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9 23:00:00玉山薄雪草

望安 104-8-15~17

小島上,就連風雨都帶著點即興的意味。顛覆了我們熟知、習以為常的夏日午後雷陣雨。
下雨了,響雷了,只因為一朵雲剛好生成、飄來,籠罩穹頂。
小島的雨,可能出現在任何時刻。清晨日出前,或以為應日照強烈的時候。
 

...從未覺得風雨來得惱人。
雨水豐饒了滲流窪地的草澤,鬧熱了波瀾不興的無風清晨,適時驅散空氣中遊蕩的暑氣,將迤邐星沙浸潤潮濕,也讓潮間帶礁石嵌著一片薄如鏡面的淺水。
我們,則沐著雨,或在雨衣/雨傘圈出的一個個小世界,與萬物共在。

小島上幾乎看不見原生植物,地勢較平坦的地方,幾乎都經歷了過度開墾。行道樹只有無葉檉柳和南洋杉,而廢耕的土地則被銀合歡滲透與強勢占領。
除卻墓仔埔附近。



去年一月【大寒】趁著淡季造訪了澎湖本島,當時因東北季風強勁,海上風強浪高,不克造訪離島中的南方離島,然而仍留下了一個深刻的旅行記憶。
今年一月曾邀請台灣海洋環境教育協會至小咕嚕的學校科園國小進行精彩的『環島』記錄片映演與講座,因而收到海洋環境教育協會將在暑假舉辦『望鄉幸福.永續海洋教師研習營』的通知,全家人首度在夏季來到位於澎湖南方的島嶼--望安。

十餘年前,曾經參與過工作單位的團體旅遊來澎湖,三天兩夜中僅安排不足一日的走馬看花遊完南方四島。 對於桶盤嶼、七美嶼的印象僅是限時
匆匆環島一圈,欣賞柱狀玄武岩、七美人塚與雙心石滬、望安嶼的天台山花宅的咕咾石古厝

這次則僅待在望安一個島嶼。



104. 8. 15.
早晨八時,從松山機場起飛的離島班機,於北台灣的天空斜斜地飛著,畫出了一個圓弧。每回往返離島,飛機起降之間於低空飛行時,總讓人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動與激動。
感動的是,看似繁華進步的大台北地區(台北市、新北市),只有飛在半空,你才會更清楚地領悟所有城市文明與美麗自然地景的關係,是如此緊密地鑲嵌著,所有城市的生活仰賴甚麼支撐;而令人激動的是,城市的建造幾乎盤踞了所有可能的空間,並且持續地向山與森林索地、與河爭地。

陰雨中抵達馬公機場,我們好整以暇地等待公車,前往市區,徒步於去年造訪過的街道與港灣。蘇迪勒颱風甫過一週,因低壓帶的影響,讓澎湖少了點
夏日酷熱。

午後二時於南海碼頭搭乘光正號交通船前往將軍、望安。
小咕嚕和我站在駕駛艙的右前方,下方是堆滿貨物的甲板,磚塊等建築材料、貨車、吊臂,聽工作人員說,
有時光正號還會搭載黃牛。

漫長的航行後,船抵將軍澳嶼,岸上都是等待交通船運送補給物資的民眾。船上大部份的貨物、建材都在這裡下船。隨著貨物逐一搬上岸,民眾紛紛上前認領自己的物品,抬上人力車,將人力車加掛在機車後面,機車啟動、駛離,人潮又逐漸散去。
人力車似乎是這次在將軍澳嶼和望安嶼見到最有特色的常民文化之一,也是居民為適應小島生活,逐漸發展出獨特的「行」的方式,並未曾出現於馬祖、金門、蘭嶼、小琉球...等其他的離島。
使我聯想到島嶼生態學,以及兩年前在一個關於島嶼的國際研討會中,一位女性學者展示了太平洋中的每個蕞爾小島各自發展出歧異又多樣的文化產物。原來島嶼隔離造成獨立演化的不只是物種,也是人類的文化;演化不僅僅發生在生物個體的構造、特徵與生活習性,還包括人類這種自然物因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文化演化。
船首
破浪而行,排開的海水化為白色的山脈,洶湧、移動、遞變。
漫長的航行後,船抵將軍澳嶼,岸上都是等待交通船運送補給物資的民眾。船上大部份的貨物、建材都在這裡下船。隨著貨物逐一搬上岸,民眾紛紛上前認領自己的物品,抬上人力車,將人力車加掛在機車後面,機車啟動、駛離,人潮又逐漸散去。

人力車似乎是這次在將軍澳嶼和望安嶼見到最有特色的常民文化之一,也是居民為適應小島生活,逐漸發展出獨特的「行」的方式。並未曾出現於馬祖、金門、蘭嶼、小琉球...等其他的離島。

