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1 10:04:48珏吟

曼達拉之旅 第十堂課 聚焦練習

曼達拉之旅 第十堂課

聚焦練習

 指定用書:The Power of Focus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Emotional Self-Healing

這章要做的是聚焦練習,每個人身體內的神秘世界都大不相同,很難預先告訴你在這個體驗中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你依照著練習的活動回歸內在核心時,請跟著身體的感覺走。我們現代人的身體和頭腦已經分離很久了,認真說起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身體和腦就開始分離了,聚焦練習就像是讓失散已久的雙生子重新會面,我是介紹人,但見面後的溝通要你們自己去做

 

還記第七堂課提到的感覺感官頻譜的四階層模式嗎?從最底層,最鬆散緩慢的基本存活感到感官感覺、感覺、最後是能量濃密、張力高的情緒(見下圖)(取自:John Welwood)。

 

聚焦練習的目的是要引導你們體驗感官感覺和基本存活感,也就是下面兩層,第一次嘗試的人,先放寬心地經歷就好,能走多遠走多遠,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你可能會感受到一些難以言喻的事物。

 

我會接觸到聚焦練習,是因為當初在美國接案時,七八成是在西方文化下長大的人,只有兩三成是亞洲個案,這裡說的亞洲個案包含了第二、三代的移民,也就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亞洲人,雖然他們可能連母語都不太會說了,但仍然承接了來自亞洲的文化。我在接亞裔個案時常常會卡,他們都很聰明,一來就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們很重視治療的成效,幾個療程會好?我的問題可以解決嗎?幾乎都是來找答案的,而不是找一個人來傾聽他內在的狀態。亞洲人很難直接地去心表達感受,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藝術治療,也就是透過創作的歷程來展現個案內在的樣貌,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不去想太多。

 

另外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練習,當你遇上無法回答的難題時,可以試著使用聚焦練習的技巧,這個技巧雖然不見得能夠回答你的難題,但至少能夠騰出一個空間,讓你傾聽身體的感受,這對一個人的心靈成長而言,已經是向下探索的一大步。當你熟悉聚焦練習後,會很驚訝身體竟然如此地有智慧。通常,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跑出頭腦、內在小孩以及身體的聲音,你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內在有那麼多的聲音,只是對內心的嘈雜感到困惑,然而,一但你有能力與身體連結之後,不論去到哪裡,你都會清楚身體正在給你某種回應,像是「這地方我來過」「這地方可能發生過一些事情」在你的腦袋還不理解之時,你的身體可能已經開始感覺到悲傷和難過。身體和頭腦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讀取、連結訊息,身體的訊息快速而且精準,頭腦會出錯但身體不會,由此可以想像,當你允許身體彰顯其能力時,那股力量會有多麼驚人。

 

還記得在第八堂課中,我們解構自己每一天的日常嗎?回顧那個練習,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每天不自覺地重複著某個身體儀式,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每天都固定要做這些事情?為什麼每天都要吃這些東西?有一些固定的儀式是為了切斷和身體的連結,在高壓力高張力的社會中,如果不切斷身體的感覺,你可能會什麼事都做不下去。你的身體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負荷過度了,可頭腦卻束手無策。當你持續地剝奪身體的需求時,你就是在壓榨自己的身體,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文明病那麼多。若是受迫於環境而不斷地切斷身體的感覺,身體在一開始可能只會給你一個小小的提醒,當你持續忽略這些信息時,身體可能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引起你的注意。

 

在練習開始之前有幾個重點:

一、聚焦練習是一個過程,如實的感受與傾聽即可。在過程中,你可能會升起各式各樣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心裡的情緒,有些是你的各個器官的感受,聚焦練習給你一個空間和時間去傾聽你內在的聲音,這些聲音可能是被壓抑的、不被重視的,又或是難以描述的。聚焦練習跟諮商的差別是,諮商的內容有很多時候是從頭腦提取的,雖然也是來自身體的語言,但頭腦的語言還是屬於比較上層的,聚焦練習幫助你往下倒更寬闊的身體。當你允許自己的感覺感受是原本的模樣時,它們就有可能改變,當你試圖去改變(淨化、切除、壓抑)不舒服的情緒和感受時,反而無益於改變。舉例來說,當你想著「我要改變跟我媽媽的關係」「我要改變現在的狀態」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拒絕了關係和感受如實的模樣。傾聽內在的感受則是不一樣的,下去傾聽,如實地去看,流動就有可能,所謂的流動就是改變。我們有一種普遍的恐懼:「如果我允許感覺真實地展現,我就會失控」如果我現感到在憂鬱,並讓自己在憂鬱的情緒裡,我會不會變得越來越憂鬱呢?但事實是,當你不允許某個情緒的存在時,就像是把一股能量擠壓在一個小的黑色框框裡,它會變得更激烈,那個情緒反而會越來越痛、越來越張狂。當你允許它的存在後,這股能量才能與你交流,並慢慢地流動出去,所以不要害怕身體的各種感覺或是情緒,即便覺得自己很黑暗,也不用害怕,允許它們存在。

 

