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3 17:25:01玉山薄雪草
雪霸國家公園紙芝居圖畫創作冬令營 & 小瑀魚的紙芝居創作 107-1~2
前言:
好幾週前,孝娟曾問我能否支援一月下旬至二月初,她首度嘗試舉辦兒童的紙芝居營隊--雪霸國家公園紙芝居圖畫創作冬令營。時間橫跨兩週,我因為中間已排定了一趟全家人的南部高山之行,而感到萬分猶豫。原來考慮爬山前必須全家一同準備食物與裝備,只能支援其中一天,後來又因前年曾錯過志工梯次,看過課程內容後,便答應支援第一、第三這兩天。
我邀喜愛畫畫和寫故事的小瑀魚一同前往。當天課程結束後,小瑀魚表示對營隊課程很感興趣,希望能夠繼續參加完全程。也因為另一位志工李老師願意三天都讓我們共乘去汶水上課,我也把一鍋可以事先準備、要帶上山的食物料理好,終於可以順利參與完整的紙芝居課程了。
這三日的冬令營,原為陪伴我去服勤的小瑀魚,自己構想、書寫、繪製了相當精彩的紙芝居故事--是關於生命的盼望與勇氣。創作靈感,來自約莫半年前聽一場演講與戶外實察經驗的轉化。
中間夾著南下爬山的幾日。
冬令營課程的第二日,便是上山前一天了,她把握晚上的時間,努力畫完圖卡的鉛筆稿;下山後,距離冬令營第三日的成果發表只剩一天,她盡力完成故事腳本撰寫與圖卡輪廓描邊。
即使看見其他小朋友帶回的圖卡,多半已繪製完成、午後開始演出的排練;她仍是一貫淡定的慢條斯理、安靜細心地上色,依循著自己的步調、與對於美的堅持,並未因時間倉促而敷衍任何細節,一直畫到演出前幾秒鐘。
第二天開始進行正式的故事創作及圖卡繪製。小瑀魚左前方是她第一天回家後創作的簡單版(明信片版)紙芝居故事。
第三天下午,其他小朋友已經進入演出前的演練,小瑀魚仍淡定地進行上色。
然而,能夠感動人的故事與好的畫面布局,終究不會因尚未完成上色而失色。這是旁觀小瑀魚的紙芝居創作過程,帶給我的珍貴的經驗。
或許是小瑀魚不想以志工老師們指導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進行搬演,她一直告訴我,她並不想上台演出。最後是我憑著小瑀魚演給我看的印象,替小瑀魚演出故事。因不曾事先練習,對於小瑀魚幾處特別設計的機關不熟,效果當然稍微打了折扣。最後我也簡短說明了小瑀魚創作故事的來源。
老師進行講評時,先問觀眾們「有沒有覺得很感動?」並表示「果然壓軸的故事是最精彩的」。老師另給予了結尾可以是開放式、給予觀眾想像空間的建議。現場的小朋友及志工老師們則紛紛表示,小瑀魚畫得真好、故事真的很感人。
課程結束時,老師來問小瑀魚:甚麼時候可以完成上色,並且能不能拍照分享給他,作為博士論文分析的作品之一?老師又說:「其實故事真的夠好,有沒有設計機關,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希望有了老師當面的肯定與鼓勵,小瑀魚能夠繼續專心完成上色,讓她創作的小故事圖文相照、更加地精采、到位。
在協助指導我負責的小組、以及旁觀其他志工指導各組小朋友們的創作時,我想到的一個問題是,志工老師究竟應該介入多少?在甚麼時候需要介入?
孩子們能不能夠創作出自己的故事,並且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似乎跟生活經驗有關。如果協助、指導的過程中,給予孩子們許多知識或觀念,或是過度介入、幫孩子們代勞,那最後究竟是孩子們的創作還是大人的呢?
