油田)得以開採。此外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能力往往被錯誤高估。1990年代由於油價低使得在石油工業的投資非常低。尤其是目前勘探新的油田的價格非常高。這導致了2000年代初油價飛漲時石油輸出國組織沒有任何擴大開採量的餘地來保持油價的穩定。
油價與全球宏觀經濟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油價是一個關鍵性價格。一些經濟學家稱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有負影響。雖然高油價一般認為是經濟增長導致的,但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不穩定的。
2008年1月2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在歷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關口。

重要性
塞爾維亞的戰備儲油基地目前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運輸工具使用石油驅動,此外石油還被用來發電,它也是化學工業重要的原材料。諸多國家有戰備儲油制度

影響
社會影響
在過去數十年中開採石油以及其副作用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導致了巨大的問題。在有些地區土著居民被驅逐,在分配石油帶來的財富上也可能有些地區造成巨大的衝突。外部的干涉和對衝突某一方的支持則導致更多的暴力。比如在阿爾及利亞平均每周就有約500次暴力衝突。

環境影響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採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原油(互動百科)
取自:互動百科
原油即石油,也稱黑色金子,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是石油剛開采出來未經提煉或加工的物質。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別。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當今88%開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氫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
原油原油是指“未被加工的”石油,即直接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原料,它也被稱為石油。原油是一種化石燃料,即它是由生活在數百萬年前的古代海洋動植物發生腐爛而自然形成的——任何發現原油的地點曾經都是海床。原油具有不同的顏色(從清澈到焦黑色)和粘度(從水狀到幾乎凝固)。原油是非常有用的原材料,可用來生產許多不同的物質。因為原油內含有烴,烴是一種由氫和碳構成的分子,具有不同的長度和結構,從直鏈和支鏈一直到環鏈不等。

原油 - 基本概述
原油產品習慣上稱直接從油井中開采出來未加工的石油為原油,它是一種由各種烴類組成的黑褐色或暗綠色黏稠液態或半固態的可燃物質。 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按密度範圍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和重質原油。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別。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原油是一種黑褐色的流動或半流動粘稠液,略輕於水,是一個成分十分復雜的混合物;就其化學元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統稱“烴類”。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氫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雖然原油的基本元素類似,但從地下開采的天然原油,在不同產區和不同地層,反映出的原油品種則紛繁眾多,其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別。原油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按組成分類可分為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按硫含量可分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按比重可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及特重質原油四類。

原油 - 發現歷史
原油開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900年前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中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四百年。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裡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1080年(元豐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從上面記載來看,沈括不僅發現了石油並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雖然他當時所謂用途著重於煙墨制造,但他確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為今天所驗證。而今天我們所說“石油”二字也是他創始使用的,並寫了我國最早的一首石油詩:“二朗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陽塵。”
人類正式進入石油時代是在18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石油需求的增長和石油貿易的擴大起因於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一戰以前,石油主要被用於照明,主要產油國美國和俄羅斯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在一戰中,石油的戰略價值已初步顯現出來,由於石油燃燒效能高,輕便,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0世紀20年代,由於石油成為內燃機的動力,石油需求和貿易迅速擴大。據王亞棟的統計,到1929年石油貿易額已達到11.7億美元。該時期國際石油貨流的流向主要是從美國、委內瑞拉流向西歐。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原油 - 分類容量
原油消費趨勢按組成分類: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
按硫含量分類: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
按比重分類: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三類。
石油最常用的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即42加侖。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具體換算關系參照下表。
升(L)立方米(m3) 加侖(美)加侖(英)桶(油)
158.980.1589842 34.9731
10.0010.264180.219980.00629
10001264.18219.986.29

