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15:37:07玉山薄雪草

【處暑】山行:錐麓109-8-28

暑假已經來到了尾聲,開學在即,適逢把拔的太魯閣步道志工十年活動,我們把握著開學前三日,順道來訪錐麓古道。(註1)
夏日的蟬鳴、催出淋漓汗水的豔陽,來得正是時候的山風,立足大理石崖壁縫隙與薄土層的植物,是此行鮮明的記憶。
前幾日特別找出八年半前的圖文記錄,回憶當時的錐麓首訪。流放旅人的太魯閣 之三 錐麓古道 101-12-31
當時造訪錐麓的人並不多,尚未滿八歲和五歲的小咕嚕小瑀魚兄妹,撐傘穿行落著冬雨的森林,手握確保纜繩、貼近山壁,走在斷崖上的古道,可愛的笑容和身影,都是美好記憶。
然而,八年半之後的現在,錐麓古道--這條位於三角錐山山麓、於大正四年(1914年)由梅澤柾警部開鑿的內太魯閣道路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已成為部分旅行社也會帶客人來走的大眾化路線。假日遊客絡繹不絕,在一瀉千里的斷崖絕壁上,僅約90公分路寬的古道迎面錯肩,得小心禮讓、相互閃避。
時值入秋的第二個節氣,雖然白晝氣溫仍居高不下,自然界的生物對於季節交替卻甚為敏感,古道沿途,遇著巡弋的虎頭蜂警戒與尾隨恐不下十回,我們也只能靜靜離開,避免驚擾。
 
崖壁上的植物每每令阿德和我駐足,並猜測許多都是太魯閣地區的特有種,然而實際上因在斷崖上不時會與對向的山友錯身,未能久留,被我們用相機記錄下來的並不多。
這一晚,就以『通往世界的植物』第七章,「穿過土壤的桎梏:臺灣的石灰岩植物」,作為此行旅途中的閱讀了。(註2)

沿著中橫公路從靳珩橋往燕子口路途所見的峽谷與山壁。陽光下大理石的銀白色、點綴著植物的翠綠,與背陽面鐵青冷峻、宛若國畫的潑墨山水,形成強烈的對比。

P8280014.JPG
伴隨著島嶼的造山運動,持續掘鑿下切著大理石岩壁,成就了太魯閣峽谷的立霧溪。

P8280016.JPG

往燕子口峽谷最窄隘的一段,公路是一處鑿山而過的隧道。

P_20200828_084842.jpg
仰望峽谷山壁框出的一線天

P8280019.JPG

燕子口岩壁上的壺穴,是太魯閣峽谷的前世,曾為立霧溪水流漩渦挾著礫石打磨河床的印記。

P8280020.JPG

穿過燕子口明隧道。

P_20200828_085307.jpg

從燕子口明隧道,看隔著立霧溪對岸的壺穴。

P_20200828_085501.jpg

在燕子口明隧道出口看見山月吊橋。

P_20200828_085530.jpg

一低一高橫跨立霧溪南北兩岸的吊橋:錐麓吊橋與山月吊橋。
錐麓吊橋取代了數十年前原住民於立霧溪底搭建的竹橋,是現今前往錐麓古道的入口與必經之途。
山月吊橋南端位於布洛灣(意為:回音)台地邊緣,是昔日合歡越嶺道的重要吊橋。第一代山月橋建於日治時期1914年太魯閣戰役期間,從立霧溪底跨越,長154公尺;1930年在北岸山壁爆破開鑿出Z字型爬升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並搭建第二代山月橋連接南北兩岸,是太魯閣峽谷中最長的鐵線橋(橋長190公尺、高75公尺);1940年因開鑿溪畔至塔比多的「產金道路」炸山開路,導致第二代山月吊橋南岸基礎龜裂傾倒而拆除;1941年在上游處重建第三代山月橋,後因太魯閣產金道路及中橫公路的開闢,使用率降低,缺乏維護,不敵天災與歲月侵蝕而毀損。再經歷數十載,才終於克服困難的技術問題,重建現今的第四代山月橋。
有趣的是,山月橋在日治時期別名「辭職橋」,反應著當時奉派到內太魯閣的日警,在通過又高又長的山月橋往立霧溪南岸的駐在所赴任時的身不由己,油然而生辭意的內心掙扎。(註5)

P8280022.JPG
在錐麓吊橋上,回看立霧溪鑿穿燕子口段成為狹窄的大理石峽谷。
現今拜訪錐麓古道,都是從燕子口的管制站行錐麓吊橋至對岸,接上往巴達岡的步道。

