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6 22:59:27菊島小天使-小瑄瑄

植物生態之美

植物概述


澎湖群島由六十四個島嶼組成,位於東經119度18’ 至119度42’,北緯23度9’至23度45’,土地面積共約127平方公里。澎湖地區的降雨量較少,年平均降雨量約1000公厘,表土層淺薄,保水力較差,屬乾旱生育地。在冬季,季風期長而且強勁,又挾攜鹽霧,尤屬逆境。夏季偶有帶雨甚少的颱風,除風折、風倒外,鹽滷附著在植物體上,傷害尤甚。

澎湖群島在旱害、風害、鹽害等的衝擊下,植物大多具備形態或生理上的適應能力,以維時水分收支之平衡及維持生機。長在高鹽分地的植物,葉子加厚或退化成肉質狀,或被覆著厚層毛狀物,單位面積內氣孔較少且較小,儲水組織發達,或具排鹽、耐鹽生理機制。這類植物如濱水菜、臺灣濱藜、裸花?蓬、鹽地鼠尾粟等。海邊沙地環境高溫、乾旱,沙粒易隨風移動,植物易被掩埋或根群暴露。長在沙地之植物多為多年生宿根性、蔓狀匍匐、葉加厚、葉表被臘質或茸毛、氣孔凹陷、根部發達、莖節易長不定根、以固定植物體及增加吸水功能,這類植物如馬鞍藤、濱豇豆、濱刀豆、濱刺麥、蔓荊、海沙菊、林投等。

澎湖之開拓較台灣本島約早四百年,經先民長期之薪材、建材、農耕、放牧等之需求,目前已無原生植群存在,僅在廟旁或軍營區偶見大樹頭之遺跡。澎湖原生植群之面貌已難推測,先民長期之開拓,或已使許多植物種消失。以西嶼為例,西嶼婦女所戴之斗笠造型特異,係竹片精編而成,或許早期西嶼即有原生竹林,只因長期過度利用而消失罷了。澎湖人口早已密集,薪材之需甚為迫切,當年除砍伐雜木外,連牛糞、地瓜藤,皆派上用場,草皮亦被刮除,此困境在近代電力、瓦斯普遍後才紓解。

經長期與外地往來接觸,已有許多種植物入侵澎湖並被馴化。當中數種尚大量拓殖成為優勢植物,諸如天人菊、銀合歡、仙人掌、蘆薈、猩猩草、大白花鬼針、布袋蓮等。這些植物何時引入澎湖已難加以稽考。天人菊分佈很廣,豔麗動人,這種野生菊花已被指定為縣花。以往耕牛較多,夜間尚需焚燒天人菊來驅蚊。在春夏兩季,澎湖最翠綠的植物應算是銀合歡,在電力、液化瓦斯未普遍前,銀合歡是十分重要的薪材。近年來,銀合歡因乾風及木蝨嚴重為害,枝幹被損,形成白木林景觀。蘆薈原存量甚多,近年因美容、藥用之需,已部份被採除。布袋蓮因近年水庫之興建才得以多量在水邊拓殖。
在澎湖的原生植物中,有少數是以澎湖命名而在他處罕見者,可算是澎湖代表植物,諸如澎湖決明、澎湖大豆、澎湖爵床及澎湖金午時花。另外台灣有些較為稀有的植物尚在澎湖可以發現,諸如白花馬鞍藤、苦檻藍、姬草海桐等。這些地區代表性植物或稀珍之植物,皆應加強保育。

澎湖之經濟作物以花生及地瓜為主,在咾咕牆擋風及井水的滋潤下,蜂巢田可生產多種蔬菜。攀附在石牆上的稜角絲瓜算是澎湖的招牌菜。長在牆邊之番石榴及釋迦風味亦佳。澎湖植物中多種可供藥用,台灣濱藜與香茹草農民已在田間栽培。

澎湖最常見的大樹是榕樹,大多留存於廟旁,以通樑大榕最為壯觀。榕樹已被指定為縣樹。澎湖地區為防風、綠化及美化,政府不斷地在進行造林工作種得最多的是木麻黃,因它易存活,易成林,但在多重逆境下它衰退早,且無法天然更新。像林投公園一帶,曾有高大茂密的木麻黃林,但早已為強風鹽霧損毀殆盡。特別一提的是早期澎湖也曾在青螺灣種植海茄苳紅樹林,且茂密成林,在冬季它是澎湖最綠的一片,惜因利之所趨,青螺灣紅樹林被砍除墾為魚塭,碩存在廟旁的一株海茄苳也在數年前被毀除。綠化工作目前再受重視,除加強防風籬、防風牆建造外、應採用混交造林技術,期使防風林得以安定永續。
澎湖爵床
為澎湖固有種,產澎湖群島的草生地、路邊至沙岸的伏生或傾臥狀草本。全株密被粗毛,葉對生,近無柄,微肉質,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長10-16公釐,寬8-10公釐,先端鈍,基部圓或廣楔形,全緣,兩面及葉緣具粗毛。穗狀花序長3-5公分,具總梗,頂生或腋生,苞片廣披針形,長4.2-5公釐,寬1.5-2公釐,先端鈍,邊緣具長睫毛,背面密生粗毛,萼片線狀匹針形,花冠紫色,7-9公釐長,4-5公釐寬,外面被塵毛,2唇形,上唇直立,三角形,下唇倒卵形花絲稀被睫毛,花柱約5公釐長,近基部生睫毛。蒴果上部微生短柔毛。
龍舌蘭
原產熱帶美洲(墨西哥),栽培於本省平地各處和澎湖群島,為澎湖重要植物之一。灌木;葉長綠,自根際簇生,線狀披針形,長1-2公尺,寬15-25公分,灰綠色,厚革質,內凹,葉緣具明顯之刺齒。花莖長6-12公尺,花黃綠色,於花莖上排成圓錐花序。為良好的觀賞植物。

上一篇:鳥類生態之美

下一篇:植物簡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