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4 09:39:06玉山薄雪草

【夏至】親子山行:大小霸群峰(之一) 107-7-4~6


時序運行至【夏至】與【小暑】之交。
六月底七月初的盛夏酷暑與烈陽熾焰,隨著轉向日本侵襲的巴比侖颱風尾帶來的西南氣流,為中南部帶來豐沛的降雨與涼爽氣溫。
大山之行的前一日(3日),我仍赴汶水擔任暑期小小解說員營隊講師,才意識到正當新竹艷陽高照時,整個早上雨水均盤據著苗栗縣。雨只下在苗栗以南,沒有降雨的新竹則吹送了兩日較強的西南風,稍稍逼退了暑氣。

去年【大暑】的大小霸之行遇上颱風,上到九九山莊之後悻悻然鎩羽而歸。
今年初【大寒】去了南嶽--北大武山,體驗拂曉雨中摸黑出發,以及上達稜線的寒風刺骨中鐵杉林之美,到達山頂時,小瑀魚感動地流下眼淚。
我們安排今年暑假再次來訪大小霸。

考慮小咕嚕升國三暑輔的時間、雪霸處慶與暑期觀霧工作假期的日期,以及雪見攀樹活動的時間,我們將今年暑假的三日山行安排在【小暑】前的週間。
前一個週六日,我們便開始著手採買、預先處理要帶上山的食物(註一)。
出發前兩天,阿德一面利用上班以外的時間先清點好裝備,一面叮嚀我們開始收拾各自的背包(註二)。



107-7-4 曉行

4日,與去年同樣,三時起床著裝與打包,帶著阿德幫我們蒸熱的早餐,四時之前出發。
清晨四時,新竹平地的氣溫竟仍有三十度之高,應該是都市熱島效應吧;轉入山區之後,才漸感涼爽。而後隨著進入五峰鄉,天色開始慢慢轉亮。

車抵觀霧時,空氣格外沁涼,地面是潮濕的,似乎是隔宿的雨水尚停留著未去。
據說昨日觀霧下了一整天的雨,我想起昨日午後抵達汶水時,發現天空飄著雨,心裡小小的驚愕。難道雨水真的只盤據到苗栗?但根據前一晚的氣象預報,至少這三天的天氣是穩定的,只有午後可能會有對流雨。我選擇相信預報。

早餐後,背包上肩啟程。
林道沉浸在雨停後一股飽和的潮濕與陣陣霧白的籠罩之中,正等待著太陽升起,以溫暖光芒將禁錮於林間的霧解放、驅散。
正是「曉霧忽無還忽有,春山如近復如遙。」(宋.葛長庚《曉行》)
微微瞇起眼,林道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帶子,是承載著時間深度與空間廣度、以及難以細數的故事之河,流淌自大山的山腳;我們是溯流而上或順流而下的魚群。

P7040001循東線啟程.JPG

P7040003前一日的雨水,讓東線瀰漫著迷濛的水霧.JPG

從105年初開始進入大鹿林道東線步道工作的討論以來,我們一家人與步道的關係,更明確地進入身兼使用者與維護者的雙重視野。在這三年的歷程裡,也逐步提升了我們對於步道問題的敏感度,以及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索、人的使用與自然之間介面的價值辯證。
每回行走在東線積水或排水不良的地方,小咕嚕和小瑀魚已很嫻熟地主動運用樹枝或登山鞋,設法作簡單的積水排除與疏通,樂此不疲。那是他們從「做中學」習得的問題解決知識。而訪談與相關資料的收集閱讀、動物植物的記錄與辨認,其實都能更增進我們理解一條路的視域深廣度。

像昨日下了一整天的雨(甚至是接連著幾天雨),剛好可以驗收這幾年步道問題改善的情形;相信也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界面的大地工程時,所必修、跨學科領域的、向自然學習。
幾處較大的林道逕流問題從解決至今,水流確實已循著步道志工們手作的微工程的導引在走,不再往林道路面溢流或橫流,整體情況維持得不錯,並隨著時間融入環境裡,變得愈來愈自然;部分路面積水凹坑有時仍因重車或公務進出的需要而再次壓出轍痕,已無當初情況嚴重,但仍需持續監測與維護。