原油 - 主要性質
原油鑽井
原油的性質包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物理性質包括顏色、密度、粘度、凝固點、溶解性、發熱量、熒光性、旋光性等;化學性質包括化學組成、組分組成和雜質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動時所引起的內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一般來說,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較大。
凝固點: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 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含蠟量:含蠟量是指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蠟和地蠟的百分比。石蠟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固體,由高級烷烴組成,熔點為37℃~76℃。石蠟在地下以膠體狀溶於石油中,當壓力和溫度降低時,可從石油中析出。地層原油中的石蠟開始結晶析出的溫度叫析蠟溫度,含蠟量越高,析蠟溫度越高。
析蠟溫度高,油井容易結蠟,對油井管理不利。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硫分)的百分數。原油中含硫量較小,一般小於1%,但對原油性質的影響很大,對管線有腐蝕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硫含量不同,可以分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膠量:含膠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膠質的百分數。原油的含膠量一般在5%~20%之間。膠質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呈半固態分散狀溶解於原油中。膠質易溶於石油醚、潤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機溶劑中。
其他:原油中瀝青質的含量較少,一般小於1%。瀝青質是一種高分子量(大於1000以上)具有多環結構的黑色固體物質,不溶於酒精和石油醚,易溶於苯、氯仿、二硫化碳。瀝青質含量增高時,原油質量變壞。
原油中的烴類成分主要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根據烴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的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和中間基石油三類。石蠟基石油含烷烴較多;環烷基石油含環烷烴、芳香烴較多;中間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目前中國已開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大慶等地原油均屬此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慶原油,硫含量低,蠟含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和商品石蠟。勝利原油膠質含量高(29%),比重較大(0.91左右),含蠟量高(約15-21%),屬含硫中間基。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富有環烷烴和芳香烴,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原油 - 成分組成
原油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幾種元素或化合物組成:
碳——84%
氫——14%
硫——1到3%(硫化氫、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單質硫)
氮——低於1%(帶胺基的堿性化合物)
氧——低於1%(存在於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機化合物中)
金屬——低於1%(鎳、鐵、釩、銅、砷)
鹽類——低於1%(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鈣)

原油 - 儲存裝卸
原油原油和油品儲存的基本要求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臥式圓筒形。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采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變質
在油品儲存過程中,要保證油品的質量,必須注意:降低溫度、 空氣與水分、陽光、金屬對油品的影響。
(2)降損耗
目前油庫通常的做法是:選用浮頂油罐、內浮頂油罐;油罐呼吸閥下選用呼吸閥擋板;淋水降溫。
(3)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由於油品火災危險性和爆炸危險性較大,故必須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並應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原油和油品裝卸的基本要求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鐵路裝卸、水運裝卸、公路裝卸和管道直輸。其中根據油品的性質不同,可分為輕油裝卸和粘油裝卸;從油品的裝卸工藝考慮,又可分為上卸、下卸、自流和泵送等類型。但除管道直輸外,無論采用何種裝卸方式,原油和油品的裝卸必須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必須通過專用設施設備來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專用設施主要有:鐵路專用線和油罐車、油碼頭或靠泊點、油輪、棧橋或操作平台等;專用設備主要有:裝卸油鶴管、集油管、輸油管和輸油泵、發油灌裝設備、粘油加熱設備、流量計等。
(2)必須在專用作業區域內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裝卸都有專用作業區,這些專用作業區通常設有隔離設施與周圍環境相隔離,且必須滿足嚴格的防火、防爆、防雷、防靜電要求。
(3)必須由受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
(4)裝卸的時間和速度有較嚴格的要求。

原油 - 期貨知識
原油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衝擊,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期貨的產生。石油期貨誕生以後,其交易量一直呈快速增長之勢,目前已經超過金屬期貨,是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油期貨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貨品種,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貨合約有4個: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輕質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合約、高硫原油期貨合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貨合約。其他石油期貨品種還有取暖油、燃料油、汽油、輕柴油等。NYMEX的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規格為每手1000桶,報價單位為美元/桶,該合約推出後交易活躍,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商品期貨合約,它的成交價格成為國際石油市場關注的焦點。
截至2002年1月1日,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儲量為1413.09億噸,沙特阿拉伯為世界石油儲量之首。2001全球原油產量為31.8億噸,排名前5位的國家依次為俄羅斯、沙特阿拉伯、 美國、中國和挪威。其中俄羅斯和中國產量分別增長了9%和1.8%,俄羅斯從去年的第二位,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第一產油大國,而中國也從上年的第五位升至第四位。石油是“工業生產的血液”,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世界產油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於1960年9月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OPEC),現有13個成員國: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厄瓜多爾、加逢、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尼日利亞、卡塔爾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歐佩克石油蘊藏量最新達到1,133億噸,占世界總儲量近80%。
中國石油需求量增長迅速,自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目前年進口原油7000多萬噸,花費近200億美元,前年由於國際油價上漲多支付了數十億美元。目前我國石油供求和價格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國內企業對恢復石油期貨交易的呼聲很高。其實我國在石油期貨領域已經有過成功的探索。1993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貨交易。後來,原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繼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運作相對規範,占全國石油期貨市場份額的70%左右。其推出的標准期貨合約主要有大慶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種,到1994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過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貨市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過去在石油期貨領域的成功實踐,為今後開展石油期貨交易提供了寶貴經驗。

