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模仿犯】:台灣戲劇,跨向國際
馬來魔劇評:《模仿犯》(Copycat Killer)。評分:97分
◎【一言以蔽之】:演技大車拼,劇情神反轉,精彩絕倫的台劇里程碑
早期有很多台灣觀眾是看不起台劇的,他們對台劇的印象永遠只有「偶像劇」和「八點檔」這兩種類型,「粗製濫造」也是他們對台劇常見的評價,事實上這類的評論早已不合時宜,而且並不公平,台劇的進步雖然比其他國家慢很多,但近年來呈現一種「大躍進」的姿態,不但類型更多元,而且不斷出現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也不再侷限台灣本地的小眾市場,而是開始邁向國際化,在《華燈初上》打開國際知名度之後,如今的《模仿犯》以懸疑探案劇的類型,透過Netflix這個戲劇創意大平台,登上全球二十多個國家的Top 10排行榜,就連歐洲、中南美洲都有人在看,表示台劇已經有能力打造出國際格局,未來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一共十集的《模仿犯》,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同名懸疑小說,屬於「社會派」的推理故事,也就是不只強調案情發展,也要透過案件來描寫社會形態,但由於原作的格局龐大,登場人物眾多,而且內容根植於90年代的日本社會脈絡與事件,要將故事從日本搬到台灣,存在太多的時代差異與文化背景差異,必須透過大幅度的改編才能讓這個故事在台灣可以成立。
部分觀眾反應這齣戲的「改編幅度過大」,事實上確實如此,整個劇情透過男主角吳慷仁飾演的檢察官來偵辦這個離奇的連續綁架殺人案,藉此串起這個複雜的故事線,但這幾乎可以說是新創角色,原著當中並沒有這個角色的存在,由此可見改編幅度有多大,這幾乎已經不能說是改編,而是保留故事軸心之後,將整個故事重新拆解再重新拼裝,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原作黨」(堅持改編一定要忠於原作的觀眾),那麼就必須要調整一下心態,試著拋開先入為主的包袱,純粹以戲論戲,更可以看到這齣戲在演技上與製作上的高水準表現。其實改編戲劇本來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不一定要忠於原作,只要能夠尊重原作即可。
這齣戲的陣容,堪稱「演技大車拼」,飾演檢察官的金鐘影帝吳慷仁可以說是技壓全場,因為他戲份最多,發揮空間也最大,反觀掛名女主角的柯佳嬿,實際上的戲份連掛名「特別演出」的林心如都比不上,但在極度有限的戲份裡面還是可以盡力發揮,即使戲很少,但是戲很好,不愧是得過兩次金鐘獎的人,其他還有扮演滄桑警探的庹宗華,飾演瘋狂主播的姚淳耀,以及黃河和范少勳這兩大嫌疑犯,都很用力的刷存在感,唯獨飾演記者的江宜蓉,雖然戲份等同於女主角,但沒有太多記憶點,因為她的角色設計過於陰柔,在這個極具衝突性的戲劇當中,目光焦點容易被吃掉,不是她演不好,而是她的對手都太強大了!
所謂的「模仿犯」,指的是犯罪事件經過媒體渲染之後,有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模仿犯罪,所以這齣戲真正要討論的是媒體失控所產生的扭曲現象,故事背景設定在1997年,當時的台灣,是各種罪犯在媒體上大量曝光的時代,同時也是Call in直播節目風行,新聞名嘴氾濫,媒體為求收視率開始走偏鋒的時代,故事裡的主角和兇手之間不斷鬥智,最後呈現出來的驚人案情逆轉,探討善惡拉鋸的人性衝突,以及媒體生態與社會事件之間的複雜關係,也在「新聞正義」與「媒體良知」的議題當中,帶來極具衝擊性的反思,在這個是非扭曲、惡意橫流的時代,片中主角堅守的正義與善念,彷彿是照亮人心的微光,或許渺小,但是何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