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海洋生物課?耳石 107-3-20
小咕嚕五歲時,我從一篇閱讀中讀到「寫日記的魚」,覺得十分有趣。
從那時起,每週餐桌上有魚的時候,便常和小孩一面討論一面找著「魚日記」--耳石,甚至曾經為了知道甚麼是「魚日記」、長甚麼樣子,而再三地買魚、買不同種的魚。
這讓當時還很小的小咕嚕和小瑀魚都覺得吃魚很有趣、很好玩,也不排斥吃魚頭。
直到現在,我們一家人吃魚時,仍不忘做著找找看「魚日記」這件事情;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找尋與發現的過程。
只是,有些魚體型很大,但是「魚日記」卻很小、很不容易找到;有些魚很小,卻可以找到相當大顆的「魚日記」、有的甚至可以找到四顆。
今天小瑀魚發現她找到的其中一顆形狀很特別,和其他的明顯不同;洗乾淨收藏起來前,我便將收集多年的幾十顆,從玻璃瓶中全倒出來比較。
第三張和第四張照片都是一種俗稱「春子」的魚的「魚日記」,第五張照片是挑選出形狀比較怪異的,第五張的邊邊那顆是小瑀魚今天發現的畸形「魚日記」。
P3202975收集了八年多的耳石.JPG
P3202979.JPG
P3202976春子魚的大耳石.JPG
P3202977春子魚的小耳石.JPG
P3202978幾顆形狀比較奇怪的耳石.JPG
延伸閱讀:
1. 「耳石 (otolith) 是硬骨魚類內耳中由碳酸鈣與有機基質交互形成的生物礦化作用結晶,專責魚類的運動平衡及聽覺,計有左右成對的礫石 (lapillus)、矢狀石 (sagitta) 和星狀石 (asteriscus) 等共六顆。
耳石剖面上會出現如同樹輪一般的輪紋結構,以及許多形成特殊微細構造的記號,計算輪紋的數目就能知道魚類的年齡或日齡,可由此推算魚類生活史中某些生活史事件發生的時機。
耳石中的元素主要來自於外在的水體環境,這些元素藉由魚鰓或是消化道的吸收,透過血液的傳輸由耳石囊壁細胞進入內淋巴系統,最後才能沉積在耳石上。
因此耳石微化學元素組成的時序列變化,即是名符其實的時間及環境的天然紀錄器。」
2. 曾萬年、黃榮君發表於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的文章
魚類耳石的日周輪
3.日文網站 https://blogs.yahoo.co.jp/fishotoliths/folder/510431.html
「魚耳石是存在於內耳器官中控制平衡感和聽力的碳酸鈣的結晶體。
半規管的卵形嚢、球形囊、壺,其中分別容納礫石、通稱耳石的扁平石和星狀石頭。硬骨魚的耳石的特徵是比許多動物大。一般來說,耳石是指扁平石塊,因為扁平石塊是三個耳石中最大的。」
4.日文網站 http://www002.upp.so-net.ne.jp/himachan/nature/otolith-index.html
5. 台灣魚類資料庫 魚類耳石照片 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fishotolith.php
到處逛逛~http://www.utbb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