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杜鵑葉桑寄生種子與裳蛾科Olene sp.106-12-31
清晨循著雲霧步道下去山莊巡蟲,除卻綠目天蠶蛾,並沒有太多的驚喜。
倒是在臺灣檫樹下的欄杆,留意到幾撮形狀奇特的種子,又或是野鳥留下的排遺呢?
以指尖輕輕碰觸,才發現種子的表面非常黏。抬頭望了望幾乎葉落盡淨的臺灣檫樹上頭一大叢寄生植物的剪影,再回想七月下旬曾在這株臺灣檫樹的樹下撿拾過杜鵑葉桑寄生形狀特殊的紅色花朵,有些恍然大悟。
原來。夏季拋落許多豔紅色花朵的杜鵑葉桑寄生,得耐心等到臺灣檫樹幾乎葉落盡淨的此時,才能完整現身。很可能我們時常說不厭的紅胸啄花與寄生植物的故事,就在不久前才上演過。
想來,這些欄杆上的種子,可能是匠心獨具的杜鵑葉桑寄生與紅胸啄花的傑作了?
PC311965欄杆上留有幾搓杜鵑葉桑寄生的種子,應該是吃果實的野鳥帶來的.JPG
PC311966山莊前臺灣檫樹上的杜鵑葉桑寄生.JPG
臺灣檫樹幾乎葉落盡淨了。
夏季拋落許多豔紅色花朵的杜鵑葉桑寄生,得耐心等到此時才完整現身。
回管理站時,在雲霧步道上遇見一隻長著雪白長毛的毛蟲。乍看之下像是一只毛茸茸的麥克風防風套,背脊頂著四撮豎起的白毛,讓人聯想起京劇裡武旦背著的四面靠旗。
就著剛翻過聖稜線的陽光細細端詳,長長短短的白毛間,攔截了清晨的雲霧與朝露,並以大大小小的晶瑩,收納著整個世界的倒影。
PC311971雲霧步道上不知名毛蟲(有可能是褐斑毒蛾之類的).JPG
註:目前僅確知是裳蛾科Olene屬的某種蛾。
今日的任務是帶榛山步道解說。回到管理站時,彭大哥詢問帶隊情形:
「所以,妳有向遊客介紹稀有植物裂緣花嗎?」
「沒有。」
我始終相信,與其向一群初次造訪的人,介紹單一種稀有植物;不如用平易淺白的語言,向他們解說腳下與眼前世界系統的運作。
與其告知一個或多個缺乏切身連結的名詞;不如帶領他們感受、如何「閱讀」及理解世界,與當下置身的這個世界建立更多連結。
而日常的閱讀經過消化與重組後,便是時常援引的、用於理解與詮釋世界的素材,它們總是能夠為我增進理解視域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