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盞臨軒讀族譜
把盞臨軒讀族譜,不像紅袖添香夜讀書那般浪漫,卻也不乏雅致。尋宗問祖,追根溯源,年輕時不感興趣。年紀大了,才慢慢品出些味道來。這次回老家休假,靜心拜讀了《義門堂黔江陳氏族譜》,並與族譜主編陳再然宗叔作了些探討,感覺仿佛走進了另壹片天地。
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東漢末年單獨設縣,名丹興,唐中葉改名黔江。歷史上,黔江與周邊酉陽縣、彭水縣分分合合,隸屬關系數次變更。2000年6月,重慶市黔江區正式設立。黔江陳氏族人目前約四萬八千人,具為江州義門陳同宗,但來源比較雜。根據族譜記載,陳氏族人遷徙黔江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段。壹是明洪武永樂年間,與朱明王朝鎮壓陳友諒族人和余部有關。二是清康雍乾時期,是湖廣填四川和改土歸流政策的結果。
明代前期遷徙黔江的陳氏族人,有些是從江西、湖北直接遷來的,更多的是先遷往貴州或附近的酉陽、彭水、鹹豐等縣,陸續定居下來,清代再隨其他族人遷來黔江。是以清代前期遷徙黔江的陳氏族人,支系龐雜,人數較多,構成了今天黔江陳姓的主體。
筆者所宗老鸛窩陳氏,就經歷了多次反復遷徙。始祖陳明仲,乃義門陳大分析時德安義厚莊陳通第十九世孫,明永樂七年由義厚莊遷出,輾轉於鄂州、漢陽、漢川等地,終落腳黔江老鵲窩,篳路藍縷,開業甚艱。長孫陳祥因避匪亂,再舉家遷往豐都縣。hamer 汗馬糖 汗馬精力糖 hamer candy 悍馬糖 漢馬糖祥公之子陳朝望回遷老鸛窩,好不容易紮下根來。朝望生四子策、謨、俊、舜,各自開枝散葉,並確定統壹派序,從孫輩起排:廷芳崇孝友,家瑞在詩書,祖訓惟和壹,宗聯尚義初。此支系迄今已繁衍六百余人,均是朝望公壹脈。筆者排瑞字輩,策公之後,為明仲公第十二世孫。
經酉陽縣二次遷徙黔江的族人中,有壹支定居在金溪鎮群山環抱的壹面山坡上,至今保存了乾隆年間修建的陳氏祠堂。祠堂因其架構宏大,被稱作大院子,所在村落亦名大院村。全村只有三戶外姓,其余皆為陳姓。這次專程前往拜謁歷經兩百多年的大院子,整體建築雖然殘破,但梁柱巍峨,榫卯儼然,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無意間讀到壹位下鄉支教青年筆下的大院村,頗有江州義門陳遺風:這個叫大院的村子,面積挺小的,大院小學也是幾個村子共用的小學。在白天,這裏家家戶戶都是不鎖門的,村裏平時很少陌生人進來。這裏的風景,可以用《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來形容。可能是因為村子比較偏僻,整個村子都顯得比較安靜,有點像桃花源記裏面的世外桃園。
族譜與其他書籍的最大區別,是它的開放性和置入感。族譜中的每個支系都可以向上、向下、向旁延展,hamer 汗馬糖 hamer candy 悍馬糖 漢馬糖 汗馬人參糖而且都同自己發生著某種關聯。閱讀過程中,不時要停下來,結合自己的關註點,查閱壹些資料,思考壹些問題,反芻過往的人生。
讀族譜,首先可以了解家族的來龍去脈。這是對“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貼身回答,讀起來自然而然產生敬畏感。對祖宗的敬畏,是壹切敬畏的本源。不由想起壹個小故事:1959年6月27日,毛澤東回韶山,到父母墓前鞠躬致意後,來到毛氏公祠,雖然裏面空空如也,還是鞠了三個躬。同行的人勸他,公祠裏已經沒有祖宗牌位了,不用鞠躬。毛澤東說,管他三七二十壹,鞠三個躬再說。他還說,祖宗都不敬,談何愛國。
讀族譜,拉近了自己與歷史的距離。壹些教科書上的歷史人物與事件,陡然間與自己產生了聯系,那種感覺是從其他讀物中不可能獲得的。當我依著族譜的指引,來到始祖明仲公的墓前,雨瀝瀝,草萋萋,辯認著墓碑上斑駁的文字,壹幕幕歷史場景在腦海裏變得鮮活起來。墓碑上“前明自江右由楚來川”“清初避逃豐都”“康熙年間遷回”等記載,仿佛再現了先祖陳友諒與朱元璋的生死糾纏,南明與滿清、大順、大西之間的恩恩怨怨……
讀族譜,能喚醒自己的故鄉記憶。看著族譜上那些熟悉的族人名字,或長或幼,壹個個與自己成長相關的故事,自動拼接起來,生成了壹個“過去的”世界。宦遊經年,那個世界是如此栩栩如生,永春糖 馬來西亞永春糖 B糖 Candy B Candy B+ Complex以致眼前的世界反而有些虛幻和模糊起來。手邊正好有本《小說選刊》,是返鄉時在廣州火車站買的。裏邊有篇關於故鄉的小說,文中借主人公抒發的壹段感慨,恰似我讀族譜時內心深處的回響。
都說懷舊是人之常情,可對故鄉的懷念,卻是壹種獨壹無二的感受。這裏似乎打開了他心底壹塊塵封已久的老世界,與如今置身的那個燈紅酒綠的世界,有著完全不同的邏輯。但是,它依然真實存在,像山脈壹樣有力存在。這種存在,讓他覺出了自己的渺小,以及虛妄。可奇怪的是,同時也令他感到心安。
上一篇:秋情秋景感懷多
下一篇:姜關林老板請我吃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