P_20200828_090249.jpg

錐麓吊橋對岸,低海拔闊葉林下,滿地都是不知名豆科樹木的落花。

P_20200828_091055.jpg

把拔為我們解說前幾年在太魯閣步道志工服勤中所做的步道改善:原步道的木設施階高過高不利行走,於是收集幾塊大石塊,重新埋設砌成石階。如今我們走過時,有了這幾個石階,幾乎沒有感覺到階高的問題,而且就地取材埋設的石階,已完全融入現地環境。

P_20200828_092301.jpg

夏末秋初的花蓮,氣溫依舊居高不下,沿著山徑上行一段路便汗如雨下,我們在抵巴達岡前的蔭影裡暫歇。

P_20200828_093601.jpg

巴達岡是一處寬闊的河階台地,原是太魯閣族的傳統部落,後因颱風損毀而遷移。
日治時期,因巴達岡地勢平緩且位處太魯閣出入要口,逐漸有人定居,設有番童教育所、衛生所、駐在所、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等設施,成為僅次於塔比多(天祥)的重要觀光據點。
巴達岡駐在所周邊曾因駐警廣栽櫻花,而以「巴達岡之櫻」名列日治時期「太魯閣十二景」。
但日治時期結束後聚落逐漸荒廢,1980年代仍有兩戶原住民居住、農耕及狩獵,現在只留下部分駐在所門柱、部落建築遺跡。
盛夏草木長,巴達岡駐在所大門的水泥柱、寬闊的平臺與山徑,幾乎淹沒在大花咸豐草叢中。

P8280027.JPG

P_20200828_094217.jpg
行經巴達岡二號橋,意外地發現巴達岡溪幾乎是沒有水的,是否今年夏季的雨水偏少,使巴達岡溪枯涸?

P8280032.JPG

P8280034.JPG

在巴達岡二號橋上抬起頭的瞬間,眼前竟是一片如夢似幻的山景。

P_20200828_094840.jpg

橋對岸盛開的杜英與巨大的螞蟻。

P8280037.JPG
山徑先穿行於繁茂的低海拔闊葉林。

P8280044.JPG

之後才開始進入斷崖路段。

P_20200828_103724.jpg
遇見第一座手工開鑿的隧道。其實類似的手鑿隧道,也出現在能高越嶺古道、八通關越道路沿途。

P_20200828_103808.jpg
視線穿過隧道,後方不遠,就是那座跨越大理石溪谷的金屬棧橋。

P_20200828_103948.jpg

田代氏黃芩,是錐麓斷崖上很具代表性的石灰岩地形植物之一,同時也是稀有植物。
大理岩是輕度變質的石灰岩,是由淺海地區含高量鈣質的珊瑚蟲遺骸經由地殼擠壓作用,形成變質石灰岩。
在陡峭的大理石岩壁上,土壤堆積不易,石灰岩化育而成的土壤,因富含對於植物根系發育不利的石灰質(碳酸鈣與碳酸氫鈣),使土壤偏鹼性,也會妨礙土壤水分與空氣的調節,對大多數植物而言,是一種極端的環境;能夠適應這樣的環境存活下來的植物,需要能耐得住乾旱、土層薄的貧瘠環境,甚至須具備對高鹼、高濃度鈣離子調適的獨特生理機制。這些能夠適應生長於石灰岩地形或缺氧溼地等嚴苛土壤的植物,稱為土壤限制植物。

P8280054.JPG



走在錐麓斷崖上,停留攝影的小咕嚕。
日治時期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推動「五年理蕃事業」,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為治理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人,而修建從新城至塔比多(天祥)的內太魯閣道路。其中最艱鉅的工程是在險峻的錐麓斷崖上開闢道路。當時自內地招募的工程人員紛紛求去,於是在鄰近部落強徵太魯閣族壯丁,用鐵索捆綁腰際,從大斷崖山垂降,在大理石岩壁上手工敲鑿出立足點,再鑿洞埋設炸藥,慢慢修築成道路。(註7)

