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1 12:59:57玉山薄雪草

閱讀【螞蟻.螞蟻】107-4-8

對於熱愛閱讀、生活中持續不斷閱讀著的小孩而言,沒有安排戶外活動的週末假日,若能有兩小時至半天時間騎單車去鄰近的文化局圖書館分館找書,是打球之外最大的滿足了。
  寒假中的某天,小咕嚕從圖書館借回一本十餘年前出版繁體中文版的科普書寫經典之作【螞蟻.螞蟻】。其中一位作者正是提出親生命性假說、被尊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昆蟲學家與博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O.Wilson)。


P4113130螞蟻螞蟻.JPG

  多年前我錯過了這本書。直到前幾年,我從『大自然的獵人』、『繽紛的生命』、『生物圈的未來』,以及近幾年出版的『給青年科學家的信』、『人類存在的意義』、『半個地球』,還有他的小說『蟻丘之歌』,慢慢收集著他膾炙人口的著作,也慢慢從閱讀中認識這位八十幾歲高齡仍著述不斷的田野生物學家。
  小咕嚕已將特別喜愛的幾本反覆讀過兩三遍以上時,我無意間向他提起絕版的『論人性』、『知識大融通』,以及這本連二手書都很難買到的【螞蟻.螞蟻】。或許是這樣,當他在圖書館中發現它,就毫不猶豫地借回來。在津津有味地讀完第一遍之後,又開始讀第二遍,並且特別向我推薦了其中有趣的篇章,讓我逐步管窺螞蟻的世界。
  【螞蟻.螞蟻】是兩位熱愛螞蟻的研究者:伯特.霍德伯勒與愛德華.威爾森以探索螞蟻世界的經典專論【螞蟻】(The Ants)獲得普立茲獎肯定的榮耀之後三年,摘錄了研究精華出版的濃縮版,讓並非生物學背景的一般讀者也得以透過閱讀初探螞蟻的世界。

  前言寫道
螞蟻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功結果,主要歸因於群落成員能夠彼此合作,故能迅速發揮悍然無匹的強大威力。...之所以能夠結合群力發揮這樣的高度效率,是由於牠們擁有高度發展的化學溝通能力...。...螞蟻和人類一樣,二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得力於牠們擅長使用信號來溝通
螞蟻完全是為群落而生。工蟻對於群落幾乎是百分之百忠誠。或許正因為如此,同種螞蟻不同群落之間發生有組織衝突的頻率才會遠高於人類的戰爭。
...自私的行為經常可見。
...昆蟲學家發現,螞蟻群落是處於一種達爾文式的平衡狀態,...牠們為了生存,一方面會效忠群落,一方面會在群落內部爭奪控制權。...群落成員之間形成了一種既密切又複雜的關係,足以導致一種協調良好的巨大有機體的出現,也就是著名的昆蟲『超級有機體』。
螞蟻...大約在一億年前崛起,並迅速遍布世界。...,在各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物種。...螞蟻在發展茁壯的歷程裡,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驚人適應類型。
  在閱讀著這些描述螞蟻的社會性與自然史的段落時,讓我不斷思索著、對照著同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的群體行為與發展。

  本書的第一章 螞蟻的優勢王朝 點出螞蟻不僅擁有最大生物量,還扣緊了生物能量循環的重要環節,牠們是自然界的捕食者、腐食者、清除者、種子散播者與翻土者,所有螞蟻累積搬動的土壤體積超過蚯蚓,過程讓大量土壤養分產生循環:「我們和所有螞蟻學者一樣,都以一種特殊的眼光來看待地球表面,把它視為一個螞蟻群落構成的網絡。我們的腦袋隨時攜帶著一張這種頑強微小昆蟲的全球群落地圖。...
如果我們從毫米尺度來看世界,螞蟻明顯與其他動植物相中的各個物種息息相關。牠們既攸關著其他無數動、植物種屬的生存,自然也深刻影響著牠們的演化歷程。」;獨特的社會性與多樣性,利他的社會性結構,使牠們優於許多獨居動物:「有一半以上的現存昆蟲數量是由百分之二的昆蟲物種所組成,這些少數物種都生存於健全的組織化群落裡。」「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占據了最適合築巢的最佳地點,...」「螞蟻與其他社會性昆蟲如何主宰陸地環境?...牠們的優勢直接來自於牠們的群居天性。...最能促成物種獲致成功的一項重要策略,就是建立一個社會性組織...人類是地質學史上最成功的優勢哺乳類動物,也是最超卓的社會性物種。」。
  第二章 螞蟻之愛 描述兩位螞蟻學者踏上螞蟻學研究及結為夥伴的歷程。