使我聯想到島嶼生態學,以及兩年前在一個關於島嶼的國際研討會中,一位女性學者展示了太平洋中的每個蕞爾小島各自發展出歧異又多樣的文化產物。
http://geog-education.blogspot.tw/2010/11/blog-post_13.html
原來島嶼隔離造成獨立演化的不只是物種,也是人類的文化;演化不僅僅發生在生物個體的構造、特徵與生活習性,還包括人類這種自然物因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文化演化。


IMG_8557光正號交通船先抵達望安對面的將軍澳嶼(村) 岸上是將軍村熱鬧的人力車運補人潮.JPG

抵達望安嶼之後,
參與研習的家庭將大件行李放在人力車上讓研習的工作人員搬運,一行人騎上電動機車,進駐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
下午先參觀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望安花宅(中社)咕咾石古厝。

望安,一說源自「網垵」,「垵」是「岸」的意思,「網垵」是指漁民曝曬魚網的海岸。

停車在廟前,協會的講師問大家,知道海神廟跟一般廟宇有甚麼不同嗎?

在澎湖,幾乎所有的廟宇都是海神廟。
這是望安花宅的五府千歲廟,從屋宇上的剪黏有魚和螃蟹,可以看出它是一座海神廟。

IMG_8587花宅五府千歲廟的剪黏有魚和螃蟹 可以看出它是一座海神廟.JPG

望安島上的生活用水仰賴抽取地下水的水井,水井分為公井和私井。
通常開鑿公井者,也是地方上較有財力和聲望的家族。

IMG_8613花宅張家公井.JPG

花宅古厝的牆壁砌石,乍看下黑上白,以
較重的黑色玄武岩做底,較輕的白色咕咾石在上。(咕咾石,一說咾咕石。是珊瑚蟲死去遺留的外骨骼,若以珊瑚的英文coral音譯,應稱呼「咕咾石」較為接近。)

IMG_8620下黑上白 黑色玄武岩較重做底 白色咾咕石較輕在上.JPG

古厝側面有一鯉魚水漏,用於收集屋簷的雨水,並排除到四合院之外。

IMG_8629花宅鯉魚水漏.JPG (排除雨水)

花宅古厝牆面的
咕石和麻絮花紋
在沒有水泥的年代,先民會運用磨碎的貝殼、海沙、糯米、紅糖等素材,做為疊砌古城牆和古厝牆壁的黏合建材。
然而,在望安這個不生產稻米和糖的小島,使用食物當做建材太過奢侈,一塊一塊咕咾石之間的黏合,是運用望安的貝殼
沙、麻絮等天然素材混合為建築材料。麻絮隨著時間逐漸風化和分解,在古厝的牆面上,留下這些麻絮纖維曾經存在著、支撐了咕咾石牆的詩意痕跡。

IMG_8634 花宅古厝牆面的咾咕石和麻絮花紋.JPG

花宅灣,港口邊的魚灶。
漁民上岸之後就直接在港口邊的魚灶將魚獲煮熟,比較容易長久保存。

IMG_8645花宅魚灶.JPG

日落之前,我們在望安西邊的天台山等待太陽下山。
正巧遇見花宅賣風茹茶的阿姨出來散步,
她告訴我們循著步道下行,會抵達一個很大的海蝕洞--西龍洞

晚餐後的時間在保育中心研習教室,工作人員播放了馬修連恩在望安花宅拍攝的短片【戀戀花宅
。花宅就像穿透了漫漫歲月的
一扇窗,玄武岩、咕咾石,都貯藏了古老、豐厚,關於海的地質記憶,疊合著從過去到現在的重重影像,指引著即將融入的未來。

另一主題是關於
海洋環境現況綠蠵龜保育,以及「塑膠微粒的故事」。



104. 8. 16.
天未亮阿德就已醒來,我們決定趁著清晨時分徒步環島。
環島公路上人跡稀少卻燈火通明,隔著海的對岸是燈光明亮的將軍澳嶼。將軍的人口密度較高,建築物似乎亦較為現代化與集中,從前一天在光正號上
的磚塊等建材皆運往將軍澳嶼,岸上等待的人潮,即可見一斑。