P_20200828_104522.jpg

彎龍骨(豆科、毛胡枝子屬)。

P8280058.JPG

臺灣糯米條,也是錐麓斷崖上非常具代表性的石灰岩地形植物,花是白色筒狀花。花謝之後,長條狀的萼片宿存,也是它名字的由來。它們屬於易受害植物。

P8280059.JPG
這株也是臺灣糯米條,花尚未盛開,糯米條狀的萼片很有特色。

P8280081.JPG

從落差近八百公尺的峭壁上的古道,俯瞰錐麓斷崖下方的中橫公路與立霧溪谷。
公路轉彎停較多車輛處是流芳橋,也是在中橫公路上最容易看見錐麓古道的一處。

P_20200828_105005.jpg
崖壁兩側生有許多車桑子。

P_20200828_105253.jpg
第二座手工開鑿的隧道。
參考其他山友的記錄與照片,這座隧道外側的岩壁留有梅澤柾警部開鑿記錄的石刻,石刻內容為「大正叁年 梅澤作 開鑿 紀念」。許多山友對於為什麼是「梅澤作」而不是「梅澤柾」感到疑惑,徐如林與楊南郡兩位老師在『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一書中認為,梅澤柾不可能會刻上自己的大名、將開路的功勞據為己有,而是為所有冒險犯難的開路隊員與37位殉職的無名英雄留下紀念。因而推斷,這十一字的石刻原來應為「大正叁年 梅澤作業隊 開鑿 記念」這十三個字,「業隊」這二字可能已隨著自然崩解的岩塊墜落溪底了。(註4、7)

P_20200828_105450.jpg
後來根據『合歡越嶺道』書中的照片,再重新放大檢視過阿德和我在第二座隧道附近拍的照片,發現連同這張,共有三張照片都拍到了這塊刻有開鑿記念等十一字的岩石

P_20200828_105450第二個手工開鑿的隧道(照片左邊 
黃綠色圓圈標記處為開鑿記念等十一字石刻).jpg

P8280064第二座隧道外的石刻 位在照片中間偏左的岩石上 (黃綠色圓圈標記處).jpg

P8280065第二座隧道外岩石上「大正年 梅澤作 開鑿記念」(照片右下角岩石 
黃綠色圓圈標記處 石刻字跡依稀可辨).jpg

梅澤柾這熟悉的名字,出現在花蓮吉安鄉西寧寺後方「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上,刻有「作業隊長 梅澤柾」;在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前「八通關越道路開鑿紀念碑」上,刻有「隊長 警部梅澤柾」;卓樂國小後山的「殉職者之碑」列在第一位的殉職者,也是梅澤柾警部。 
梅澤柾在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推動「五年理蕃事業」以武力強勢討伐原住民時,憑藉土木、通信等專業知識,率領作業隊,參與了自1911年至1914年(明治44年至大正3年)的幾次關鍵性的隘勇線前進及討伐戰役,負責開闢道路,架設鐵線橋、電話線與電流鐵條網,建築房舍與防禦工事等。是蕃地工事設施專家。
日據時代幾條橫斷中央山脈的警備道路的開鑿,包括:從新城至塔比多的合歡越嶺道的前身--內太魯閣道路(1915)、能高越嶺道東段的前身--橫斷道路(1917)、以及八通關越嶺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1919),都出自梅澤柾之手。新竹縣尖石鄉的李崠山古堡,也是由參與1911~1914年三次李棟山戰役的梅澤柾監工建造(1913~1914年間)。
他在1920年1月八通關越東段第一期工程中於綠分遣所(美拖利)染疫(西班牙流感),病歿於花蓮醫院。
重新翻檢著十餘年前八通關越東段的舊照,與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石碑照片時,細忖百餘年間在錐麓古道上,想必也曾留下太魯閣族與日警種種身不由己的矛盾、衝突、掙扎、恐懼、不安、.的辛酸血淚與嘆息。
隧道內供奉的石刻觀音。
祂曾是峭壁上來來往往的駐在所警員、家眷們的心靈寄託,也默默守護著數十年後來訪古道的旅者的平安。

P8280068.JPG
穿出第二座隧道。

P8280070.JPG

錐麓斷崖位於三角錐山西南稜半山麓的大斷崖山(又名錐麓山)正南側,以高度落差近一千公尺的險峻絕壁,直下立霧溪谷。
古道在出第二座隧道後至斷崖駐在所之前,景觀最為壯觀。

P8280074.JPG


P_20200828_105752.jpg


P_20200828_105803.jpg

錐麓斷崖上俯瞰中橫的明隧道。

P_20200828_105936.jpg
生長在斷崖絕壁上的植物,可能有許多都是太魯閣地區石灰岩地形的特有種。崖壁上的植物每每令阿德和我駐足。

P_20200828_110254.jpg

我們在斷崖駐在所休息午餐,剛好位於一突稜附近,山風徐來。

P8280082.JPG
和八年半前同樣,斷崖駐在所以西的古道封閉。柵欄後方不遠,就有一處崩塌地阻路。錐麓古道前後修復多次,但始終只有從錐麓吊橋經巴達岡至斷崖駐在所這段路較穩定。也因此,我們尚未有機會經過距離斷崖駐在所五十公尺遠的持館代五郎殉職碑。

