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04 08:57:38Sam

活泉茶館131-富足人生-重新定義工作

活泉2年12月6日

●好友【Mail in】
Walker【Mail in】小型逃走20021106
------------
每一天的小型逃走,就是所謂的偷得浮生半日閒,就算靜靜的喝個下午茶,吃一塊巧克力,也是減壓的方法。

找出適合自己的小型逃走方式,別在夢中不斷的描畫大型逃亡路線圖,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你知道有多少人常想從日常生活軌道中逃走嗎?
比你想像中的多很多。
可不只是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才想要離家出走。
據美國一家電話調查公司對中年人所做的統計,
百分之五十三的人夢想離開目前生活的地方,
百分之四十二希望能浪跡天涯,
百分之四十一想離開現在的工作,
百分之二十一想要暫時離開婚姻獨居一段時間,
百分之十四的人嚮往婚外情。

照理說,美國人應比我們更加願意向親人坦白心事,但是有一半的人承認,他們會一直對親人隱藏這個「逃走」的欲望,直到不能隱藏為止。

****大型逃亡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也有人對本地的網路族發出問卷。
本地的網路族平均年齡應該還不到三十歲吧,
結果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從來沒有厭倦自己的生活,
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覺得自己應該到遠遠的地方散心(但未必能成行),
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希望暫時消失讓認識自己的人找不到,
另外百分之二十 的人則「努力說服自己像平常一樣的活著」……
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還能找到一個跟日常生活協調的方式:看電影、逛街、爬山、上健身房就OK了—這些人應該算是最懂得為自己及時解壓的人了,他們懂得計劃「小型逃走」。

如果懂得小型逃走,我們的情緒就不會積勞成疾;反之,如果每天為自己畫大餅,卻繼續忍耐著精神上極端飢餓的生活,恐怕在吃到大餅之前,悶燒的情緒壓力鍋就先爆了。
只期盼著某一天能脫離現有壓力的人,常忽略了當下的生活品質,也許自己還能忍耐著生活壓力,卻不免讓身邊親密的人感受到表情暴力。

大型逃亡聽來總是很美麗的,很多人計劃退休後才環遊世界,等有錢才要好好享受人生,創業成功才該有娛樂時間,老本存夠了才要享清福……這些夢想都理直氣壯,但都離尋常生活很遙遠,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幸福生活的真正追求者
我曾認識一對勤奮的夫妻,為了他們的偉大計劃—在四十五歲時退休,一家子就移民到如詩如畫的社會福利國家,兩人總是忙到一天說不到幾句話。

終於賺到了他們認為足夠的錢,也移民出走了,沒想到不習慣享清福的人,「吃老本」之後覺得壓力更大,閒閒沒事,只好在如詩如畫的別墅中吵架,後來還是搬了回來。
兩人終於悟到一件事:平常不習慣享受休閒的人,怎可能面對人生閒閒的生活?

有了這樣的覺醒,回到台灣,兩人恢復了工作,也開始定期相約聽音樂會、旅行,重拾年輕時被忽略的感情。
太太說,早知道日子該這樣過多好?
都怪以前沒人教他們把尋常日子也過得好,只以為人人都應該為了偉大目標,犧牲一時享受!

平常不能欣賞路邊野花的人,到了花海之中也不會迷戀花香。
平日若對美食味覺遲鈍,即使面對滿漢大餐,也是牛嚼牡丹。
懂得做小型逃走計劃的人,才是幸福生活的真正追求者。

****為情緒找到跳躍的空間
我常上健身房,發現和我一起跳有氧舞蹈的人,應該是城市裡身體和精神最愉悅的人了,每個人在熱汗淋漓後,都露出滿足的表情;有人跳完後匆匆趕回去上班,有人趕回家煮飯做家事,當然也有不景氣時期的失業族。他們都懂得讓生活平衡一下,為情緒找到跳躍的空間。