清晨的天空滿布著大塊的灰色雲朵,
路旁幾處濕地水窪蛙鳴聲鼓譟著。來到望安的第一天就遇上了雨,第二天的天氣會好轉嗎?望著天空陰翳的灰雲,雨點似乎隨時都可能會飄降。

接近水垵村的時候,路的左手邊出現一座廢棄的小學,右手邊叉路通往水
村。
水垵是
望安最北的聚落,聚落規模較花宅大,也保有許多咕咾石的古宅,最北端是水垵漁港,也是曩昔施琅水軍停泊之處
清晨的水垵,已有許多老人家早起在聚落間的巷道散步。我們在一間大屋子前面跟一位九十多歲的阿嬤攀談,阿嬤說,她年輕時從花宅嫁到水垵。每天早上在門前一大塊菜宅種菜,是她能夠維持健康與長壽的原因。我們問起關於咕咾石古厝與當地的「好業人」時,阿嬤說,其實望安大多是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大家的經濟能力都差不多,所謂的
「好業人」時常都是特別勤勞的家庭,額外花時間做廢鐵等資源回收,慢慢才累積一點財富,可以整修古厝

環島公路沿途
幾乎看不見原生植物,地勢較平坦的地方,都經歷了過度開墾。行道樹只有無葉檉柳和南洋杉,而廢耕的土地則被銀合歡滲透與強勢占領。

無葉檉柳
這是一種莖與葉的形態都長得像有點像木麻黃的植物,但它的莖(枝條)看起來較為翠綠,花序卻是螺旋排列的圓錐形,白色至淡粉紅色,明顯地跟木麻黃不一樣。
它和木麻黃同樣是外來種,耐旱抗鹽,原產於北非、東非、亞洲的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在非洲為沙漠地帶主要防風樹種
在台南、嘉義、澎湖地區,和木麻黃一樣當作防風林樹種。抗風性比木麻黃差,但耐鹽性優於木麻黃。
http://www.5plus2edu.org.tw/product_cg102303.html
http://blog.xuite.net/e2202778/boaboa/51656241-無葉檉柳

IMG_8674無葉檉柳.JPG

望安種植高粱(現已不常見)、地瓜、花生等旱作的旱田。以咕咾石疊砌為牆垣,以防風沙的「菜宅」。

IMG_8677種植花生 地瓜 高粱的菜宅.JPG

我們趁著清晨時分的寧靜,又再走了一遍花宅。遇見一位老爺爺坐在一間老咕石古厝的門口內,一邊哼著歌、一邊耐心做著水磨文石加工。
以往僅見文石加工製成的印章、擺飾等,這是我首度見到文石的原石,在尚未打磨加工之前,樸拙的樣貌。

IMG_8679第二天 望安花宅的清晨 一位爺爺一面哼著歌 一面做著水磨文石加工.JPG

清晨的陽光以某個特定的斜角,將花宅
古厝的巷道染上一層橘黃的暖色調。
屋瓦缺損的老屋,與不同工法先後進行改建的閩式建築,都在時間之流中一同留下歲月的痕跡,走向蒼老。

IMG_8680 清晨的花宅古厝.JPG

我們在東垵村的街道上,遇見一位用人力車拉著自宰豬肉販賣的
阿嬤,人力車內以一只籐編的籃子放置著豬腳。

IMG_8688
一大早就拉著人力車 ,賣自養、自宰豬肉的阿嬤 人力車中放置著手工編製的籐籃。.JPG

七點半回到保育中心,中心面對著一個風平浪靜的港灣,灣內不時有飛魚從水中躍起。
一位阿嬤蹲在臨著灣澳的潮間帶挖掘、採集著我們叫不出名字的貝類。

IMG_8711.JPG

望安整座島嶼的沙灘都是由俗稱「星沙」的有孔蟲的骨骼所組成

IMG_8712望安的星沙.JPG

早餐後是另外一堂認識海洋生物的課程,
工作人員介紹了望安常見的珊瑚(石珊瑚、軟珊瑚、柳珊瑚)、藻類(綠藻、紅藻、褐藻;其中屬於褐藻的馬尾藻,是幫助初生的小綠蠵龜漂浮出海的載具)、海膽(馬糞海膽、梅氏長海膽、魔鬼海膽)、芋螺(從尾端伸出長刺,有劇毒)、海參(海中清道夫,斑錨參可長達四公尺)、魚類(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海鞘、水母(櫛水母、錢幣水母)、軟絲、魟、珊瑚白化(環境改變影響珊瑚及牠們體內使珊瑚呈現不同顏色的共生藻)...,也讓對於海洋生物陌生的研習參與者,在下水浮潛之前惡補一下先備知識。

試完下水裝備,工作人員帶著大家前往望安嶼東邊的一個天然灣澳--散崎港的海邊,分成三組下水浮潛。
我們
抓著領隊拖曳的浮筒,跟隨著他們的帶領和指引,透過面鏡框出的一扇『窗』,俯視著海底景物。
事實上,浮潛的時候天候狀況並不是很好,大朵大朵的烏雲聚集,天空響著雷、急驟地落著豆大的雨點,也讓水底下的視界顯得較為晦暗模糊。然而,小咕嚕和小瑀魚似乎仍頗為享受浮潛的過程,也看見了不少海底生物。

