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04 03:47:56X

決戰時刻的軍事專題2

游擊戰其實很難作一個精確的定義,像西方眾多歷史家都認為,游擊戰是由勞倫斯(1888~1935)所發明的。其實這種說法X是認為太過大膽,頂多只能說,勞倫斯是第一個將游擊戰理論化,並徹底執行成功的案例﹔卻不能說在那之前,沒有游擊戰的存在。

游擊戰要成功,必須有幾個關鍵要掌握,最重要的是補給來源要不成問題。一般來說,每一支軍隊都會有一條”尾巴”,這尾巴就是它的補給線。像西元201的官渡之戰,曹操就是抓到了袁紹的尾巴(袁紹軍屯糧於烏巢,曹操派兵將糧草焚毀),而導致情勢逆轉,沒有補給的袁紹軍,終於被人數較少卻糧草充足的曹操軍擊敗。

  而游擊戰是打了就跑,它的尾巴必須藏好,或是能隨著部隊一起移動,像勞倫斯率領的阿拉伯部隊,由於是游牧民族,因此完全沒有尾巴問題。而電影中班傑明馬汀率領的民兵,他們的尾巴就是不能動的13州人民。

  因為當時英軍自稱是王者之師,再加上當時”文明戰法”的無形限制,因此班傑明馬汀可說是看準了英軍的弱點,那就是英軍不會對13州人民動手,而如此一來,民兵的補給可以說完全沒有問題,反觀是英軍,其補給線卻長達數千浬(從英國本土過大西洋到美國東岸),只要當時的海權國家,法國或是西班牙其中之一願意幫助13州,那麼英軍幾乎是必敗無疑。(補給將被切斷)

  相似的例子就是越戰,美國以仁義之師出兵遠在千里外的越南,卻得不到越南人民的支持,因此美軍等於是處於完全挨打局面,如果美國願意血洗越南,願意攻擊越共的尾巴─也就是越南人民。那情勢可能會逆轉,因為無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越南部隊,將會被越南人民唾棄,而如果越南部隊為了保護越南人民,而光明正大的出來和美軍決一死戰,那麼美軍還是會獲勝。(美軍火力較強)

  美軍的最大致命傷在於它要為美國政府的”仁義之師”背書,但偏偏這個仁義之師卻是假的,因為若是真的,越南人民為何要和仁義之師作對?而仁義之師自然不能有”血洗”的行為,因此越戰早在開打之前,就以經定了勝負。

  焦點轉回電影,13州人民願意資助民兵的游擊戰,就等於判了英軍死刑,因為英軍遠在千里外作戰,其兵力數在廣大的土地上已稀釋成數個點,班傑明馬汀所率領的民兵,幾乎隨時可以輕鬆的切斷英軍部隊的補給。而英軍要打擊民兵,卻是沒有施力點,因為民兵幾乎等於是人民,英軍要保持”文明”就不能攻擊人民,而不能攻擊人民就等於消滅不了民兵,消滅不了民兵,英軍的補給就會有問題,補給有問題則英軍必敗無疑。

  但話說回來,事實上英軍差點贏了戰爭,若不是法軍和西班牙的參戰,大陸軍也無法獲得勝利。

  這裡就出現一個弔詭的矛盾,為何”理論”和”現實”有著極大的差距?其原因就在於有一個”謊言”,這謊言的拆穿就是”13州人民並非完全支持大陸軍”。

  其實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喜歡說一種謊言,那就是遇到外敵時,總是會”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像大家都認為日本人很團結,但日本已故作家海音寺潮五郎,就戳破了這個謊言,他說二次大戰時的日本人從來沒有”團結一致,上下一心”過,反而是有很多的意見分歧。

  決戰時刻說的謊也是一樣,並非是所有的13州人民,都希望建國,因此事實上資助英軍的人也不少。決戰時刻刻意的強調了”大陸軍”的正統性,刻意的強調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份量。其實當時民族主義尚未發酵,美國政府與美國人民根本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因此電影決戰時刻裡,會有許多的不合理,就是為了圓這許多的謊而形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