每一天的小型逃走,就是所謂的偷得浮生半日閒,就算靜靜的喝個下午茶,吃一塊巧克力,也是減壓的方法。

找出適合自己的小型逃走方式,別在夢中不 斷的描畫大型逃亡路線圖,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
●以下摘自”富足人生”一書──
 ★何謂工作?
  跟金錢一樣,我們對工作的觀念是由各種互相矛盾的信念、想法和情緒補綴而成,這些都是由我們父母、文化、媒體以及人生經驗吸收汲取而來的理念。下面所引述的各種說法,突顯出各種「工作」定義間的矛盾衝突:
  舒梅可說,人類工作的三大目的如下:
  (1)提供必要而有用的貨品和服務。
  (2)讓我們每個人都能發揮運用天賦,臻於至善。
  (3)不管是在為別人效勞,或是與他人合作時發揮天賦,都能解脫天生利己主義的纏縛。
  經濟學家羅伯.席堡告訴我們:
  工作的定義是,人們以金錢報償來彌補因工作所產生的不悅,而心不甘情不願去做的事。
  斯達.杜可在《工作》一書開宗明義就說:
  這本書談論的主題是工作,但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關於暴力的探討,包括精神與身體兩方面。我們要談潰瘍和意外出事;談大聲嚷嚷地爭吵和拳打腳踢地動粗;談精神崩潰和粗暴輕率地拿狗出氣;尤其凌駕一切之上(或是暗藏於一切之下)日復一日的羞辱,對我們之中大半的人來說,熬過一天就已經代表勝利成功……我們也要談追尋每日的生存意義和麵包;談獲得肯定和現鈔;談驚訝錯愕,而不是談懶散遲鈍;簡而言之,就是談一種有活力的生活,而不是談週一到週五的找死活動。
  另一方面卡里爾.吉布蘭卻告訴我們:「工作是讓愛現形。」
  何謂工作?是賜福還是詛咒?是磨練還是勝利?
 ★工作觀的演變
  ◎每日最低的工作量是多少?
   生而為人,我們都必須做某些工作,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多少才夠?是否有所謂的「每日最低需求」?從原始文化到現代歷史的各種不同來源,都提出類似的數字,也就是在成人時期每天工作三小時左右。
   《石器時代經濟》一書作者馬歇.薩林發現,在西方勢力改變每日生活之前,恭族男人每週打獵兩天到兩天半,平均每週工作十五小時,女人每週採集食物的時間也大約相同,事實上,一個女人一天工作所採集的蔬菜量,足夠供一家吃三天。
   福利約夫.柏曼博士聲稱:
   人類歷史上,一般人工作的時間幾乎都是每天二到三小時,當我們從農業社會逐漸轉變成工業社會,工作時數與日俱增,創造出評斷一個人是否懶惰的標準,如果每週工作時數少於四十小時就算懶惰……人人都必須工作的概念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才產生的。
   「所有這些社會都展示證明(十八世紀)注重實效的富蘭克林博士所主張的說法:如果人人都能每天身體勞動工作三小時,就絕對不需要任何人工作超過三小時以上。」
   「不論貧富,人人都必須每天工作三小時,以便生產生活所需的絕對必需品……每天工作三小時,生活在盡情享受豐富文藝之中,也有充分時間【做任何對我們有意義的事】。」
   上面所引述都指明,每天三小時是我們為了生存必須工作的時間。我們可以想像,在工業社會之前的時代,這種模式很合理,生活是完整的整體,包含融入家庭生活、宗教慶典和遊戲玩耍的時間,到了所謂「節省人力」的工業革命時代,開始將生活劃分區隔為「工作」與「非工作」,而「工作」時間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重。
