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達拉之旅 第七堂課 感覺能量光譜
曼達拉之旅
第七堂課
感覺能量光譜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情緒,在本章的一開始想先要問大家,聽到「情緒」兩這兩個字,直覺會聯想到的兩個字是什麼?
情緒是一個重要的橋樑,智慧的指引。情緒是相對沈重的頻率,對應三度空間實相的顯化,像耶穌基督、觀世音菩薩等光體沒辦法感受到情緒,但我們人類可以,因此我們能從多次元空間串聯到一度、二度與三度空間。真正的靈性修行核心在於情緒,所「觀」者也在於情緒。
對待情緒的方式
一般人對待情緒會有三種方式,一、批判或指責。二、防衛機制,比如說用壓抑、解離或否認等防衛機制,去處理有威脅性的情緒能量。三、面對。「面對它」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有些人是沈溺在情緒漩渦裡面,舔拭傷口,那是一種對情緒的癮,最常見的癮往往呈現在我們的愛情裡,我們尋求一個重複的模式以體驗到被愛的感覺,即便那個模式已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再適用,甚至帶來許多痛苦,有些人受困於一個暴力模式之中,例如,小孩在受暴的家庭中長大,能夠獨立生活後理應儘速脫離受虐的狀態,然而這樣的孩子卻往往傾向與會施暴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我們的潛意識很微妙,在相同的模式裡會產生一種安全感,我們深陷在相同的劇情之中,直到那裡面的情緒真正被看見。
有些人透過投射的方式來看情緒,像是八點檔、連續劇、糾葛的情愛戲、鬥爭戲等等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因為這些劇碼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空間讓我們以觀者的角度去看情緒。比較好的方式是運用神話原型,比如榮格心理學,把你的框架打開一些去處理情緒。原型的概念幫助你了解情緒的不同層次,並安置這些日常難以言明的情感。
開頭也說到了,靈性修性的入口在於情緒,情緒能幫助我們理解更深層能量流動,可惜的是,一般人視情緒為「他者」、「客體」,意思就是,「那不是我的」,要把情緒切割,和情緒保持距離。因為讓你不舒服,所以要趕緊擺脫它。若我們能知道情緒是自己的一部分,能有著「我內在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要去看看」的想法,便能無止盡的探索新的意識。情緒像冰山的一角,而意識的無邊無際會讓人類覺得恐慌,但事實上不需要恐慌,人的調節能力很強,情緒會在你能夠承擔的情況下進入,若能有扎實的心理探索,便能開創出獨一無二的路徑。
四階層模式
這個模式用階層的方式來看我們的感覺感官頻譜,而最底層是「基本存活感」(basic aliveness)。基本存活感是我們人類在地球所有經驗的基礎,一切以五感去碰觸的人事物所創造的中立、柔軟、具敏感度的經驗。
為何會以柔軟形容這樣的經驗?你可以想像一個小嬰兒,剛出生,才剛會走路,眼睛在觀察周遭,耳朵在聽各種聲音,他可能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像是媽媽的聲音,他第一次碰觸到家具、草地、土壤,沒有任何批判、框架,活著本身就是美好。你有多久沒有這種想法了?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東西佔滿,錯以為這就是世界,但我們是人,與地球萬物連結,擁有一切的經驗。我們坐在教室裡,在雨聲中上課,聞著清新的空氣,大家都在,是一種很歡樂的感覺,但因為場域的關係,我們會想把注意力放在手上的文本,焦點就會從純然的感受聚焦到我在這裡要闡述的東西,這是一種為了社會化而演成的習慣。而在此時此刻,我們可能會忽略底層全然的感受,每天一早起床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當下的心情、對棉被的感覺,那會打開你的五官,讓你連結地水火風的能量。
人類天生下來就具有開放並接收的機制,能夠沒有框架去體驗生命本身,與地球連結,也正因如此,會非常脆弱,當一個靈體開放並接收時,他毫無招架之力,所以我們才要堵起來,以有限的方式經驗生命,然而,別忘了全然體驗是人的本質。現在許多薩滿、身心靈治療都試圖恢復這種體驗,與大地之母的連結,但不容易,要感受到基本的存活感、存在感、生命本源,沒有辦法跳過上面堵住的情緒、感覺和感官感知。靈氣和扎根的練習,有助於打開這些感官。