  主題性的探討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
  從第三章 群落的生與死 描述螞蟻群落的建立與崩解,「老群落之死可以提供新群落更可靠的生存機會」,雌性幼蟲成長為工蟻或蟻后的決定因素是環境--食物質量、幼蟲成長期的蟻巢溫度、蟻后的身體狀況;
  第四章 螞蟻的溝通方式 描述各種螞蟻如何與同伴傳達訊息,相較於人類根據聽覺與視覺能力建構文明,螞蟻主要仰賴費洛蒙等化學混合物;
  第五章 戰爭與外交政策 描述各種螞蟻使盡各種手段以獲得更多食物與資源、生活空間或保護蟻巢,其中提到雙色叉琉璃蟻工蟻使用工具的稀有案例,以及蜜瓶蟻特化的盜竊共生(P.66)。「經過仔細鑽嚴蜜瓶蟻的對外政策後,我們也再度體認到,在這個缺乏寬容的無情世界裡,螞蟻的和諧生活只步過是為不足道的小插曲。」(P.73)
在這一章中提到:「田野生物學者分為兩個學派:一群是理論家與實驗家兼具,他們先構思出一個有趣的問題,藉由探索自然環境、辨識出一個符合的物種來獲得解答,他們認為任何一個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都可以找到一種理想的生物體解答」;「第二群多屬自然學者,他們認為任何一種動植物或微生物,都存在一種該種生物最適合解決的問題。他們通常會根據自己興趣選定某些特定生物體進行研究,他們進入田野,盡情學習這些生物體的結構組成與機能,有時利用新學得的資訊,尋找大家都感到興趣的一些科學問題。」「自然學家是機會主義者,他們在意的不只是研究的執行過程,更在意這項研究的內涵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竭盡所能地學習這些...物種,希望能對牠們有全面的理解。生物體就是他們的圖騰,他們崇敬這些生命,也以他們來服務科學。」(P.67-68)我在讀到這部分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第一群學者較類似社會學/教育學研究裡的實證研究者,第二群學者比較類似社會學/教育學研究的探索型研究/個案研究者,是從直接觀察動物行為中尋找與解答問題。
  第六章 古螞蟻 描述尋找原始螞蟻的荒野中尋夢旅程;並從偽牙針蟻群落的行為,找到可能是從獨居性胡蜂演化出姐妹合作情誼,隨後身體發生些微變化,最後變成第一隻螞蟻的解答;
  第七章 衝突與優勢 描述看似和平的蟻巢,內部卻充滿權力爭奪與妥協,蟻后們以特殊手段奪取統治權。「螞蟻群落內部並非永遠處於祥和狀態中,...數隻蟻后會為了爭奪工蟻的寵愛而彼此展開一場殊死戰。許多螞蟻種類的爭戰早就在牠們的演化過程中,深化成為一種模式化行為,同時在群落的生命週期裡扮演重要的調節角色。」;
  第八章 合作的起源 描述即使蟻后間存在著鬥爭,一大群默默奉獻自我的偉大工蟻們,卻以生物界少見的利他行為照顧著姐妹們,並試圖以遺傳學角度解釋此利他行為的原因。
  第九章 超級有機體 指出螞蟻是為群落而生、為群落而打拼,只有將群落視為研究觀察單位,才能真正了解螞蟻的全貌。

  第二部分,
  從第十章 社會性寄生蟲 以及第十一章 取食共生物種 介紹以寄生和共生方式,與地球上最強悍的生物螞蟻生活在一起的各種昆蟲;
  第十二章 軍蟻 以實地觀察記錄,描述成員數量最大、有著特殊行為的螞蟻雄兵;
  第十三章 最奇特的螞蟻 描述各種千奇百怪的螞蟻的面貌;
  第十四章 螞蟻如何控制環境 描述各種螞蟻如何在其他動物難以生存的環境生活。

  在本書的最終章--「尾聲:誰能夠繼續存活?」寫著令我讀來十分震撼的幾段話:

螞蟻局限於牠們的化學感官世界,而無視於人類的存在。...牠們大半是經由堅硬外骨骼上的...感覺器,來體驗外在世界。
牠們的腦...接收、處理身體周圍不超過數公分遠的資訊。...只能夠了解幾分鐘或幾小時裡所發生的事情,...牠們的心智結構裡也沒有未來的概念。過去數千萬年來是如此,在無盡的未來也將如此。
這種禁制於外骨骼內部的微小生物體,永遠無法拋棄這種因尺寸造成的差異。


由於螞蟻是生活於公分尺度的微小世界中,人類有充分的理由將牠們視為是顯微自然野生環境裡的一部分。每個群落在棲息地裡成長與繁衍,牠們的世界只限於樹木的狹縫、...樹皮、...、土壤下層。
...或許有一天,大半森林和草原會完全消失或受到侵蝕不復存在,不過部分螞蟻群落還是會在某處繼續生存,...依循遺傳天性,按照日常例行週期...,人類是否曾經存在,對牠們似乎沒有任何影響。...牠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步調,沒有恩慈,不知權變...。
牠們的顯微自然環境,在我們人類尺度的生態系統敗亡之後仍將繼續存在。


螞蟻已經在地球上生存超過一千萬個螞蟻世代;我們則只存活不超過十萬個人類世代。
牠們在過去兩百萬年裡,幾乎沒有經歷任何演化變遷。就以人類的大腦結構而言,我們在同一段時間裡,則是經歷了生命史裡最複雜也最快速的結構轉變
我們的文化演化...,在過去幾世紀裡,...都已經超過任何有機體的演化進程
我們是第一個能夠
在地球物理學上產生衝擊力量的物種,...改變、毀滅生態系統,並擾亂全球氣候。
無論是螞蟻或其他任何一種野生生物取得何種優勢,牠們的行為都不會造成生命滅亡。人類
則不斷消滅大部份的生物量與生物多樣性,...

如果有一天,人類完全消失,其他生命會迅速恢復生機並繼續繁衍興盛。目前的這種大滅絕歷程也會立刻停止,受損的生態系統會癒合並向外擴張。
如果全體螞蟻因故消失,則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並造成大災難。物種滅絕的速率會遠超過目前,由於這類昆蟲所提供的大量服務不復存在,陸上生態系統便會更加迅速萎縮

...要完全修復這種損壞必須經過百萬年的演化進程,先決條件是...要讓地球的生態系統能夠休養生息
...牠們(指螞蟻)會協助我們維持世界的均衡,並維繫我們所喜愛的風貌...

  我想,這或許也是威爾森後來寫『生物圈的未來』、『論人性』、『人類存在的意義』、『半個地球』等書的原因。

延伸閱讀
Advice to Young Scientists
https://www.ted.com/talks/e_o_wilson_advice_to_young_scientists

My wish: Build the Encyclopedia
https://www.ted.com/talks/e_o_wilson_on_saving_life_on_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