二、和你的感覺建立關係。意思是,你必須和你的感覺建立友善的關係,才能讓它如實地存在,把感覺當成是一個有別於自我的存在(也就是客體),然後去跟它交朋友。與你的內在經驗「建立關係」,跟它「同在」(With)但不「陷入」(In)In是陷在情緒裡,沈溺在其中,和情緒融為一體,我就是憂鬱,我的憂鬱就是我,沒有別的可能性。In或使人膠著在情緒之中,失去焦點,然而我們的身體卻不是這樣的,身體越深層,它所包含的就越豐富,越複雜,萬般感受,即便是互相矛盾的那些,都能夠並存。With是,我的情緒是我眾多朋友中的一個,我跟憂鬱同在,而不是陷在裡面。當你與情緒同在時,它跟你就會一分為二,當「二」產生時,自然就能有對話的空間。與情緒分離時,你會開始看到情緒的整體,像是悲傷,你去陪伴、傾聽時,悲傷會開始改變,它會開始跟你說故事,悲傷可能會變成憤怒、可能會變成心碎,情緒就像人一樣,不是固定不變的。這和宇宙大爆炸的原理是一樣的,大爆炸之後世界有了陰陽,唯有如此,意識才能夠建構。用我們日常的話語來舉例,「我很難過」可以變成「某個部分的我很難過」,或是「我有難過的感覺」如此一來「我」與「我的感覺」就能有所分別,光跟黑就能運作,傾聽者自己的情緒,就像是為心底的黑帶來光,請你帶著你的光,去理解你的黑。

 

三、當一個好的傾聽者。原生家庭的父母很難是好的傾聽者,我記得有部電影叫《愛的進行式》,在《愛的進行式》裡,父母會坐在客廳裡好好地聽孩子說話。這是我心目中一直很羨慕的家庭。然而,我們更常遇到的情況是,你才剛要開始說,父母就開始批判了,也許他們的批判是出自於關心,但終究不是健康的。若是小時候一直處在被責備、很少被讚美的狀態下,長大後就會非常的需要別人的認同才能是自己的樣子,我們總是在尋求別人的允許,不能接納身體本來的樣子,也不允許自己身體發言。事實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被純粹的傾聽,不帶分析批判的傾聽。我想邀請你盡量地不去指責內心的感受,雖然這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舉例來說,當你的內在出現「很想死的感覺」,先停下批判,去傾聽這個感受就好,很多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感覺嚇到,或是嚴厲的責怪自己不該有某種感受,但是你想過這些「不能」「不該」是從哪裡來的嗎?他們對你有幫助嗎?當你允許內在出現各式各樣的感受,你的內在就會展現更多它真實的樣貌。傾聽所有的聲音,不要認為矛盾衝突是不好的,因為事實正好相反,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就是複雜,往核心走的路上會經歷很多矛盾衝突的情緒,這是正常的。舉例來說,我可能對我的媽媽又愛又恨,這對很多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創傷,他們以為有恨跟愛是衝突的,但其實這兩者可以同時存在。除了不批判、不責怪之外,也請不要「給建議」,我們很常在情緒來時急著「解決」它,在聚焦練習裡,我們要練習沒有分析,沒有邏輯地去理解。一個好的傾聽者有四種特質,第一,帶著歡迎的態度,對即將聽到的事物感興趣。第二,守護傾聽的空間場,將覺知帶到內在世界,並盡量維持在那個空間,而不跳出來分析。如果在聚焦練習中你發現己開始跳出分析的思維,那也沒關係,就是接納這個狀態,再回到傾聽的空間就好。待會下去時身體會有很多地方有感覺,但記得要找到一個,就是身體反應訊息最大的那個,就選擇那個地方,不要再飄移。有些人在練習的時候腦中可能會浮現某些光、畫面、過世的往事件、回憶把你拉走,要記得回到身體的感覺感受中。第三,傾聽本質。身體有什麼是一直渴望被聽見的呢?接近身體核心想說的常常要繞很久,你不願意聽,而身體一直想講的,就是本質。最後,與你的感官感覺成為朋友。朋友包含了一些特質,像是:看見、認可、溫暖、同理、有耐心、尊重、好奇,你可能很難與任何人一下子成為這樣的好朋友,跟你的感官感受也是一樣的,要一步一步來,大方向是成為包含以上特質的朋友,而開始的第一步是先打招呼。

 

 

Q:這跟內在小孩一樣嗎?

J:更深,內在小孩的聲音還在有語言的範疇,還會覺得「我」感覺如何如何。在聚焦練習中出現內在小孩的聲音也是很正常的,而到更深之處代表我們聽見、感受到的訊息會越多。在聚焦練習中,內在小孩或是你的身體傳達的訊息不友善也沒關係,當你傾聽時,它說的可能不是「歡迎,你終於來了」而是「我不想感覺!」「你是誰!」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把覺察力放在那個不友善的感覺,先跟它打聲招呼,用你的方式試著接近它,用你覺得安全的距離,就像我常說的,治療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跟信任。

 

最後要說的是「不知道」的智慧。如果你覺得這些感覺、這些情緒我都看過了,我都知道了,那會使你卡在某個階段。身體跟宇宙一樣無邊無際的,抱持著「我還不知道」的態度能讓你走到更深的地方去。帶著開放的心,對你的身體有更多的好奇,信任你的感官感覺會帶領你到迷霧的核心,它知道要往哪裡走,身體都知道

 

最後,進行聚焦練習時,把你讀到的都放下,以自己的身體感覺為主,今天先來試水溫,先跟身體的感官感受建立關係。

 

課程口述:陳珏吟(2016-2019課程)
編輯整理:黃子寧
逐字稿:黃子寧、王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