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0 06:28:35玉山薄雪草

科普書寫者需要哪些能力?105-12-9

今天至汶水參加一場委託案的期末審查會議,雖然我的聚焦向來不是研究計畫成果,而是如何將研究過程與成果轉化為環境教育/解說的出版品。
但意外的收穫是因此認識了林試所的昆蟲學家趙榮台老師,在搭乘高鐵北返的路途得以短暫交談。
老師從審查那本書書稿的過程開始談起,一開始老師和我一樣,覺得文稿不順就隨手進行修改,繼而發現書稿本身的問題實在太多,這樣改下去已不是在審稿。
老師說起出版一本科普寫作,需要怎樣的素養?如何將科學知識與研究成果轉化為一般讀者讀得懂的篇章?
除了科學的素養,也同時需要語文的素養。
老師舉出著述等身、知名的博物學家/自然史學者如E. O. Wilson,以及幾位長期為國家地理雜誌寫稿的作者,說明科普書寫者本身需具備問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需要豐富的想像力;也需要廣泛又深入的閱讀。
老師提到,曾經有一位家長問他,學昆蟲需要具備甚麼條件?閱讀廣泛、吸收新知,仰賴語文閱讀能力,除了中文能力好,也需要英文能力,才能夠不仰賴翻譯作品,直接閱讀原文。書寫能力要好,才能夠描述、記錄與發表。歷史與地理都要好,才能夠從自然史與生物地理學中找尋研究線索蛛絲馬跡。化學與物理都要好,昆蟲傳遞訊息,靠的是化學物質,化學和物理好,才能夠研究和了解動物的行為,....。
感覺上,老師所分享的一切,全都是成為博物學家/自然史學者所必須,也讓我再次回溯Orr所提倡的生態素養。
只可惜抵達新竹只有十餘分鐘,時間太短暫了,未能讓老師暢所欲言。
而我能做的就是在這段短短的路程專心聆聽老師的分享,深深地記著。
並且以老師的話語勉勵小咕嚕,這條路很長,要學習的事物還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希望每一個階段,都是紮實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