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15:18:51玉山薄雪草

【立春】花東單車騎行 之一 110-2-5~8

前言

從台東回來後,因農曆新年而延遲了兩週,終於展開今年花東單車騎行的書寫。

回顧前兩回較長程的單車騎行,已分別是四年、五年前節氣【大寒】時的事,當時兄妹倆分別是國小六年級、三年級(那一年妹妹騎的還是童車,一遇到水灘就濺了滿身泥水),以及國中一年級國小四年級;今年分別是高中二年級、國中二年級,連小瑀魚的身高都快要超過我了。

【大寒】騎行.花東單車.軌跡 106-1-20~23

流動的軌跡 花東鐵馬行 105-1-23~26 之一 、 流動的軌跡 花東鐵馬行 105-1-23~26 之二

流動的軌跡 花東鐵馬行 105-1-23~26 之三 、 流動的軌跡 花東鐵馬行 105-1-23~26 之四

第一次單車旅行(105年)前半騎花東縱谷,從安通穿過玉長隧道後,改騎海岸線。第二次單車旅行(106年)全程騎花東縱谷。後來另安排一次開車環島重遊花東,但孩子們覺得最有趣、最念念不忘的花東行,仍是第一次單車旅行遇上霸王級寒流的經驗,最喜歡的住宿地點也是那次安通的玉溫泉與金樽的霖園別莊海景民宿

當花東騎跡遇上綠島騎跡的兩難

睽違四年,今年的單車旅行把拔安排全程騎海岸線。在選擇日期時,遇上小瑀魚要不要參加學校探索課程-綠島騎跡的反覆斟酌。因課程並不是只去綠島,加上前置課程(單車組裝維修清潔保養、學生表演節目的討論演練等),從休業式後就開始,時間從早晨到晚上,橫跨整整的兩週。如此,不但壓縮到寫寒假作業的時間,能夠安排花東單車行的時間將很靠近農曆新年假期。對於小瑀魚和把拔都是兩難的局面。在確定小瑀魚通過競爭激烈的小隊長甄選,要參加綠島騎跡後,把拔將日期確定在綠島課程結束、農曆新年假期前的這四天。

但周詳的計畫趕不上變化,一月份因COVID-19疫情變化(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幸好農曆年後確定控制住,問題解除),新竹市宣布停止所有學生寒假課程與社團活動,小瑀魚的學校上完單車組裝維修課程,表演節目也準備到一半,進入第一次路騎時(半天),接獲課程停辦的通知,隔天仍進行了第二次路騎(全天),課程至此畫下休止符,留下宛如殘壘的狀態。

雖然學生們後來仍自己約了各大隊的表演練習,並錄製成完整的影片,但今年的綠島騎跡就此畫下句點,停留在綠島神遊。

110綠島騎跡(未成)法拉第少年之夜影片(110-2-4)  小瑀魚的第四大隊是在38分~49分之間出場。據說原來飾演主角「米糕」和「碗粿」的兩位同學不能來,兩位本來的編劇(小瑀魚和另一位男同學)後來都變成了主演。比較可惜是學校麥克風的問題,部分臺詞聽起來較模糊不清。

經過綠島騎跡的前置課程,小瑀魚這回成為全家最懂單車的人了,雖然綠島騎跡未成,仍然學習到完整的單車知識技能,也認識了很不錯的小隊長夥伴。

小咕嚕的學校是國立高中,原並非屬於新竹市政府轄下,但為配合新竹市政府防疫措施,學務處也通知學生暫停社團活動,得知準備了好久的寒假營隊就此歇止時,孩子徒呼負負,卻也只能接受現實。

當孩子們的寒假社團活動和學校課程都因疫情取消,唯一成行的是我們家的花東鐵馬行。


110/2/5  在菲律賓海板塊上騎行

花蓮火車站 => 中山路 => 南濱自行車道 => 台11線 (花蓮溪橋) => 鹽寮(午餐) => 水璉 => 牛山 => 磯崎 => 豐濱新社(香蕉絲工坊  噶瑪蘭文化中心)  => 海聽魚說民宿

節氣「立春」。同樣是清晨四時許起床,蒸早餐。因配合防疫,雙鐵上均不能飲食,將兄妹倆叫醒,吃完早餐、刷牙後,全家行李上肩,騎機車前往台鐵新莊站。與登山相較,單車旅行一路有民宿可住,也不需自行準備食物,行李簡單得多。