P8280085.JPG
在斷崖駐在所休息一小時之後,準備回程。

P_20200828_120457.jpg

俯瞰中橫公路,下方即是流芳橋附近。

P8280086.JPG

回程的錐麓斷崖。

P8280088.JPG
行走在鑿岩壁而過的古道拉出的兩道弧線間。

P_20200828_120528.jpg

經過錐麓斷崖最壯觀的一段,許多山友回程都在這段路上留影。

P8280095.JPG

P_20200828_121230.jpg

錐麓斷崖上另外一種特殊植物是綠刺柏。
我們在過往的爬山途中常遇見臺灣刺柏,幾乎都要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山區,但錐麓古道位於海拔七八百公尺的峭壁上,為什麼會有刺柏呢?是降遷嗎?後來請教了聖傑學長,才知道葉子較綠、較不刺、植株比較不硬挺的綠刺柏,是臺灣刺柏的一個型(變種)。在我查到的一份閱讀資料則提到,它們也是瀕臨滅絕的植物。
回來後檢視了斷崖邊的綠刺柏的照片,果然樹形比較不挺拔。

P8280099.JPG

P8280100.JPG
綠刺柏是臺灣刺柏的一個型。植株沒那麼硬挺、沒那麼刺。
這株綠刺柏已結果。

P_20200828_121944
臺灣雀梅藤,它也是適應石灰岩地形的稀有植物。
其實兩年前,我們曾在千里眼山遇過臺灣雀梅藤。【處暑】山行:大禮大同、立霧山、千里眼山 (之二) 107-8-25~27

P_20200828_121915.jpg
斷崖路段結束,回首觀看我們走過的錐麓斷崖。

P8280103.JPG
回到第一座隧道。

P8280105.JPG

P_20200828_122548.jpg
回到巴達岡二號橋

P_20200828_130021.jpg

回到巴達岡駐在所。

P_20200828_130748.jpg

錐麓吊橋上眺立霧溪下游。

P_20200828_133302.jpg
巴達岡一號橋目前仍和八年半前同樣,以廢棄鐵線橋的狀態凌空懸在溪谷上方。
山月吊橋北岸原可銜接日治時期的合歡越嶺道系統,往巴達岡河階地。
但巴達岡一號橋尚未整修,從山月吊橋北岸經巴達岡一號橋至巴達岡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崩坍嚴重,邊坡地質破碎,目前荒草沒徑。
雖然山月吊橋重建完畢,但目前行走錐麓古道,仍只能由錐麓吊橋過立霧溪。

P8280108.JPG

從燕子口回程路上遠眺。午後陽光偏移,與來時同樣的一處峽谷山壁,卻彷彿浸泡在一片新的色澤中。

P_20200828_134710.jpg

從流芳橋,眺望劃過崖壁高處的錐麓古道。

P_20200828_141020.jpg
註:
1. 國中和高中都是8/31週一開學、正式上課。今天原是小瑀魚學校的全校返校、領取課本,但不知為何又突然公告今天舉行開學典禮,只好請假了。哥哥則是8/31開學典禮,9/1有暑假作業考試。但我們認為在正式開學之前,帶孩子出來走走,也許是面對學期間忙碌的一種平衡,或許能學習的更多。
2. 參考書籍:『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作者:游旨价 
3. 參考網頁: 百年古道:錐麓古道,作者:林茂耀。
4. 參考網頁: 「峭壁上的故事——大正四年梅澤作開鑿記念」 https://reurl.cc/GroOYG 及《熊熊部語〜大隻熊的部落格》「太魯閣~錐麓古道。錐麓大斷崖」 https://reurl.cc/Y69pol
5. 參考網頁: 山月吊橋(維基百科) & 山月吊橋(太魯閣國家公園)
6. 參考資料:楊智凱、胡嘉穎、游旨价、彭鏡毅「錐麓古道的明珠-大斷崖山地區之稀有植物資源」
7. 參考書籍:徐如林、楊南郡『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引用宮村堅彌『合歡越』段落。
yonyuan01 2020-09-05 10:02:43

謝謝分享:http://www.yctbuy.com

hancen321 2020-09-04 16:55:15

感謝分享:http://www.twyao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