  ◎破除「理想工作」的迷失
   根據韓尼克的研究,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為工作職場以外人生帶來意義的家庭、文化和社會組織結構也開始消失,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伴的傳統規矩、社交往來與單純的歡樂都提供了非工作時間的架構,讓人們感到人生有意義,也產生歸屬感,失去這種歸屬於人群和地域的體驗,休閒活動經常只是讓人覺得孤獨寂寞和百般無聊。
   由於工作職場之外的生活已經失去活力和意義,工作不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本身已經成為目的。我們逐漸形成一種觀念──透過工作可以得到一切:地位、意義、「發現新大陸」、旅遊、豪華享受、尊敬、權力、艱難的挑戰和奇妙的報償,只要找到真正的另一半──真正適合我們的工作,一切都會水到渠成。也許就是這種「理想」工作幻象,把一些人困在家庭、高速公路、辦公室的循環圈套裡,不得脫身。
  ◎你想成為什麼?VS.你想做什麼?
   其實,「長大以後你想成為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麻煩困擾的部分,問題問的是你想成為什麼,可是你卻應該回答想要做什麼。難怪我們有這麼多人飽受中年危機折磨,無法面對我們所做的事其實跟表達我們個人的存在本質完全無關。
   我們執著於為「謀生」所做的工作,與它融為一體。的確,光從時數來看,我們與工作的結合遠比成婚的配偶更密切。難怪我們自我介紹時,都說我是護士或承包商,而不說是父母或朋友。
   在第五章我們看到,還清債務與儲存積蓄可以將失業的危機轉變成探索發現、學習、重新出發的大好時機。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身份特性就等於為謀生所做的工作,又是什麼情況?那是再多的積蓄都無法彌補失去的目的和自尊自重。本章會檢視釐清,我們的身份特性遠超過為賺取金錢所做的工作,而真正的工作也遠勝過受薪的職業。
 ★工作的目的何在?
  請思索下列清單上,各種受薪工作目的,檢討一下有哪些適用於你。
  ◎賺取金錢
   .提供必需品──食、衣、住(生存所需)
   .提供便利設施(舒服)
   .提供奢侈享受
   .提供經費給他人(慈善義舉)
   .留下田產
  ◎獲得安全感
.應付滿足自己的需要
.你做為成人的價值感得到認可
◎傳統
.繼承傳遞家中一脈相傳世代沿襲的特定行業傳統
.銜接個人的過去,保持連貫、持續
  ◎樂趣享受
.與有趣的人接觸聯繫
.獲得激勵鼓舞、消遣娛樂和樂趣
  ◎責任
.為保持社會運作順暢,克盡社會一份子的職責
◎服務
   .為他人、社會和世界貢獻心力
  ◎學習
.習得新技能
  ◎特權和地位
.得到別人的讚賞、仰慕和尊敬
  ◎權力
.指揮控制手下部屬和聽你指令行事的人
.掌控事件發展的過程,影響決策
  ◎社文往來
   .享受與同事社文往來的機會
.與群眾見面,自覺歸屬於更大的社會團體
◎個人成長
.接受刺激與挑戰
.擴展個人的感性與知性生活
  ◎成功
.取得成功的回饋
.跟同行、同領域中的其他人較量高下
  ◎創意和充實滿足感
.充分善用自己的才智與能力而感到充實與滿足
.面對挑戰,保持敏銳度,創造新事物
  ◎組織管理時間
.組織架構時間,建立有秩序的生活律動
  ◎不為什麼(跟隨潮流)
   .因為人人都要工作

