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06:00:00玉山薄雪草

[ 立春 ] 好茶舊社印象 109-2-7~9 之一:隘寮南溪與新好茶

*原住民文化園區、斷橋與橋墩、飛沙走石的溪谷、被土石堆淹沒的新好茶-嘟啦勒歌樂、陽光下的河階地、九年後重新下切的隘寮南溪*


記得初次聽聞「舊好茶」的名字--「古茶部安」(kucapungane,魯凱語為「雲豹傳人」之意),已是記憶漸見漫漶的二十餘年前了。當時,朋友間不時轉寄來屏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與魯凱族好茶部落反瑪家水庫、守護部落石板屋與反對遷村的聲音。
之後不久,我讀到山行好友Michelle實地走訪舊好茶之後,以她的好文筆寫下的一篇散文。使鮮少有機會造訪南臺灣的我,對於這個地處偏遠、神秘又美麗的古老部落心生嚮往。
而後是幾個對台灣造成重創的颱風:賀伯(1996)、海棠(2005)、碧莉絲(2006)、聖帕(2007)...先後帶來超大豪雨,造成土石流、山崩、溪水暴漲,沖毀對外聯絡的好茶大橋,讓位於隘寮南溪河階地的新好茶部落頻仍出現在災難新聞報導中。2007年秋,多數族人們暫時被安頓於隘寮營區。
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超大豪雨帶來洪水與土石流,更讓30年前遷村的新好茶完全被土石淹沒掩埋。魯凱地名「嘟啦勒歌樂」意為「大水會回來的地方」的新好茶,從此成為居民無法返回的家園。
幸而,坐落井步山南側寬闊山稜、海拔九百餘公尺的舊好茶部落,與已有六百餘年歷史的石板屋群,仍安然無恙,只是新舊好茶之間的聯絡道路全斷了。過往對於舊好茶隱於遙遠神祕山間的印象,自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後,又增添了一分「道阻且躋」的疏離感。
 
直到今年,因為阿德的步道志工夥伴黑熊大哥協助安排,我們終於有機會在[ 立春 ]拜訪舊好茶,真實體驗一回西魯凱雲豹子民的「回家」之路。

我們於前一日抵達屏東,先從水門上山,造訪了位於隘寮北溪的三地門與霧臺,回憶著九年前於八八風災和凡那比颱風剛過不久之後的造訪,當時橋斷路危、落石處處,從伊拉部落改走隘寮北溪河床,卻受阻於神山部落前一處大上坡,眼見霧台已在咫尺之遙,卻無道路可順利抵達,只得折返三地門,因而寫下「眼前有景,道不得」一文的往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meng/post/1321945289
傍晚離開水門,進入位在瑪家鄉隘寮溪下游南側河階地的禮納里永久屋,於古茶柏安巷(好茶部落)的小獵人家落腳。主人小獵人夫妻長時間在山上的舊好茶石板屋定居,對他們而言,那才是真正具有實質與象徵意義的「家」,永久屋這裡倒像是一處「逆旅」---無論對他們的客人、朋友,或是對他們夫妻倆,皆是如此吧。 


P2070404禮納里 小獵人杜大哥家門前.JPG

P2070401我們搭好茶部落陳大哥的貨車進入隘寮南溪.JPG 
晨起,好茶部落的陳先生開著小貨車搭載我們離開禮納里,進入位於北葉村的原住民文化園區。門口警衛是他的小學同學。他們都是在舊好茶石板屋出生、一起讀好茶國小長大、在民國六十七年國小六年級時遷村到新好茶,民國九十六年全村遷到隘寮營區,又在(2009年)八八風災滅村後,(2010年)迫遷至禮納里永久屋的好茶部落族人。
 
沿園區道路前行一段後,接上原來的好茶道路續行數公里,路面中斷於被洪水沖毀的好茶大橋。車循著一處陡坡下至隘寮南溪,於滿佈礫石的河床上顛簸彈跳。景物迅速向遠方退去,透過河床遺留的橋墩與山腰上的電線桿,還能指認出與河床大致平行的好茶道路遺跡。而曾經有一百多戶人家的新好茶部落,則已完全淹沒在土石堆中,就連蓋在較高處、前幾年猶是半掩埋狀態的教堂,現在都看不見了。若不是陳先生和黑熊大哥先後指出,我們可能真的不會意識到那片量體龐大的礫石底下,就是新好茶。
 
陳先生送我們到一處陡峭的大下坡之前(下去之後車不易爬坡上來),與我們道別時,他心有所感地說:「回到出生地和童年時期生活的舊好茶重建石板屋,是我們這一代共同的夢想。」
 
遷村或許有時代變遷與外來文明浪潮衝擊下不得不然的原因,然而,無論新好茶或禮納里,在生活便利背後,同樣都面對耕地缺乏、在山下經濟體系中的謀生方式及人口外流的問題。而與瑪家、大社兩個排灣族部落共居的禮納里永久屋,更不具原有的部落功能,帶來部落空洞化與文化傳統加速瓦解的隱憂。或許如此,與土地緊密連結的童年生活經驗與對於「家」的記憶,更成為一股強烈的鄉愁與回家的召喚。
 
我們沿著河床上的車轍徒步前行了一小段,冬季隘寮南溪的水位很低,乾燥且滿佈礫石的河床,則不時隨著行進步伐微微揚起沙塵。黑熊大哥的吉普車繼續往前方不遠處的一塊小河階停車。
 
掏出預先準備的檳榔置於溪石上,黑熊大哥以水代酒,進行入山前的祝禱儀式。

P2070425入山儀式.JPG
 
循著沿途的疊石記號,我們穿梭在巨大的岩塊礫石之間,沿著一條支流陡上爬升。岩石剛硬的線條與銳利稜角,暗示它們是近年才被洪水與山崩陸續搬運帶下來的新落石,以及這條支流在豐水期就會搖身變成洪水與土石流的過道,我們正行走在土石流警戒區內。直到礫石漸漸變小變少,地質漸趨穩定,我們已接上了前往舊好茶的社路。
 
走在河床上時,我們發現另有一些疊石是指引繼續沿著隘寮南溪河床前進的,很可能是先沿著溪岸走、直接循稜線上到舊好茶大頭目家附近的另外一條路徑。
 
大冠鷲在溪谷上方盤旋,悠揚的呼喚聲迴盪於谷間;秋季盛開的山芙蓉,已化為一朵朵張開的蒴果,等待著風帶走它們長著短毛的種子。
身處寒流與鋒面鞭長莫及的屏東,氣溫比起北部高了十餘度,才上行沒有很遠,我們便覺得汗流浹背了,並開始懷疑背包裡預備的保暖衣服全都是多餘的。
偶爾停下腳步回望隘寮南溪兩岸河階地上沐浴著和暖陽光而染成一片金黃色的芒草,感受著莫拉克風災後經過九年多,被土石流填平的溪床,似乎又重新沖刷下切。


P2070427隘寮南溪出發.JPG


P2070428沿著一條雨季會成為洪水與土石流出口的支流上行.JPG


P2070436沿著一條雨季會成為洪水與土石流出口的支流上行.JPG

P_20200207_092544隘寮南溪的河階地,遠方背景已是北大武山.jpg


P2070441雨季會成為洪水與土石流出口的支流.JPG


P2070442溪谷對岸的遠方半山腰的聚落是瑪家社.JPG

 
延伸閱讀:
[ 中研院 ] 好茶部落遷移簡史
【老照片說故事】30年見證滄海桑田-消失的新好茶村 https://cychen59.blogspot.com/2016/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