我們在2.1K左右遇到一處較大的新坍方與落石,規模將影響公務車行車,僅能通行機車。
有了今年五月初在6K附近跟志工陳伯伯、哥哥小咕嚕、兔寶一起合作碎大石的經驗,小瑀魚很有信心地說:「下一次工作假期的時候,我們一起把這些落石敲碎,然後搬走。

或許,有許多山友仍視大鹿林道十九公里為畏途,或認為「踢林道」增加了前往大霸尖山行程的硬度與難度。事實上,當我們對於環境的了解與關切愈多,十幾公里的林道徒步,反倒會成為許多認知與情意經驗的加總。它的豐富,不再僅是里程數增加與時間上的數算,而會存在更多發現、疑問和一路的驚喜。

去年我們在東線的清晨徒步時遇見了藍腹鷴,於【大暑】的艷陽下穿行於光影之間;今年倒是出乎意料地在【小暑】享受了攝氏十六度左右的沁涼。
雨後的大鹿林道東線,時見大大小小的蕈傘撐起,因為雨後的潮濕,才有適合菌類繁殖所需的水為媒介;林道的泥濘積土上,鑲嵌著風車狀白色花朵,疑似從高處旋落的絡石的花;1.8K及林道沿途,多處均見著蓪草迅速萌竄的小苗;於4.3K拾起一叢連枝帶葉掉落的阿里山千金榆,得以端詳它生出了助飛翅膀的果實;在6.7K看見綻開黃花的青牛膽,以及去年同樣於此相遇的海州常山帶著特殊氣味的花(因此又稱臭梧桐)。白耳畫眉與黃胸藪眉一高一低的鳴唱,依舊發人深省。
此時也正值東線沿途野生梅樹果實黃熟時,進食中的台灣獼猴隱身於樹叢中發出斥候,卻遲遲未見現身,僅以滿地咬了一兩口就丟棄的梅子告訴你,牠們受到了打擾。
原以為今年早來了三週,杜鵑桑寄生還沒開花,其實它們早就開了;我仍循著整路地面發現的鮮紅色眉毛狀落花,驚喜尋找著它們的來處。終於在9.2K發現一叢自赤楊樹上掉落的杜鵑葉桑寄生,讓我將它們的葉片看清楚了。

IMG_7266阿里山千金榆果實.JPG

IMG_7268杜鵑葉桑寄生落花.JPG

IMG_7277 好大的蕈傘.JPG

IMG_7279野生梅子落了滿地.JPG

IMG_7281從赤楊樹上掉落的一叢桑寄生.JPG

此時,9.9K附近也落有許多黃綠色葇荑花序,直到我確認了它們的羽狀複葉,以及在地面找著幾顆深褐色毬果。化香樹,我肯定地說。
還記得五月初撿到北五味子(阿里山五味子)帶著甜香的落花,此時已結成一長串果實。
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與推敲,或許對於各種生命形式與天氣、季節與氣候的環環相扣相依--即使僅是管窺,將有更多發現與理解的恍悟和喜悅。


IMG_7285 大鹿林道東線.JPG

IMG_7286北五味子果實.JPG

步行至東線12K時,原來稀稀疏疏的霧雨開始轉大,我們穿上雨衣續行,直至馬達拉溪登山口19K的木屋避雨、午餐。
聽迎面而來的下山隊伍說道,昨日山上下了一整天的雨,前往大霸的路風勢很強,白茫茫地幾乎看不見山。
我相信這些年爬山的次數漸多之後,孩子們已然明白,陰晴風雨均是大自然中的日常,無法期待每回上山都晴空萬里,山行的人都必須謙卑學習在任何天候裡適應山上的生活,(...有時或許反倒是習慣文明世界的人找回自然聯結的一種救贖),只要不是颱風、豪大雨等惡劣天候,天氣的狀況穩定,就算是好天氣。


IMG_7292 東線瀑布.JPG


IMG_7300 落石坍方.JPG

IMG_7309 馬達拉溪登山口木屋避雨和午餐.JPG

午餐後離開馬達拉溪登山口時,雨倒是停了。
雨後的森林顯得更潮濕、也更翠綠了。山徑次第穿越著仍不時出現杜鵑桑寄生落花的闊葉林、人造林、台灣杜鵑林;而後,進入以扁柏與鐵杉為主的針闊葉天然林裡休息--也就是我始終念念不忘、2.3K前後的那片扁柏林。
阿德掏出背包裡的水果跟我們分享。有一段時間,我看見步道地面映著自己淡淡的身影;不久後,陽光入林,藍天乍現,令人感到欣喜。
揹起背包上行,地被植物從遍地的瘤足蕨,漸漸被玉山箭竹取代,鐵杉大樹也逐漸增多。
森林底下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玉山佛甲草黃色星星,以及大霸尖山酢漿草--我唯一知道以大霸尖山命名的植物。