往上一層是「感官覺知」(felt sense),開始去有知覺地去詮釋在地球上的經驗,但在這層尚未形成邏輯的語言,感官感知大多在身體裡。比如說我的腳很輕、胸口緊緊的、肩膀很緊繃,沒有批判分析,純粹是身體的感受,是一種反應,如果你給予足夠的空間,便能感受到你身體每一個部分的感覺。有時候創傷太沈重,你會讓自己變得無法知覺,因為有感覺的時候你會崩潰,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嬰兒,在暴力對待的情況下卻時時保持敏感覺知,你是不是會崩潰呢?以防衛機轉保護自己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除了今生你還有累世的經歷,可以想像那些防衛有多麽的厚重。若你與治療師開始了自我探索的旅程,你會和治療師像偵探一樣去解碼,讓那些地方鬆掉,然後往下走。
要下到感官感知一樣不容易,凡是你能覺察的,都還在意識裡,相對安全。可能會痛、會崩潰,但是你的身體不會做出讓你無法生存的事情。在這個階層圖中,越往下越廣、頻率越鬆散,越往上越尖銳,張力越強,能量越濃密。感官感知再往上一層就是「感覺」(feeling),也就是那些說得出來,但還不算濃烈的情緒,像是「我很煩躁」,若是進入到情緒(emotion)的層級就是「我很憤怒」,當張力相對弱的感覺沒有被處理時,便會被壓縮到更濃烈的狀態去反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在美國經歷了很多讓我恐懼的事情,最直接的是語言的困難,我很害怕上台報告,身體的感受是非常濃烈的,到了無法思考的地步,直接地要去經驗那些感受。我當時對人類的恐慌程度到,即便是去見照顧我的治療師,我還是要在晤談開始前一個小時到會客室平復我的情緒,我沒辦法和人這樣連結,也因此要花很長的時間自我探索跟療癒。在美國,克服了一個困難之後,就要面對下一個更恐怖的,我怎麼去克服呢?就是開始談感覺,「我是從台灣來的,我的托福沒有達標但學校讓我進來這個所,我很緊張很焦慮。」講你的感覺,而不是壓抑,把情緒壓下去時,很容易造成二度創傷,極致的狀況會造成人格的解離,反應在身體上可能會有拉肚子的狀況。在國外的挑戰讓我學到先表達自己的感覺跟想法,一步一步去分解想法和情緒,逐一面對,開始接納自己是「可以做不好」。
Q與A
問:基本存活感合感官感覺有什麼不同?
答:基本存活感會讓你有一種連結土地的感覺,完全沒有語言,與自然全然地合而為一,靈魂相容。這樣的狀態也是很多能量工作者在追求的,只要一冥想,我就不是我了,我在一個狀態,我會讓意識開始分層,先感受天地人合一的狀態,和宇宙融合,全身充滿愛,非常的寧靜。一般心理諮商是做情緒跟感覺這兩層,能做到這兩層已經不容易,超個人心理諮商師,會帶你往下看下面的兩層,所以會包括舞蹈治療、藝術治療,這些都屬於超個人心理學的範疇,把你拉到意識底下,要讓個案走到這一步不容易。
人的潛意識知道治療師能不能承接他,當關係還沒有到位時,超個人範疇的諮商就不會成形。我常常會試探我的個案,把他往下拉,問他身體的感覺如何,個案語言的敘述的和身體的反應往往會有不一致的時候。我在美國的一個個案,在媽媽在懷他時會一直自己的打肚子,想要把他流掉,因此,他在嬰兒時期就有一種不被要的創傷,他出生後又被暴力對待,最後他因為疑似販毒,從中部逃亡到加州,十七年沒有回家,他已經有過三個治療師,諮商了四年,因此交到我手上時,他某個部分已經算是平穩下來了,但創傷的經驗仍在身體體,每次來諮商時都要抱著抱枕,問到和母親有關的問題時,身體會越來越後退,雖然語言上說的是「我可以理解媽媽」。語言有時候是一種阻礙,當問到跟身體有關的問題時,可能有兩種反應:「很好我感覺被愛」但身體往後縮,或是「我覺得媽媽是對的」,然後回到陳述去,若是出現這樣的反應我就知道他還沒準備好,就會回到上面玩,那個玩是重要的,是一種建立關係的過程,到了某個契機我又會把他往下拉。有身體感覺後,更近一步可以問「你看到什麼畫面」,讓他進去裡面看,有時候情緒感覺發生的事情不是真的問題,而是下面的某個點,要讓他感受到全然身而為人的存在,而非角色(例如某人的女兒、某人的爸爸)。
基本存活感也與海底輪有關,海底輪受損的人沒辦法與地球連結,恐懼常是最原始的原因,而海底輪受損會感到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被照顧者遺棄的孩子對家可能會缺乏歸屬感,另一個層次是一些來自星系的靈魂,像藍靛寶寶,可能還不太清楚地球在做什麼,會對來到地球感到恐慌、沒有歸屬感。其實大部分星系的孩子來到地球是很慌張的,有些甚至是憎恨的,可能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態,上面的能量很多,上下卻沒辦法對頻,沒辦法和地球有融合的感受。
遇到這樣的狀況,在諮商中處遇的方式是:第一,先談論他的創傷,因為他不懂人類為什麼會這樣做、這樣想,或是有一種孤獨感,沒辦法得到認同,覺得自己是怪胎,這樣便很難去體會地球的美,也很難有愛,也可能的狀況是對植物動物有很多的愛,但憎恨人類,那份憎恨會反撲,畢竟他恨的是自己的某部分。在做諮商時,碰觸到感官感受的情況常常是很崩潰的,因為你的身份被揭露、被開啟、被看見了,那是很深的悲傷,也是很深的回歸,我終於確認我是誰,接納我的身份,當這個部分流通之後,你會發現愛也流通了,尤其是對自己的愛,如此一來便會自然地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因為對地球有愛了。這是一個很美妙、很迷人的歷程。
問:我不太理解情緒跟感受的差別,好像是一個強烈一個細微?
