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6 21:28:54玉山薄雪草

中秋雜感:記國際濕地大會 105-9-15

秋天的訊息,正悄悄地透過清晨逐日下降的游泳池水溫投遞,也靜靜地躲在從交大西區採回的野莧裡頭幾朵黃色的欒樹落花中。

颱風來襲、中秋前的這兩天,設法排開了所有事情前去台北,出席暑假期間就已報名的2016國際濕地大會。
環教所畢業以來,除去日夜閱讀,一定比例的時間放在主婦聯盟和竹塹社大課程相關的事務,以及家裡的廚房上頭。正向的改變是端上餐桌的菜越煮越可口,讓阿德和孩子們屢有驚喜,負向的改變呢?直覺是有,我卻說不上來。

直到週二清晨,還為赴台北參加濕地大會或留在新竹參與關新站活動感到騎虎難下,去了之後才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研究所畢業時,認為自己自此將與學術社群嚴重脫節;然而,這兩天,雖然都必須在下午提前離開,坐在台下聽著天然濕地與人工濕地的差異、里山倡議與濕地產業實踐、濕地復育與經營管理、溝通和在地參與...,卻有一種重新連結上甚麼,或某種一度的空乏得到滿足的充實感。也讓我對於自然的與人為介入的、暫時性的和恆久的、變化的與穩定的,有了一種新的感受。

P_20160914_125630國際濕地大會.jpg


P_20160914_125656國際濕地大會會場布置.jpg


P_20160914_125712國際濕地大會會場布置.jpg


P_20160914_125736國際濕地大會會場布置.jpg


會在大會中遇到環教所的同學、學弟妹們,對我而言並不意外,卻完全沒想到會遇見指導教授大老遠地跟我打招呼。
想想,也不過是半年多的事情,怎麼覺得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了呢?

記得論文到了最後的那段時間,始終覺得自己好寂寞、好孤單。交出論文,研究所三年結束時,覺得寫論文的這段期間,好不滿足。但我給自己承諾的時間有限,該是結束的時候。

直到最近讀了幾本古道踏查與歷史的書籍,讓我思索了這幾本書如此吸引我的原因,也產生了一些意外的折射。
我想,我的論文對我個人和讀者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
是因為這個題目,讓研究與生命和存在本身相遇的,是因為強烈的存在意識,讓我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這樣的一個研究方法,再現了我的生命與存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