原油 - 市場價格
原油國際原油市場定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產油區的標准油為基准。比如在紐約期交所,其原油期貨就是以美國西得克薩斯出產的“中間基原油(WTI)”為基准油,所有在美國生產或銷往美國的原油,在計價時都以輕質低硫的WTI作為基准油。因為美國這個超級原油買家的實力,加上紐約期交所本身的影響力,以WTI為基准油的原油期貨交易,就成為全球商品期貨品種中成交量的龍頭。通常來看, 該原油期貨合約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及很高的價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場上的三大基准價格之一,公眾和媒體平時談到油價突破多少美元時,主要就是指這一價格。然而,世界原油三分之二以上的交易量,卻不是以WTI、而是以同樣輕質低硫的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為基准油作價。1988年6月23日,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推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也門等國家和地區,均以此為基准,由於這一期貨合約滿足了石油工業的需求,被認為是“高度靈活的規避風險及進行交易的工具”,也躋身於國際原油價格的三大基准。
倫敦因此成為三大國際原油期貨交易中心之一。布倫特原油期貨及現貨市場所構成的布倫特原油定價體系,最多時竟涵蓋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紐約原油價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約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倫特原油為基准油作價。噸和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原油)=7.33桶(原油),也就是一桶大約為136公斤多一點。盡管噸和桶之間有固定的換算關系,但由於噸是質量單位,桶是體積單位,而原油的密度變化範圍又比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單位計算,會有不同的結果。

原油 - 原油的烴
原油
烴含有大量的能量。來自原油的許多產品,例如汽油、柴油和石蠟等都是利用了這一能量。烴有多種存在形式。最簡單的烴是甲烷(CH4),這是一種比空氣輕的氣體。含有5個及5個以上碳原子的長鏈都是液體。非常長的長鏈則是固體,例如蠟或焦油。通過對烴鏈進行化學耦合,可以得到各種產品,從合成橡膠到尼龍再到塔帕家用塑料制品(tupperware)所用的塑料都是這樣生產出來的。烴鏈幾乎無所不能。
原油中的烴的主要種類包括:
石蠟
化學通式:CnH2n+2(n為整數,一般從1到20)
直鏈或支鏈分子
室溫下,根據分子的不同,有氣態和液態兩種存在形式
實例: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異丁烷、戊烷、己烷
芳香烴
化學通式:C6H5-Y(Y是連接在苯環上的一個長直鏈分子)
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環的環狀結構
環由六個碳原子構成,碳原子之間的成鍵方式為單鍵與雙鍵相互交替
一般為液態
實例:苯、萘
環烷Napthenes或環烷Cyclalkanes
化學通式:CnH2n(n為整數,一般從1到20)
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環的環狀結構
環內碳原子之間的成鍵方式均為單鍵
室溫下一般為液態
實例:環己烷、甲基環戊烷
烯烴
化學通式:CnH2n(n為整數,一般從1到20)
含有一個碳碳雙鍵的直鏈或支鏈分子
以液態或氣態形式存在
實例:乙烯、丁烯、異丁烯
二烯烴和炔烴
化學通式:CnH2n-2(n為整數,一般從1到20)
含有兩個碳碳雙鍵的直鏈或支鏈分子
以液態或氣態形式存在
實例:乙炔、丁二烯

原油 - 產品精煉
原油運輸原油的問題在於它含有幾百種不同類型的烴,並且這些物質全部混合在一起。需要把不同種類的烴分離開來,以提煉出其中的有用物質。幸運的是,有一種簡單方法可以分離這些物質,這就是石油精煉。石油精煉過程始於一個分餾柱。隨著烴鏈長度的增加,其沸點也會逐漸升高,因此可以通過蒸餾法將其全部分離。這就是煉油廠裡發生的過程——在精煉過程的一個環節中,原油被加熱,在不同的蒸發溫度下,會將不同長度的烴鏈分離出來。每種長度不同的鏈都具有不同的性質,從而對應不同的用途。為了理解原油組分的多樣性,以及為什麼石油精煉對社會如此重要,看看下面所列出的利用原油生產出來的產品:

石油氣
用於加熱、烹飪和制造塑料,小分子烷烴(1-4個碳原子),俗稱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沸程=低於40℃,經常被加壓液化為LPG(液化石油氣)。

石腦油或輕石油
一種中間產物,將被進一步加工為汽油 ,含有5-9個碳原子的烷烴的混合物,沸程=60-100℃。

汽油
發動機燃料,液體,烷烴和環烷烴(5-12個碳原子)的混合物,沸程=40-205℃。

煤油
噴氣發動機和拖拉機的燃料;制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烷烴(10-18個碳原子)和芳香烴的混合物,沸程=175-325℃。

柴油或分餾柴油
用作柴油機燃料或加熱用油;制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碳原子數大於等於12的烷烴,
沸程=250-350℃。

潤滑油
用於發動機潤滑油、潤滑脂和其他潤滑劑,液體,長鏈(20-50個碳原子)的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沸程=300-370℃。

重油或燃料油
用作工業燃料;制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長鏈(20-70個碳原子)的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沸程=370-600℃。