搭第一班火車到六家,乘高鐵至台北,再從台北車站搭太魯閣號至花蓮。這是我首次在高鐵上看見日出東方山嶺,但大多數車程,我們都在補眠。

九點四十分,我們揹著背包步出花蓮站,前往附近的阿勝單車據點領車。我們在火車站前、在阿勝單車據點,分別遇到了不同的單車旅行隊伍,越過中央山脈來到東部,疫情下的氣氛似乎較為緩和。

從火車站出發後,我們在疏落的雨點中走中山路,接193縣道,在遇上花蓮溪之前接台11線,細雨中經花蓮溪橋過花蓮溪之後,便進入壽豐鄉,並開始在菲律賓海板塊上面騎行了。此後三天,我們都將行走在菲律賓海板塊上,直到第四天到卑南時,才會回到歐亞大陸板塊。

我突然想起去年八月底的花蓮賞鯨行,在風平浪靜的果凍海上,回望花蓮溪口與海岸山脈的起點。不就是我現在置身的位置附近嗎?

台11線先往北,以接近髮夾彎的曲線,越過嶺頂的高點後,以一個長長的下坡轉往南行。我輕按煞車,卻在心裡暗暗驚呼著海的顏色,即使是陰雨的天氣,沿岸流與黑潮的顏色依然清晰可辨。

經過遠雄海洋公園時,我想起另外一次出海賞鯨。記起從海面上回望坐落在藍綠色海岸山脈上的飯店與海洋公園,升起一股突兀的地景破碎感的經驗。我想,兄妹倆已經長得夠大,或許也懂得那種突兀又破碎的感覺,是來自去脈絡化,缺乏與自然地景的連結。

雨勢不大,但淋久了頭髮和衣服仍微微潮濕。在我們決定於鹽寮停留午餐的時候,雨停了。

我們停在一間海鮮餐廳前,雖然知道鹽寮海域的特產是龍蝦,但我們並沒有點任何一隻龍蝦。一方面我們家的飲食習慣向來簡單且容易滿足,另一方面我們對於食用龍蝦對海洋資源永續造成的傷害略知一二。透過今晚落腳的民宿老闆描述鹽寮地區捕捉龍蝦的方式,也得到了印證。

午餐後,我們經過跳浪橋、跳浪隧道、知維地岸橋、水璉隧道,朝著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聚居的水璉部落前進。

水璉之後,台11開始一路蜿蜒,而且爬升200公尺,直到上達牛山。抵達最高點後,我們繼續前行至蕃薯寮停留,走舊橋繞一圈,對照解說牌欣賞這處地質教室的東側峽谷與西側河階地,以及阿美族傳說中「遺勇成林」的景觀。

有趣的是,附近居民種植許多香蕉與芭蕉,今日午後一路上都是販售「良心香蕉」的攤位。

過蕃薯寮之後,就從壽豐鄉進入豐濱鄉。循台11繼續往南至芭崎,得以居高臨下眺望位於前方海灣突出的端點,磯崎、龜庵。

從芭崎一路下坡、降低高度,經磯崎、新豐隧道,我們看看時間已過三點半,必須加緊踩踏的速度。終於在四點來到位於大不岸溪畔的噶瑪蘭族豐濱新社 (噶瑪蘭語pataRonang「船靠岸登陸的地方」或「新來的地方」)。

 

很幸運地,有幾位女性長輩仍在新社香蕉絲工坊Lala Ban一樓的工作室裡整理著香蕉絲與編織,一位噶瑪蘭族老師帶我們造訪二樓的解說展示室。

在台灣原住民中,擁有運用香蕉纖維的傳統知識與智慧的族群,僅有噶瑪蘭族。

雖然從壽豐、豐濱到長濱沿途,香蕉與芭蕉都十分常見,但芭蕉葉鞘的纖維太脆,只適合當作手抄紙的材料;適合取香蕉絲為編織材料的,僅有食用蕉中北蕉的葉鞘,而且只能採尚未開花結果的葉鞘,刮除澱粉與果膠後,將剩下瓣膜以烈日曝曬,失去水分後的乾燥香蕉絲片才能製作強韌的香蕉絲線材。

