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沒自信的孩子變勇敢
動輒五米高以上的大樹,想要成功上樹,除了要學習攀爬、繩結技巧與安全知識,更需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宋依頻不諱言城鄉差距對學生的影響,「我們的孩子比較沒自信,容易 say no,經常覺得做不到就算了。」許多孩子的父母忙於農事,學生缺乏各種活動體驗,「他們沒有成功經驗、失敗經驗,也沒有跌倒後爬起來的經驗脫毛 機。」
如何給予孩子經驗?探索課重視過程與討論,老師並不直接提供解方。學生張舒晴分享,「曾有一堂課是樹上綁繩子,你要像泰山一樣抓著繩子盪過去,不能掉到地上,又要安全落地,我們花了一節課在摸索如何完成目標。」透過老師從旁引導,同學們一點一點調整操作方式,「最後大家找到解決方法,由先盪過去的人輪流幫助每個後面的人脫毛價錢。」
原本膽小退縮的孩子們,在自我挑戰中成長,學習單上吐露心聲:「雙腳懸空的感覺令我害怕不已,慢慢習慣後,就被興奮感取代,第一次用與樹同高的視角,細細品味校園的美景⋯⋯」「原來,只要我勇敢一點,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但若現實的問,戶外探索對學習有幫助嗎?張舒晴說,「我是理組生,在進行專題探究跟自然探究與實作時,常要做很多實驗。」這堂探索課除了帶領她認識自然,更重要的是鍛鍊心態,「相較之下,我不會遇到挫折就覺得自己很失敗,反而能坦然接受,做實驗本來就不會跟你的假設一模一樣,遇到問題時,就想辦法解決。」
不只如此,新社人更將「團隊合作」的精神嵌入課程 DNA。張舒晴說,「攀樹雖然是一個人行動,但底下那些還沒操作的人,除了看著你學習,另一個任務是要保護你的安全,時刻幫你注意。」「你不可以想說要完全靠自己,一定要合作。」宋依頻表示,孩子在團隊中需要學習換位思考、與人合作。「有的孩子說,因為我是保護者,我知道站上去的人很需要支持,所以我會一直鼓勵他不要怕,我們的手絕對不會放掉;有的孩子說,我先當了挑戰者,所以當我做保護者時,我要讓上面的人更相信大家脫毛 邊間好。」
跨出舒適圈的不只學生,這堂課有六週大學外師加入,協同雙語教學,宋依頻坦言,授課群以體育老師、輔導老師為主,本身已有籌備新課程的壓力,又要與外師合作,「一開始真的很抗拒。」
「最難的就是走出那一步,就連我們老師也是一樣。」所幸曾是英語老師的校長全力支援,讓老師們放心接受挑戰,「後來我們都跟學生說,你覺得體育老師的外語能力都很強嗎?為什麼我們敢嘗試呢?」從抗拒到成長,成為鼓勵學生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