渣油
焦炭、瀝青、焦油和蠟;制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固體,碳原子數大於等於70的多環化合物,沸程=高於600℃。

原油 - 精煉過程
原油精煉如前所述,原油裡面含有各種各樣的烴類物質。石油精煉就是將每種組分都分離出來,使其能夠被進一步利用。化學家使用如下步驟進行石油精煉:
1、將原油中各種組分(稱為餾分)分離出來的最古老、 最常用方法是利用沸點的不同來實現。該過程被稱為分餾。基本方法是對原油進行加熱,使其蒸發之後再對蒸汽進行液化。
2、較新的技術是利用對某些餾分進行化學加工,從而得到其他餾分,該過程被稱為轉化。例如,化學加工可以把較長的碳鏈斷裂為較短的碳鏈。這樣,如果汽油的需求較大,煉油廠便可把柴油燃料轉化為汽油。
3、煉油廠必須對餾分進行處理以除去雜質。
4、煉油廠將不同的餾分(處理的和未處理的)化合成混合物,來制造所需產品。例如,利用不同鏈長的混合物可以制造出辛烷值不同的汽油。在被送往各個銷售點(例如加油站、機場和化工廠)之前,產品將一直存放在現場。除了生產以石油為原料的各種產品外,煉油廠還必須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進行處理,以盡力減少空氣污染和水污染。

原油 - 石油期貨知識簡介
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數次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衝擊,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期貨的產生。石油期貨誕生以後,其交易量一直呈快速增長之勢,目前已經超過金屬期貨,是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石油期貨合約之中,原油期貨是交易量最大的品種。目前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原油期貨合約共有3種:紐約商業商品交易所(COMEX)的輕質低硫原油即WTI(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CE)的BRENT(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以及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的DUBAI(迪拜原油)期貨合約。   
其他成品油期貨品種還有餾分油、無鉛汽油、瓦斯油、取暖油、燃料油、輕柴油等。   
國際原油實貨交易主要采取基准價+/-貼水的計價方式,WTI、BRENT、DUBAI等期貨交易價格經常被用作基准價。舉CME的WTI期貨合約為例,其規格為每手1000桶,報價單位為美元/桶,價格波動最小單位為1美分。目前西半球出產的原油主要掛靠WTI計價,包括美國的ANS(阿拉斯加北坡原油)、墨西哥的MAYA(瑪雅原油)、厄瓜多爾的ORIENTE(奧瑞特原油)、委內瑞拉的SANTA BARBARA(聖芭芭拉原油)和阿根廷的ESCALANTE(埃斯克蘭特原油)。掛靠BRENT的主要是西歐、地中海和西非地區出產的原油,比如俄羅斯的URALS(烏拉爾原油)、利比亞的SARIR(薩裡爾原油)和尼日利亞的BONNY LT(博尼輕質原油)。掛靠DUBAI的主要是中東地區出產的原油。而遠東地區出產的原油交易主要掛靠MINAS、CINTA、DURI等地區性的基准油種。   
根據美國《油氣雜志》的數據,截至2007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為1824.24億噸,同比增長1.1%,儲采比為50.4年。沙特阿拉伯擁有的探明可采儲量雄踞全球之首,達到365.41億噸,約占全球的20%,儲采比為84年。2007全球原油產量為36.18億噸,前5位的產油大國依次為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美國、伊朗和中國。   
石油是“工業生產的血液”,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世界產油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於1960年9月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OPEC),現有13個成員國: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厄瓜多爾、加逢、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尼日利亞、卡塔爾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歐佩克石油蘊藏量最新達到1,133億噸,占世界總儲量近80%。   
我國石油需求量增長迅速,自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目前年進口原油7000多萬噸,花費近200億美元,前年由於國際油價上漲多支付了數十億美元。目前我國石油供求和價格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國內企業對恢復石油期貨交易的呼聲很高。其實我國在石油期貨領域已經有過成功的探索。1993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貨交易。後來,原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繼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運作相對規範,占全國石油期貨市場份額的70%左右。其推出的標准期貨合約主要有大慶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種,到1994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過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貨市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過去在石油期貨領域的成功實踐,為今後開展石油期貨交易提供了寶貴經驗。

原油 - 交易所原油品種
下面是世界主要原油交易所交易品種:   紐約商品交易所: 輕油,天然氣,無鉛汽油,熱油,布蘭特原油   
新加坡交易所: 中東原油   
東京工業品交易所: 汽油,煤油,柴油,原油   
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布倫特原油 柴油.   
渤海商品交易所:原油(BCO),國內唯一一個個人可以買賣原油的平台。   
在了解交易品種和全球各大交易商之後,我們可以了解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