此外,好的故事應避免說教,而要設法將想說的道理隱含在情節、畫面、文字、對話、提問中,引起讀者或觀者進行自己的價值澄清與反思。
好幾週前,孝娟曾問我能否支援一月下旬至二月初,她首度嘗試舉辦兒童的紙芝居營隊--雪霸國家公園紙芝居圖畫創作冬令營。時間橫跨兩週,我因為中間已排定了一趟全家人的南部高山之行,而感到萬分猶豫。原來考慮爬山前必須全家一同準備食物與裝備,只能支援其中一天,後來又因前年曾錯過志工梯次,看過課程內容後,便答應支援第一、第三這兩天。
我邀喜愛畫畫和寫故事的小瑀魚一同前往。當天課程結束後,小瑀魚表示對營隊課程很感興趣,希望能夠繼續參加完全程。也因為另一位志工李老師願意三天都讓我們共乘去汶水上課,我也把一鍋可以事先準備、要帶上山的食物料理好,終於可以順利參與完整的紙芝居課程了。
這三日的冬令營,原為陪伴我去服勤的小瑀魚,自己構想、書寫、繪製了相當精彩的紙芝居故事--是關於生命的盼望與勇氣。創作靈感,來自約莫半年前聽一場演講與戶外實察經驗的轉化。
中間夾著南下爬山的幾日。
冬令營課程的第二日,便是上山前一天了,她把握晚上的時間,努力畫完圖卡的鉛筆稿;下山後,距離冬令營第三日的成果發表只剩一天,她盡力完成故事腳本撰寫與圖卡輪廓描邊。
即使看見其他小朋友帶回的圖卡,多半已繪製完成、午後開始演出的排練;她仍是一貫淡定的慢條斯理、安靜細心地上色,依循著自己的步調、與對於美的堅持,並未因時間倉促而敷衍任何細節,一直畫到演出前幾秒鐘。
第二天開始進行正式的故事創作及圖卡繪製。小瑀魚左前方是她第一天回家後創作的簡單版(明信片版)紙芝居故事。
第三天下午,其他小朋友已經進入演出前的演練,小瑀魚仍淡定地進行上色。
然而,能夠感動人的故事與好的畫面布局,終究不會因尚未完成上色而失色。這是旁觀小瑀魚的紙芝居創作過程,帶給我的珍貴的經驗。
或許是小瑀魚不想以志工老師們指導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進行搬演,她一直告訴我,她並不想上台演出。最後是我憑著小瑀魚演給我看的印象,替小瑀魚演出故事。因不曾事先練習,對於小瑀魚幾處特別設計的機關不熟,效果當然稍微打了折扣。最後我也簡短說明了小瑀魚創作故事的來源。
老師進行講評時,先問觀眾們「有沒有覺得很感動?」並表示「果然壓軸的故事是最精彩的」。老師另給予了結尾可以是開放式、給予觀眾想像空間的建議。現場的小朋友及志工老師們則紛紛表示,小瑀魚畫得真好、故事真的很感人。
課程結束時,老師來問小瑀魚:甚麼時候可以完成上色,並且能不能拍照分享給他,作為博士論文分析的作品之一?老師又說:「其實故事真的夠好,有沒有設計機關,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希望有了老師當面的肯定與鼓勵,小瑀魚能夠繼續專心完成上色,讓她創作的小故事圖文相照、更加地精采、到位。
在協助指導我負責的小組、以及旁觀其他志工指導各組小朋友們的創作時,我想到的一個問題是,志工老師究竟應該介入多少?在甚麼時候需要介入?
孩子們能不能夠創作出自己的故事,並且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似乎跟生活經驗有關。如果協助、指導的過程中,給予孩子們許多知識或觀念,或是過度介入、幫孩子們代勞,那最後究竟是孩子們的創作還是大人的呢?
此外,好的故事應避免說教,而要設法將想說的道理隱含在情節、畫面、文字、對話、提問中,引起讀者或觀者進行自己的價值澄清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