香蕉絲片經過分線與接線後整理成束。香蕉絲製作沒有撚的工序,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族使用苧麻纖維會經過撚線的步驟。

我們在二樓的解說展示室裡,見到各種製作精美的作品。過往我以為香蕉絲編織完成的作品僅有褐色系的香蕉衣,這次則見到相當典雅的藍色、黃色、紅褐色、綠色...。原來香蕉絲可以與各種植物染結合,藍染、福木染黃色系、薯榔染咖啡紅色、檳榔子...,還可以透過疊染創造出更多色彩。

噶瑪蘭族原居住於蘭陽平原,在兩百多年前因吳沙進入宜蘭地區開墾爭地,而被迫往南遷徙,目前以豐濱鄉新社部落聚居人數最多,語言與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最完整。仍有部分族人居住於宜蘭壯圍鄉東港村的奇立板社,與台東大峰峰、樟原部落。

工坊的噶瑪蘭語名字Lala Ban(很高的山)指的是新社部落附近最高的山,是族人們出海捕魚回航的地標。

離開香蕉絲工坊前,我們進到一樓工作室裡參觀,看女性長輩們整理香蕉絲線,簡單招呼寒暄。時間接近傍晚,工作室的長輩們也準備收工休息了。

我們跨上單車,流連於前方不遠臨海的新社水梯田,立春以後的梯田才剛翻土,作著插秧前的準備,水面倒影著天光,帶著一種迷人的瑩透。

2011年(豐濱)港口部落將臨海的荒廢水梯田復耕,一時間聲名大噪。然而噶瑪蘭族新社水梯田,一年一耕,從不曾中斷過。

  

繞到噶瑪蘭族文化館後方的新社遺址公園(應是祭典用的廣場),則陳列著屬於巨石文化時期古老的新社岩棺。

繼續南行,在天色轉暗之前,找到今晚落腳的海聽魚說民宿。

民宿二樓房間有著絕佳的展望,落地窗和陽台都面對著太平洋,面向著日出的方向。

直用晚餐時,我們才知道海聽魚說民宿的特色之一是老闆娘親手準備的晚餐:旭蟹餐,餐桌上的旭蟹和魚都是老闆出海捕的。搭配用在地的黃藤心燉的湯。

老闆一面放映他帶客人出海去釣魚的影片與照片,一邊解說他對於旭蟹與龍蝦生態的了解,當地漁民的捕捉方式,以及對於生態的影響。

談到鹽寮附近海域盛產龍蝦,但他並不贊成吃龍蝦,是因為當地漁民的捕撈方式,是將魚網覆蓋在珊瑚礁上,珊瑚礁魚類觸網死亡後,散發的氣味會吸引龍蝦來吃。為了捕捉足夠的龍蝦供應給餐廳的饕客,卻會造成許多海洋魚類的死亡。也就是,每一桌龍蝦餐的背後,還有許多食客們看不見的海洋生物一起賠上了性命,同時造成海洋漁業資源的浪費

此外老闆提到,漁民捕捉到的龍蝦體型小於一定長度的應該放走,卻還是防不勝防,還是有漁民偷偷賣給餐廳。

我們也跟老闆分享了雖然中午在鹽寮午餐,但我們並沒有點龍蝦的緣由。

海釣原來只是老闆原來在建築工作之餘的興趣,但他已經年累月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漁業知識、漁具漁法的知識,談到喜歡的海釣時眼睛亮晶晶的,表情很生動。

老闆也談到對於台灣的漁業、對於民宿及建築的經驗和想法。其中有許多友善環境與海洋永續的理念和知識,都讓我感到佩服。

他們夫妻以經營民宿和開著娛樂漁船帶客人體驗海釣,慢慢傳遞著理念與知識。

那艘娛樂漁船是以汽油為燃料,可以降低出海時對於海域的汙染;捕撈方式以釣竿為主;而老闆談起自己設計自己蓋的民宿時,從座向的選擇、通風、季節風向、太陽的位置與採光、雨水收集與儲存...,都具備了綠建築的概念。

民宿戶外的大石桌是看星星的好地方,往海的方向望去,可見洋面上的漁火。

延伸閱讀:

新社香蕉絲工坊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噶瑪蘭族簡介

噶瑪蘭族奇立板社

海聽魚說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