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10:40:37香光

三不善根的過患



三不善根的過患──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 著

  「貪」是一種缺乏、需求的狀態,總在尋求成就與持續的滿足。但欲望註定無法獲得滿足,只要貪繼續存在,匱乏感也會隨之持續。

  「瞋」包括各種程度的瞋,也是一種不滿足的狀態。客觀地說,瞋因回應討厭的人或環境而生起,但它真正的根源卻是主觀且內在的,主要是來自於受挫的欲望與受傷的自尊。佛教心理學將瞋的範圍延伸,認為瞋不只包含單純的憤怒與敵意,還包括各種負面的情緒,例如失望、情緒低落、焦慮和絕望等。在一切因緣和合的存在中,瞋是對無常、不安穩與不完美所表現出的偏差反應。

  「癡」有無明的外相,是一種迷惑、困惑與無助的狀態。就邪見的一面看來,癡導致獨斷,造成狂熱、偏執的性格,並使心靈頑固與封閉。

  以上三不善根,造成個人內在不和諧與社會衝突。在西藏唐卡畫中,將三不善根描繪成「生命之輪」的輪軸,由雞、豬和蛇三者作為象徵性的代表,彼此相隨而一再轉動。三不善根正是如此相依相生。

  貪根導致衝突與紛爭,因為它會對滿足欲望的阻礙或欲樂、權力、優勢、名聲等所欲之物的競爭者產生怨恨、憤怒和瞋恨。當遭遇挫折,貪或許會帶來憂愁、悲傷、絕望、羨慕與嫉妒等屬於瞋的狀態,而非產生敵意與憤怒。此外,被剝奪與遭受挫折的痛苦還會加強欲求,為了要逃避痛苦,貪使人更放縱自己於其他享樂中。

  貪、瞋總是與癡形影不離,兩者以癡為基礎,並在追求想要的目標或逃離不喜歡的事物時,產生更多的癡。愛與恨讓人盲目地無視追尋中的危險,並引人遠離真正的利益。在愛與恨背後真正使人盲目的是癡,它引導我們誤入歧途。

  其他形式的癡都源自於基本的癡,認為有一個常住不變的我,相信有一個自我。由於這虛幻的自我,人貪求、瞋恨,並在其上建築自己的想像與自傲。首先,必須清楚地領悟這種自我的信仰是一種虛幻不實的見解;只有藉由修觀與透徹的思惟所培養出來的正見,才能揭穿自我的幻相。

  善根與不善根是個人的心理狀態,但它們的顯現與影響卻極具社會意義。為了免於受到他人貪、瞋、癡的傷害,每一個人都會立即起而保護自己、所愛的人、財產、安全與自由;但他自己的貪、瞋、癡也可能反過來引發別人的焦慮、關切與怨恨,這可能是他所未察覺或不在乎的。以上種種導致錯綜複雜又相互連結的苦,造成他人痛苦的同時,自己也承受痛苦。因此,佛陀再三強調,不善根同時傷害自己與他人,而善根則為利己利人的根源。
------ 摘自香光書鄉《法見》pp.168-170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The_Vision_of_Dhamma/TheVision_ofDhamma.htm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賴裕升 YS 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