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0 00:18:01楊風

所知道的台灣同性戀佛教徒(7)



然而,傅柯的反本質論,在同性戀平權運動當中,似乎無法完全取代本質主義的運動理論。有些平權運動者,還是繼續堅持本質主義的主張。他們的主要疑慮是:如果沒有同志的不變「本質」,很難說服異性戀者認同他們天生就是異於常人,因而必須加以尊重。

卓施瓦•蓋姆森(Joshua Gamsom)就曾批評傅柯的解構同性戀本質,使得同性戀族群的「邊界」變得模糊。他說:「解構身分類別,模糊群體邊界。」而當同性戀者的群體邊界變得模糊時,同性戀者這一族群就沒有固定、堅實的身分和範圍。「沒有一個堅實的群體身分,就無法提出任何要求」。換句話說,當同性戀者這個群體沒有固定、堅實的邊界時,「它就難以完成任何集體行動」。[見:卓施瓦•蓋姆森(李銀河譯)〈身分運動非自我解體不可嗎?──一個酷兒的兩難問題〉,收於葛爾•羅賓(Gayle Rubin)等,《酷兒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而在台灣,就讀台灣大學的女同性戀者──小是,也曾露骨地說:「有人以本質論才容易接受自己。所以我認為一些反本質論的看法也似乎在攻擊同志的另一種聲音。」(見:《我們是女同性戀》,頁112)而黃道明在一場名為「同性戀的政治」的座談會中,也這樣呼籲:

在不違背解構的精神之下,在運動的場合下,特別在台灣脈絡裡面,有一種策略性的本質主義,對同性戀同志而言,這是絕對必要的。[見:何春蕤《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元尊文化公司),頁199。]


到底在同性戀平權運動當中,要採取女同志女性主義的「本質主義」或是傅柯的「反本質主義」?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克里斯汀•艾斯特伯格(Kristin G. Esterberg)已經為我們回答了;他說:

無論是建構主義(即反本質主義)還是本質主義,都不能提供一個對人類的性的完整的解釋。…歷史的真實,則處於這二者之間。[克里斯汀•艾斯特伯〈身分理論:女同性戀和雙性戀的重要性〉;收錄於:葛爾•羅賓(李銀河譯)《酷兒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歷史的真實,則處於這二者之間」;筆者以為,這「二者之間」即是佛法中的「緣起論」。

(待續)

海洋 2006-11-14 00:20:30

哈!誰啊?
說來聽聽!

楊風 2006-11-13 20:12:07

忘塵非:
身心平行論(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是什麼東東呀,可以說明白,講清楚嗎?

”談戀愛真的有這麼複雜嗎”,當然沒有.但是要搞平權運動,對付你們這些死同症者,可就非要這麼複雜了不可了.

海洋:
”折學公式會要人命的”,不過有人卻樂此不疲呢!

長風:
”或許我有同志的傾向也說不定喔!”
可別說我帶壞妳喔,否則有人要找我算賬了!

長風 2006-11-11 15:42:37

嗯~我想我的意思是,因為她從來沒有入櫃過,所以也沒有出不出去的問題。倒是她的愛人(一直都是T的),雖然不特別隱藏,但也不會特別公開。我也是認識她很久之後才知道她的性向的。
同志真辛苦。如果這世界真能多元共存就好了。

btw,個人覺得這些蕾絲邊的圖片看起來挺舒服的。或許我有同志的傾向也說不定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