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2 20:16:13玉山薄雪草
高山的『公有地悲歌』:合歡北峰步道人滿為患 侵蝕嚴重 (後記) 106-9-22
(本篇節錄自回覆許老師的信件)
就像我文章裡面寫的:複雜的問題,不容易有簡單的解答。
就像我文章裡面寫的:複雜的問題,不容易有簡單的解答。
其實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試著拋出幾個問題,希望讓更多人一同想一想。
談每一個人對於環境的影響,說汽油、能源、溫室氣體、暖化...,對許多人來說,因為眼睛看不見、而且是很大的議題,他們感覺距離他們太過遙遠。
高山步道的問題,就是發生在每一個使用者一步一腳印踩踏的當下,談到眼前的、個人對環境正發生的影響,許多人卻覺得非常具體。
(像環境資訊電子報的資深編輯彭瑞祥剛去雪山回來,他就非常有共鳴。)
而使用枕木、碎石(修合歡東峰步道),是外包施工的方式,引進非現地素材,真的會是終極的解決方法嗎?
文章第三部分舉步道志工們以現地素材、雙手修步道的案例,是回應第一、第二部分,看見了問題之後,有沒有可能就由使用者們來參與解決?
就像Wendell Berry所說的「解決環境問題重要的是,盡量學習你所站土地上的一切,把該土地的問題當做改革議題,靜下來耐心、長期地推動不懈。」
也就像我寫在【工作,野度假】書中,於科園國小三年的實踐案例。
透過那些過程,想成就的是更多的人,願意多關心環境一點,也看見個人有能力為環境多做一點。
希望孩子的學習環境好,不是責怪或等待管理單位(的一筆經費),而是可以透過大家一起參與改變的。
那幾年影響的師生家長親子團體,有點像滾雪球,雖然不是一個非常大的雪球。
為了寫出這篇文章,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特地翻找出十年前合歡北峰步道同樣位置、很接近的角度比較,發現確實,步道沖蝕、箭竹光禿的情形嚴重了許多。
以往合歡山幾條步道只有五六月花季時才這麼多人,現在是平常的週六日都湧進這麼多人。
我先生和我認為,台14線的濫墾(民宿、果園、農場),跟合歡北峰、東峰步道這幾年湧進這麼大量的遊客,其實是有關連的。
愛山者,不見得都會成為願意付出更多關心、參與改變的積極行動者。
有時也許跟個人特質、過去的經驗有關。我覺得【關懷】似乎才是關鍵與核心。
看看我們大學登山社的同學們就知道了。
仍有許多人繼續爬山、繼續享受山林之美,獨善其身,不管是小的議題或是大的議題,都不會關心。
我有時會想,他們爬的山都比我多,難道都沒有重要生命經驗嗎?
我有點擔心,老師會因為我寄了這篇文章,
跟老師在環境教育和師培二十年耕耘的觀點不同,卻要分享或告訴學生甚麼,而感到壓力。
其實不用分享沒關係。
因為老師的回信,我知道即使是相關領域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這樣很好。
我似乎更了解像步道志工這樣很小的一群人,他們看見環境問題時付諸行動的方式。
從自己或夥伴啟動,透過做中學、討論、實作,得到一種解決真實問題的踏實感。
他們也關心大小環境議題,但他們覺得投身真實問題的解決,會比連署、推動修法、捐款...,更具體而且真實的參與著改變。
我相信,這世界上每一種不同聲音的存在、不同行動方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和意義,都能夠啟發不同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