   你可曾注意到工作有兩種不同的功能:物質、財務方面的功能(也就是:取得酬勞)以及個人方面的功能(包括感情、知識智力、心理甚至精神靈性)?
   原來的問題是:受薪職業滿足了何種目的?在現實世界裡,受薪職業只有一個目的:取得酬勞,這是工作與金錢之間的唯一真正關聯;其他「目的」都屬於另一種形式的報償,絕對值得嚮往、追求,與取得酬勞並無直接的關聯,所有這些目的在無酬的活動中也同樣能夠獲得。
   也許我們與受薪職業之間的困擾是因為,工作並未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激勵、認同、成長、貢獻、互動和意義。如果我們從受薪職業除去這些期望,認清在賺錢以外的所有工作目的,都可以改由不受薪的活動來滿足,那又是什麼情況?
 ★尋回工作的意義
  那麼我們與工作之間的真正問題並不是我們對工作的期望太高,而是因為我們把工作與受薪職業混為一談,如果單純地將「工作」重新定義為,任何有成效、有收獲或是充滿目的與意義的活動,而受薪職業只不過是這許多活動之一而已,我們就可以跳脫誤謬的假設──也就是,為供應桌上食物以及遮風避雨的住屋所做的工作,也應該給予我們意義、目的和充實滿足感。切斷工作與金錢之間的關聯,讓我們能夠重新取得平衡與健全的精神性。
  身為人類的充實滿足感並不在於工作,而在於整體的人生──我們內心對人生的期望與感受,我們與他人的聯繫以及我們對意義與目的的渴求。切斷工作與薪資的關聯,讓我們能重新整合自身的各種不同的部分,而牢記不忘真正的工作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按照我們的價值觀度過人生。事實上,誤將工作與薪資劃上等號,代表我們大部分的「工作」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功勞表揚──包括照顧愛護配偶、做稱職的鄰居,或是發展有助益的生活哲學。當我們成為合一的整體時,就毋需再設法全心貫注於追求幸福,幸福本來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一定要認清受薪職業的目的就是取得酬勞,而真正的「工作」可能遠超過一份職業。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的關聯可以在人生中發揮最強大的力量,與認清金錢只不過是「我們以生命能量換來的代價」這個觀念所帶來的力量不相上下。透過切斷兩者之間的關聯,我們重新定義工作就是與人生目的相符合的任何事情;透過切斷兩者之間的關聯,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
 ★發揮工作所帶來的影響
  從這個觀點來看,受薪職業會覺得像「找死路」的原因就顯而易見,除了工作賺取金錢以外,你沒有從事任何與人生目的相符合一致的事情,而且一天工作八到十小時,一週工作五天,一年工作五十週,一輩子工作四十年以上。如此就引出一大堆問題……。
  現在我們就從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關聯、受薪職業有別於工作──工作是實踐人生目的──的觀點,一起來探討其中一些涵意。
  A.重新調整,內外合一
   假設你是天生的老師,但是卻以電腦程式設計師為業,因為可以賺更多的錢(你說服自己,你需要更多的錢)。在舊式的思考方式下,每次有人問你,從事哪一行?你就會被迫確認:「我是電腦程式設計師。」你想,這種內在的自我形象與外在表現長期分家不一致的情況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不過,當你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的關聯時,就會打開另一種選擇的大門,然後當你被問及,從事哪一行?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我是老師,但目前以撰寫電腦程式賺錢謀生。」能夠認清自己個人的內在特質,讓你重新評估組織架構「事業生涯」的方式,你可能會決定儲存積蓄,然後再重回學校,取得教師執照;你可能會決定,減少撰寫電腦程式的時間,以便擔任義務的教書工作;你可能會決定教人撰寫電腦程式。
  B.找回失去的自我
   除非是藝術家或企業家,一般來說,工作多半是在設法配合別人的待辦事項與時間,然後因為從事這項服務而取得報酬。因此如果所做工作和個人特質是截然劃分的兩回事──只要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的關聯就會造成這種結果──就能找回失去的自我,當你逐漸認清自己的特質、價值觀、信念、真正天賦才能和關心的事物,就能從內向外發揮運作,就能從事工作同時保有自我,就能不管是在工作上或工作外,都真正負起責任、不推諉,你就會把接受自己排在第一優先順位,只要工作不容許這項優先,可能就會換工作。
  C.讓生活健全統一且完滿
   為了秩序和便利,我們將生活分類、歸納成各式框架:有工作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內心生活,還有秘密生活,這種「系統化的管理」讓我們能夠追蹤、平衡各種不同的責任,結果我們的最高優先「待辦事項」卻不是生活。理論上,系統化管理原是要協助我們尋找生活的方向,實際上,經常是它們在指揮、管理我們。
   但是若將工作與薪資分開探討,就會發現你只不過是執行各種不同的活動,不是這種就是那種,從早晨到夜晚不停地做。建議不妨在未來三天之中做個實驗,只要想起來,就自問:「我在哪裡?」最正確的答案經常都是「這裡」,然後自問:「我到底在做什麼?」不要不假思索直接回答:「在工作。」就一筆帶過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你很可能是在書寫、或是思索、或是清掃、或是說話、或是走路、或是站立、或是抬舉、或是坐下、或是傾聽、或是做決定、或是尋找東西、或是……一天當中你不斷一再重複的相同動作,你整天、每天都在過的生活。也許會讓你的工作顯得似乎更加庸俗無聊,但同時也會讓你往後的日子似乎更加生動而完整,讓你更加覺得生氣蓬勃。試試何妨?
