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的午後:聽德希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有感
牧神的午後
──聽德希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有感
囚禁多日的精子
活躍
在夏日中午一場大兩後
蘆葦娑娑
臍下慾愛翻騰
焚燒
因風捲起的草浪
夢裡牧笛橫吹
咩咩羊群
輕喚
林外那隻
離群小山羊
夢醒排笛幽幽
葉落花謝了
湖畔
那株半秃
野鴉椿
(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是法國印象派音樂家德布希(Claude Debussy,1862-1918)創作於1892-1894的管弦樂作品。他從法國象徵主義(symbolism)詩人史蒂芬‧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的詩作「牧神的午後」得到靈感,而創作此曲。馬拉美曾對自己的詩作,做了這樣的說明:
在遙遠的神話與傳說的古代日子裡,西西里島的夏日午後,半人半獸的牧神,在蘆草娑娑做響的水岸,懶洋洋地打盹。夢裡,祂看到嬉戲在水邊的精靈,頓生欲望,於是追逐她們,並且抱住了她們,美夢卻醒了過來。牧神的熱情轉向愛的女神維納斯,終於抱住了她。可惜這也只是個幻影,維納斯也消失無蹤。牧神清醒之後,感到一陣空虛與疲憊。…
德布西對這首音樂作品,也留下了他自己的解說:
這首前奏曲是極自由的詮釋史蒂芬‧馬拉美的美詩。我絕不說這是此詩的總結,毋寧說這是一連串的背景。半獸神的慾望之夢,就在這些背景之前,午後熱氣中蠢蠢欲動。然後,追逐受驚的水精靈和女神。最後半獸神疲於奔逐,陶然入睡。他在夢中很滿意的實現,自然中的所有事物,統統歸祂所有。
#牧神(Faun),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獸的神祇,是創造力、音樂、詩歌與性愛的象徵,但也是恐慌與噩夢的標誌。 在祂的頭上,長了一對山羊角和山羊耳朵。下半身長著一條羊尾巴與兩條羊腿。牧神好酒色,常用蘆笛吹奏美妙的曲子,來引誘山林中的仙女。
上一篇:海:聽德布西交響素描『海』有感
下一篇:八家將
問安詩皇
請容我借您的高人氣
敬邀諸家網友同為生命的鬥士易岑打氣加油:
截了肢,一個不願承受
的不倒翁
讓妳今生承受 http://mypaper.pchome.com.tw/samatha932/post/1324631930
<一朵不凋零的花 >
http://mypaper.pchome.com.tw/aadd988
易岑的網站
〈圖片塗鴉〉:http://photo.pchome.com.tw/super176/137050530056
原想以傳說中的眼窩,拉妳共醉,眼前這一塊林班地
鬍鬚卻飄雪冉冉,偶然間,使水夢驚慌逃竄整臉
才初識,原來河畔的水精靈,僅是一場冰鎮
而女神維納斯的愛,也將是蘆笛息聲後,泡沫幻影
自來的醉心酒,一拌色,便開始以夢的鈴鐺,解析
使追夢的創造力、音樂、詩歌,開始懂得射箭,更要隨舞翩翩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