IMG_7316 上登.JPG

IMG_7336 霧林帶(扁柏和鐵杉森林).JPG

IMG_7337 霧林帶(扁柏和鐵杉森林).JPG

IMG_7341 玉山佛甲草.JPG

步道在2.9K後出森林,風中傳來陣陣松濤的呼嘯。
此後步道沿途的環境均轉為較乾燥,3.6K後多半行走在紅檜、鐵杉與華山松、玉山箭竹混生的森林下。
期待的陽光與藍天並沒有持續多久,抵達位於4.1K的九九山莊時,雨水又再度密集落下了。
幸而今年行走林道與山徑的速度,似乎比去年稍快一些,因此沒有真正淋到雨。

IMG_7344 九九山莊.JPG

進山莊安頓,開始各自攤開睡袋、翻出食物和鍋具。分擔較多公物的小咕嚕先小睡片刻,小瑀魚擔任阿德的小幫手準備著晚餐。
當後面幾支的隊伍穿著濕淋淋雨衣、撐著雨傘抵達時,我們的風雨衣和背包套也幾乎快乾了。

傍晚五點半前後,幾乎是所有隊伍的晚餐時間。
和去年的情況一樣,大多數隊伍都向協作搭伙,自行開伙的成了極少數。有時自行準備晚餐的小隊伍還會被「參觀」:「你們自己煮的,都準備哪些菜?」「喔,吃得這麼差喔!」然而,當搭伙的隊伍都吃飽時,協作們反而要為消耗不完的剩飯剩菜煩惱了,開始拜託自行開伙的小隊伍,幫忙消耗他的客人吃不完的菜餚。
類似的情形,這幾年我們已在不同的山莊屢見不鮮。從三六九山莊、天池山莊、嘉明湖山屋、檜谷山莊、九九山莊、...,不同的協作之間會因為商業性的競爭,為菜單努力挖空心思,從五菜一湯增加到七菜一湯,然而協作辛苦揹負上來、忙了一個下午的晚餐,有可能因為客人上山的適應不良、胃口不佳而增加更多的廚餘,有些團膳竟準備食物里程更長的漢堡當早餐。
準備團膳的份量確實很難抓得準確,有些廚餘就直接被傾倒或埋在山屋附近的某個較沒有人去的角落,但氣味仍時有所聞,這也是近年來許多高山的山屋附近,哺乳類動物與鳥類的生態習性改變的原因。
除了我們家自行開伙,還有一隊母女三人的小隊伍,以及一位都只煮熱水吃泡麵的獨行的女士。
對我們家來說,上山的飲食重點是吃得飽、營養均衡、容易準備,也毋需設計太複雜豐盛的菜單造成自己肩頭的負擔,小隊伍的分量可以估算得很精準,垃圾食餘極少。
下山前,獨行的女士特別問起我們這次大山之行的食物都怎麼預備?她很希望下次上高山時,可以為自己準備更多「真食物」當晚餐。

雨水綿延,直至入夜以後。



註一:
我們一家七年來的大山之行至今,其實仍維持著大學登山社時期的小隊伍、三餐自備、早晚餐自行開火模式,食物分量可以計算得很精準,吃得是真食物,也沒有剩菜廚餘問題,四個人三天行程製造的垃圾、果皮、蔬菜皮全數帶下山,加總起來,只有一顆橘子的大小。

註二:
今年是我們全家人一起爬高山的第七個暑假,這三年尤其很明顯地感覺到,小咕嚕和小瑀魚已愈來愈清楚自己上山適合穿怎樣的衣著、該準備哪些備用衣服,收睡袋時常記得幫爸爸媽媽的一起收,測試全家的頭燈與準備備用電池也早已由小孩們接手。分配公用物品與食物時,孩子們通常都能掌握打包技巧、以及做好防水打包,而且分配公物時,每個人都願意在自己的背包裡頭多裝一點。

( 閱讀後一篇請點連結【夏至】山行:大小霸群峰(之二) 107-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