  D.開啟嶄新的失業觀點
   工業與科技革命不斷發展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力由機械加以取代。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死胡同中:科技進步發展更加代表社會的失敗,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失業。但如果我們切斷工作與薪資的關聯,就會發現即使沒有受薪工作,也從來沒有任何人失業,大不了就是處於過渡時期而已。
   當你實行所有步驟會累積儲蓄,能夠在失業期間提供緩衝與安全網,而且因為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的關聯,失業轉變成學習與發現探索的時期。身為人的價值並不是來自所領的薪水,而是來自你個人,來自你給予提供的一切。若能在內心讓這項真理不斷成長,很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現出各種受薪工作的選擇和機會。
  E.讓退休生活平添生氣
   不管何時退休,只要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的關聯,就能提升退休生活的品質。切斷工作與薪資之間的關聯,能確保退休只是退出受薪工作,而不是退出生活,不管是在四十、六十或八十歲退休,你都可以在「退休」之後,繼續擴展真正的工作。如果積極活躍的投入有意義的生活之中,沒有人能夠宣稱你不再是極有價值的工作者,你可以結束受薪工作的永久職,但是仍然能夠學以致用,做出貢獻,保有尊嚴。只有以受薪工作來定義自我,退休才會代表人生的結束。
  F.尊重無薪給活動
   每天照顧自己、家園和家人的活動都是無薪給的工作,我們倒不是沒注意到生活中這些雜務,只是從來都不尊重這些工作,在我們心目中,很容易就視之為踏上「真正」工作──賺取薪資的工作──征途中的諸多障礙。
   將工作與薪資混為一談也帶來另一項不幸,我們的內在工作──自我檢討、自我發展以及感情與精神靈性方面成熟發展的工作。認識自己是要花時間的:要有時間反省思索、保持沈默、寫日記、祈禱、行禮如儀,與關心的朋友交心深談,療癒過去所受的傷痛,發展與個人倫理道德觀念不相違背的人生哲學,以及設定個人目標理想並評估其進展。然而我們不但沒有尊重這些工作,反而盡可能占去夜晚和週末時間,將大部分清醒時刻投入受薪的「真正工作」。
  G.再度結合工作與遊戲
   自從無意識地將「收入」與「工作」劃上等號之後,我們就認為,沒有收入就不算工作,我們一定是「純」遊戲,是無聊瑣碎的消遣,沒有達成真正的目的;有時候遊戲似乎看起來像工作,就如全神貫注地下棋;有時候工作似乎像遊戲,也被稱為遊戲,例如,職業運動大賽……。
   工作與遊戲的區別:如果牽涉到錢財,很顯然就是工作;如果沒有牽涉到錢財的,不是遊戲(我們將它與樂趣劃上等號)就是責任(必要,但不一定就好),你是因為想做或是非做不可才去做,絕對不是為錢行動。無給薪活動──不論是遊戲或是責任──經常被視為無價值或者沒有受薪活動那麼有價值。我們的文化中不是普遍流行一種信念,如果不為賺錢而工作,沒有事業生涯,沒有職業,就是沒出息嗎?
  H.讓你更以休閒為樂
   《改換低速檔》一書中提到,許許多多專業從業人員,在經過千方百計的努力後,為什麼似乎從來沒有得到幸福快樂?許多人在「盡職地扮演成功專業人士角色,有時候幾乎是完全排斥任何能為人生帶來目的與意義的任何事物」之後,他們改行,轉換跑道,以便享受步調較緩而更充實滿足的人生,他們重拾休閒時光──人生中的「前陽台」之價值。(陽台是昔日的活動與娛樂中心。)
   對我們大部分來說,我們能夠接受,也很容易用工作來填滿時間,在專業領域的事業生涯中,有清楚的規矩可遵守,有明確的目標追尋,相對來說,休閒時光就必須發揮創意才能找出成功的架構。
  I.清楚顯示「最適當生計」
   「最適當生計」是找到以真正工作或職業做為受薪工作的理想,雖然似乎正是我們在這裡大力提倡的理想,FI計劃也能巧妙避開,這動機純正的高尚追求背後所暗藏的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你並不一定能夠找到人,願意付錢讓你實踐你的「天命」。但如果你不期望熱心投入的工作得到報酬,你就能兩邊兼顧,結果更加完善,你可以賺取足夠的金錢來支付開銷,也可以隨心意做事,完成宿願,毋須妥協。
   《金錢七法則》一書中警告讀者,有關「最適當生計」崇高理想背後暗藏的各種陷阱和誤謬,他極力建議大家區隔劃分以服務為目的的計劃與生存需求:
   很遺憾,許多人無法嚴格劃分兩者,最終結果是他們相信目前所努力從事的工作是自己最重要的貢獻,而這種信念又與必須生存的信念相結合,形成扭曲的信念,認為「世人虧欠他們,讓他們生活不順遂」。
 ★善用工作帶來力量
  將工作與金錢之間的概念關聯切斷之後,就會給自己機會去發現真正的工作,可能會與你目前為賺錢所做的工作完全沒有任何關聯。
  最近一位朋友請教一位同事:他為什麼沒有像稅負過重機構裡,其他所有人所抱怨的那樣遭受沈重壓力?這位同事只是簡單地回答:「工作不是我生活的最大重心。」
  既然已經確立,受薪工作的唯一固有目的就是取得報酬(不管你是熱愛工作或是恨透工作都一樣),那麼辨明用寶貴生命能量所換來的代價是否值得,就是合情合理的作法;既然知道生命勝過工作,那麼找尋真正能「完成任務」的工作,也是合情合理的作法;既然看到除了「朝九晚五做到六十五」地追逐金錢、找死路以外,還有其他選擇的餘地,那麼確定受薪工作的薪水值得你所付出的時間投資,也是合情合理的作法。這些結論引領我們找到FI計畫的第七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