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19:23:54玉山薄雪草

「廢墟少女」的夾縫求生 : 電影短片『家庭式』109-11-9

今天是第二場社會公義影展『家庭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Hko36lUQU),也是影展系列的最後一場。

『家庭式』?指的是「家庭式」的甚麼呢?乍看片名其實不太容易理解,或說,即使看見同一個名字,每個人望文生義之下,應該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

映後座談時經過身兼編劇、女主角的導演游珈瑄的解釋,才明白「家庭式」指的是房間分租給不同家庭的一棟透天厝,也就是,雖然住在同一棟房子、共用公共空間和衛浴,但彼此可能沒有關係或並不認識。而以這種方式形成家庭聚落,是臺灣獨特的社會現象。

這部小而美的劇情短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家庭式」,一樓空間是家庭式的地下賭場,二樓是分租房間。女主角亞云和阿嬤同住,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而住在「家庭式」裡,與不熟的房客共用部分空間,有時衣服不見或洗澡被偷窺,讓生活沒有足夠的隱私。

阿嬤不僅開賭場,也是沉迷於麻將桌的賭徒。亞云在阿嬤的賭場裡幫忙,從遞茶水、幫賭客張羅飲食......會得到賭客賞的小費。

亞云的夢想不大,只是希望能有足夠的錢繳畢業旅行的旅費。但跟阿嬤要不到這筆錢,除了在賭場幫忙,她也透過幫住在「家庭式」的其他房客跑腿買東西,一點一點地存著賺來的零頭。

阿嬤賭贏時,寧可將錢花在其他物質生活上,也不願給亞云去畢業旅行,賭輸時,還會偷偷拿走亞云好不容易存到的錢。

亞云發現賭場裡的一個女孩佳嘉詐賭。當佳嘉知道亞云在努力賺錢時,拿賭贏的錢資助亞云,但亞云很倔強的拒絕。

直到阿嬤偷偷拿走亞云存的錢,佳嘉引誘亞云聯手詐賭。原來堅持不收佳嘉詐賭贏來的錢的亞云,一方面從詐賭與賭局中感受到一張張鈔票增加的迅速,被阿嬤拿走的錢也以比起之前還要快的速度累積回來,另一方面對於以這樣的方式贏錢,似乎感受到強烈的價值的拉扯、徬徨與迷惘。

以上關於影片的結尾,是我觀看時的解讀。

但現場的同學們其實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亞云是從不想拿賭場的錢,到進入了賭局中,而開始沉淪。圖書館老師特地做了調查,認為亞云開始沉淪,與認為亞云能夠堅持原則不沉淪的觀眾人數,其實相去不遠。

然而導演表示,其實她的劇本是開放式結局,是拋出一個問題,並非給出答案。而片尾音樂、麻將聲,也在說故事,是在混淆觀眾的視聽。

導演在映後座談開始時說,『家庭式』是她在臺北藝術大學畢業前創作的作品,她的創作靈感得自她自己單親的成長經驗與『廢墟少年』這本書。片中的「家庭式」就是「廢墟」,而女主角亞云就是「家庭式」中的「廢墟少年」。

剛好前兩週的一場講座才提到這本書,並且播放了『廢墟裡的少年』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hIhWGyVnE),關注一群失落、失學、失業,缺乏愛、視野、學習典範,生命陷落在廢墟狀態的邊緣孩子。講座當中引用了一段社會學者的話,大意是說:為什麼社會制度和教育體系會讓這些需要照顧的孩子們層層被漏接?

當時的話題焦點大致都放在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沒有階級流動發生、廢墟少年沒有機會受到關注,命運就很難翻轉。

為什麼導演會說,片中的「家庭式」就是「廢墟」,而女主角亞云就是「廢墟少年」呢?

我在映後座談最後問了一個沒有講得很清楚的問題,導演和圖書館老師的回應雖然都很棒,也剛好讓圖書館老師有機會漂亮地接下這顆球,作為一個支點,藉以回顧和呼應影展系列的第一場『未來無恙』,為整個影展的收尾。但是其實是失焦的,都沒有真正回答到我的疑問。

藉以回顧和呼應影展系列的第一場『未來無恙』,作為整個影展的收尾。但是其實是失焦的,都沒有真正回答到我的疑問。

在騎車回家的路上,我自己的重新理解和領悟是:

「廢墟」指的不單是房子結構破敗、不堪居住的廢墟,而可視為是一種隱喻,隱喻當父母親從孩子的生命中缺席或失能時,「家」就已逐漸塌陷或名存實亡,逐漸走向成為廢墟的命運,而孩子也逐漸成為生命陷落在廢墟狀態的邊緣孩子。即使在本片中,亞云仍和女性長輩阿嬤同住,但那個「家」對她而言實質上已成「廢墟」。而「廢墟少年」們在「家成為廢墟」這樣的條件之下,努力地求生存,設法打工賺錢養活自己,就像從廢墟狹小的磚頭縫隙、牆腳、夾縫裡頭,萌竄茁長的小苗。(當我們能夠和廢墟少年們站在一塊兒時,其實仍會看見廢墟少年正向的一面,因為每個人原來都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機與動力。)

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我才能夠連結上導演在映後的一開始所說的,她感受到廢墟少年們驚人的生命力與求生能力,因此在創作劇本時,亞云就是「家庭式」裡的「廢墟少年」。

她補充說,在同年紀的青少年同學裡,像畢業旅行與會考這樣很平常、每個同學都會做的小事,有些孩子其實需要非常多的努力才能夠達到或完成,就像片中的亞云。而這樣的生活其實是很有趣、很精彩的。也鼓勵同學們嘗試打開眼睛,多觀察和了解身邊同學的不同。

導演在回答同學的提問時,也讓我們對於電影的製作有更多的認識。比如說:

解釋了電影短片(通常是電影長片之前的練習曲、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還算完整的故事)和微電影(商業廣告)的差異。

為什麼導演也身兼女主角呢?導演提到電影的編劇和演員都需要先做「田野調查」(包括作息、生活習慣、動作...,才能夠更逼真地演出片中人物),她因為寫的是自己的故事,在田野調查這部分需要的時間相對較少。

關於拍片場地的選擇,導演考慮需求,選的是一二樓不同格局的空屋,再加上負責美術的同學安排所有家具陳設、油漆、壁癌...等。

圖書館老師提到女主角與女配角的對話很少,但眼神很有戲。導演表示,表演需要多觀察人、上表演課程,所有事情都需要努力,不能靠天分,包括得過獎的演員,面對每一次試鏡,都要持續努力。

有同學問到對電影有興趣,未來可以做甚麼?導演說,一劇組將近40人,可以做的工作很多,對於有興趣的事不要設限。此外,由於社會變化太快速,可能很難有終生志業,可考慮「斜槓」。

導演也在回答同學問題時分享了演員的試鏡與選擇,即便是素人演員也都有值得被打開與發掘的能力。

延伸閱讀:

藍佩嘉:家庭照顧系統失靈的孩子該何去何從--讀『廢墟少年』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in-their-teens-in-their-ruins/

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https://www.twreporter.org/a/high-risk-youth-left-in-re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