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06:23:53玉山薄雪草

交大原生植物區 小生態池營造四個月後 106-3-6

在交大原生植物區的上區和下區各發現一處水龍頭和水管漏水。
我們將漏水處底下的土壤稍微開挖掘深,將泥土夯實,周圍以石塊稍事疊砌,種植幾種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逐漸成為兩處得以蓄水的小生態池。
久旱不雨,土壤過於乾燥時,我們會舀取小生態池的水澆灌新種植不久的植物。
這樣兩塊面積實在不大的蓄水淺塘,竟也成為自然吸引了水黽和三種蛙類來此繁衍的迷你水域。
地表上,水域和陸域的交會帶,往往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
在原生植物區運用人為設施漏水營造成的小生態池,就足以說明此特性。

分享多一點:
要營造出類似的水域與陸域交會帶,實作上並不太困難。
只需在庭院裡準備一個臉盆,填一些泥土,稍微製造出地勢高低(適合不同水生植物的需要),並且種植幾種野外採集的水生植物。怕蚊子的話,可以養幾條吃孑孓的小魚。
不久你就會發現,水黽、蜻蜓、青蛙...都來利用你的微型人工濕地了。
當然,使用臉盆製造的水域比不上開挖土壤製造的水域和天然水域的地方,主要在於邊界過於陡峭,不利小動物爬上池壁。
撿一根樹枝插在池中,將有利於蜻蜓的稚蟲離開水中羽化。運用泥土、植物等減緩水盆壁的坡度,也有利於蛙類上岸。


1下區 小生態池4個月後 106-3-3.JPG


2 下區小生態池4個月後 蝌蚪 106-3-3.JPG




1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030水管漏水造成的泥濘地.JPG


2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031 交大原生植物區蛙類1 澤蛙.JPG


3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111 交大原生植物區蛙類2 長腳赤蛙.JPG


4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23 開挖水管漏水造成的泥濘地.JPG


5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26開挖蓄水3天後.JPG


6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225 蓄水20天後 發現青蛙蛋.JPG


7 上區 小生態池 營造過程 10612 開挖蓄水1個月後.JPG


8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512 蓄水一個月後 出現蝌蚪.JPG


9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6115 蓄水1個半月後的蝌蚪.JPG


a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633開挖蓄水3個月後.JPG


b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633蓄水3個月後 蝌蚪.JPG


c 上區 小生態池營造過程 10633 蓄水3個月後 水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