答:可以說,比較舒緩的是感覺,相對中立,有點急躁、有點不舒服,但還沒有到很情緒的狀態。情緒則是顯而易見、立刻要去處理的能量狀態,通常比較負面、強烈,像是我很憤怒、焦慮、恐慌。但也不避執著於文字上的區分,那會讓你陷入頭腦的框架之中。
在諮商室中,諮商師會把你往下拉,像是「好,我聽到你的憤怒了,除了憤怒,你還感覺到什麼?」個案自己會慢慢去轉化,說不定他會看見憤怒背後還有悲傷,在個案轉化的過程中讓能量流動起來,而不是一在擠在一個小框框裡。壓縮的能量可能會變成向內或向外的攻擊,向外的攻擊可能是抱怨,嚴重一點的會傷害到別人,而向內的可能是自我批判,嚴重的可能是自殺。其實每一個感覺背後都有故事,你會因為一個情緒去連結到後面一長串沒有說的故事,諮商師做的就是把故事的主軸打開,故事打開,能量就開了。情緒是人類的智慧,情緒能提醒人下面有什麼在發作了,要下去看了,就像生病ㄧ樣,這也是為什麼人開心的時候比較少去做自我探索。
問:我很好奇,是不是只有紮根的時候可以把這四個狀態串在一起?
答:紮根可以幫助你連結,可是靈性能量療癒不能取代心理諮商,如果意識沒有進去,那個能量還是不會進去阻塞的地方,被堵塞的東西要有意識地去陪伴。卡住那麼久的東西,有多麽地痛,不是能三言兩語能被理解的,心理的陪伴是用愛去溶解,而不是沖刷掉,情緒是人的一部分,用沖刷的方式會讓他覺得不被愛,可能會形成更大的堵塞。堵塞的元素需要被接納跟理解,那會幫助裡擴張人類的意識。靈氣療癒跟水晶療癒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治本在你的內心,如果那麼容易就能消除你跟父母的業力,你累世的創傷,那你來地球幹嘛?
問:有些宗教集團會宣揚和上師連結就能消除業力並達到開悟,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這顯示了我們的文化有多麽害怕情緒,用靈性的方式相對好處理,一樣是治標不治根。其實他這樣講一半對一半不對,去連結上師的頻率狀態跟我們去連結萬有本源其實是一樣的,重點是,連結之後的東西呢?那才是主要要做的,他們只看到一半,不了解要開悟需要深刻地「觀」,去看自己的情緒。應該說,這是過去累世佛家修行的方式,現在之所以會不那麼適用,是有時代變遷的因素在裡面的,剛好這一世是全人類都要覺醒了,所以過去我們學的各種法門全都要合而為一,沒有哪個高於哪個,都很重要,都是要來協助人類進化的。
問:為何實作練習中會說想著一個有愛寬恕的人就可以鬆動憤怒?
答:當我們的管道還沒有被擴充的時候,需要新的東西進來。這個練習很重要,我還是處理我的情緒,只是在觀想的時候讓愛進來,觀想可以帶進光與愛,幫助你在比較安心的狀態下處理心理的議題。在練習時還是一樣,以你身體的內在指引為準,像是我小時候觀想的是觀世音菩薩,後來聖火靈氣進來後,就知道該與觀世音菩薩道別了,有新的能量體協助我做這件事情。
問:為什麼單純的想著有愛寬恕的對象就可以鬆動心中的怒氣?
答:再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在美國的海關被遣送回來時,在極度的恐慌中被質詢了八個小時,我那時觀想的是達賴喇嘛,觀想他的愛和寬恕,他是被中共迫害的。當他的能量進來時我感受到,他是以怎麼樣的愛去寬恕和理解迫害他的人,那是我當下直覺的反應。雖然十分害怕,但要讓自己很穩,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在當下安在,而我發現,當愛和寬恕進入我的能量時,那個審訊我的警官變得很鬆,很快就結案了。結案之後警官就變回「人」了,而那是因為我決定先看自己的內在,先當一個人。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問:我常常會觀想,也覺得是真的有作用的,所以會想那個作用是心理還是靈性層次的?
答:同時作用,心理轉變靈性就會轉變,也同時影響著情緒的對象。但請不要輕易地做原諒的練習,那是要在接通感覺情緒後才會發生的,當內在的功課、意義還沒有被彰顯之前,憤怒是沒有辦法完全釋放的,無法原諒別人時要對自己誠實。當事件、情緒來了,可以觀每一個感覺,當意義被彰顯了,你自然就可以放下、原諒,那是一個結果,要非常覺察。別讓原諒壓抑真正的情緒,要去聽內在小孩真正的聲音是什麼,可能就是「不想原諒」、「還是生氣」、「時間還沒到」,你可以每天細膩地去看,人每天都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