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 17:10:34馬來魔

影評--【奪冠】:重點不是輸贏,而是不留遺憾




馬來魔影評:《奪冠》(LEAP)。評分:80分

◎【一言以蔽之】:中國人的自卑與自信,都可以透過本片一覽無遺





香港名導陳可辛跨足中國影壇,口碑一向不錯,由他執導的運動電影《奪冠》改編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的真實故事,符合中國電影「正面積極,歌頌國家精神」的審批條件,沒想到拍攝過程依然一波三折。首先,本片的原名是《中國女排》,但相關領導單位認為電影內容無法全面的體現和代表中國女排幾十年的輝煌紀錄,所以「建議」更換名稱,因此電影名稱改為《奪冠》,但據說本片差點難產的原因不只是片名,而是電影演到的人物提出抗議,甚至試圖阻止本片上映。

事件起因於陳忠和這位資深教練,對中國演員彭昱暢飾演他的青年時代,以及金馬影帝黃渤飾演他的中年時代感到不滿,認為片中大口吃雞腿、被球砸的情節是在醜化他,於是要求電影刪除所有關於他的鏡頭,導致本片在無奈之下,只能修剪畫面,甚至抽掉這個角色的名字,所以眼尖的觀眾不難發現,黃渤這個男主角在片中完全沒有被提到名字,只以「教練」作為代稱,實在有夠尷尬!其實片中的教練被描述得憨厚可愛,我真的覺得現實世界的教練可以放寬心。

從以上爭議,可看出傳統教育衍生而來的嚴肅主義當中,總是無法理解電影創作的精神所在,才會導致戲劇化的情節常被扭曲成「不正經」或「醜化他人」,近期中國不斷發生「辱華」爭議,也是「觀念轉不過來」所導致的結果,其實真的沒有人會花大錢拍一部電影,只為了污辱你(根本沒有人有那個意思),但為何中國社會從個人到政府都常常認為自己被污辱呢?可能是因為歷史上的中國已經被欺負太久,所以到現在還是覺得自己被欺負,卻不知道時代已經不同了!

其實換個角度看,自卑雖然是中國目前常見的情況,但因為自卑所以努力奮鬥,最後拼出成績,展現自信,也成為另一種中國式的驕傲,《奪冠》這樣的電影正好也展現出這樣的民族特色。故事開始於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逐漸展現出國際觀,卻發現跟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實在差太多,所以開始奮起直追,而體育就是許多農村小孩脫離貧困、一展抱負的舞台,故事描述這群排球隊員近乎魔鬼式的地獄訓練,從80年代的世界盃,一直到近期的奧運會,都是她們的奪冠之路!

電影是一種妥協的藝術,創作者面對審查、輿論與社會環境等現實狀況,必須不斷妥協,本片在連串挫折當中展現出妥協的結果,但沒有因為妥協而影響太多品質,笑淚交織的訓練過程以及大場面的球場激戰,依然創造不少熱血沸騰的感動時刻,黃渤和鞏俐在有限的篇幅當中雖然大材小用,但整體表現也依然恰如其分。

本片後半段戲份最多的是女主角鞏俐飾演的教練郎平,她是中國體壇傳奇人物,不但打下80年代女排五連霸,時隔三十年重返國家隊執掌兵符,又創造新一代的連霸紀錄,電影描述她從美國帶回更先進、更開放,也更人性化的訓練方式,不強調輸贏,而是強調「不留遺憾」,其中一句台詞很有高度,而且發人深省,她說:「等我們內心強大了,就不會再把「贏」當成比賽的唯一價值」,目前常常因為「內心不夠強大」所以總是過度自卑,又想展現出極度自信,因而陷入矛盾的中國社會,確實可以反思這句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