若說浮潛過程有甚麼特別值得一提
的事,或許是一種些微的心不在焉之感。
當分組進行浮潛時,因每位領隊手中拖曳的浮筒個數的限制,我
被分在和小咕嚕小瑀魚不同的組別。當我將面鏡埋在水底下的時候;當領隊不時問我們有甚麼問題嗎?我不免掛念著此時此刻的小咕嚕和小瑀魚,是否適應他們的第一次浮潛?從他們的那個位置,看見了水下的甚麼嗎?
當我們抵達散崎港不久,天空即
響雷不斷。我問領隊這樣的天候是否還適合下水?雖然領隊保證只要落雷不是很近、很密集,仍不影響浮潛;但每當雷響的時候,我仍不免擔心著不斷以光劍劈開天空的雷電,甚麼時候會來到海面?會對待在水中的我們造成影響嗎?
然而,我的擔心似乎是多餘的。
折返上岸之前,我隱約聽見一個小朋友在大聲喊媽媽,我心頭一緊地抬起頭張望,以為是小瑀魚。...其實是岸上其他的小孩。
然後,我聽見小瑀魚笑著跟領隊說,她在水底下一共看見四十二隻海膽。
上岸之後,我再問過小咕嚕和小瑀魚,他們似乎都很享受這浮潛的過程,只可惜時間太短了。我想,跟兄妹倆現在游泳能力增長有關,或許再找時間專程帶他們去浮潛。


IMG_1762 望安 散崎港浮潛.JPG  (
浮潛前)

這次浮潛,勾喚起八年多前在七家灣溪幫忙調查櫻花鉤吻鮭的記憶。
當時揹在胸前一直睡覺的小娃娃,現在已經好會游泳,非常享受水下的世界了。

IMG_1771浮潛 水面下的世界.JPG

八年多前,那個每次到了大通鋪,看見叔叔阿姨一大早在換泳衣、挑防寒衣、溯溪鞋、浮潛裝備,總是要模仿大人挑揀著面鏡呼吸管,總是在溪邊玩得不亦樂乎的小男孩,現在似乎也可以去當數魚的調查義工了。

IMG_1810望安 散崎港浮潛.JPG

午休後前往位於望安嶼東北邊的鴛鴦窟。
鴛鴦窟原是一條東西向溪谷,二次大戰後期 ,日軍於此建造自殺艦隊--震洋特攻隊的基地。而隔著海水對岸的馬鞍山嶼,則是日據時代望安流行痲瘋病時,隔離病患的地方。

http://www.penghu-nsa.gov.tw/NewsDetailC001100.aspx?Cond=28a8f73d-47d0-4676-8869-5b699d9d3208

鴛鴦窟─日軍的秘密基地

  鴛鴦窟位於望安島東側海岸。清代初期,有關澎湖的志書,已有鴛鴦窟地名的記載,名稱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早年此地有多處適宜鴛鴦戲水的水窟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鴛鴦窟附近多水源,土質鬆軟,有許多野蜂、蝴蝶等蟲類鑽入土中,越冬變成蛹,當地人稱此蛹為「鴛鴦仔」,故名之。鴛鴦窟谷地開口向東,北、西、南三面為高地,有「鴛鴦窟溝」的小溪流由西向東注入大海。鴛鴦窟附近有提供遊客休憩的涼亭、登山步道,可由南、北兩側高地俯視鴛鴦窟及海岸線,東方海面的小島為馬鞍山嶼,碧海藍天青草地,讓人心曠神怡。第二次大戰末期,日軍選定鴛鴦窟為其海軍魚雷快艇基地。日昭和19年(西元1944年),徵集望安、將軍澳兩島居民,在鴛鴦窟谷地附近挖掘洞穴,供快艇靠岸時隨即推入洞內隱藏。然而,工程將近完成之際,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該基地被廢棄。如今,洞穴大多塌陷,只殘留數處遺跡。


IMG_8722鴛鴦窟.JPG

或許是海流的影響,鴛鴦窟的潮間帶遍布著許多大小、顏色不一的玻璃碎塊,銳利的邊緣,多半已在海水沖擊、持續碰撞中,逐漸變得平滑。
工作人員在前一日晚間展示了許多以海邊撿拾的玻璃碎片作畫、簡單又有趣的小創作,指引我們今日來到鴛鴦窟,在潮間帶的沙灘彎腰低頭、尋覓撿拾。將挑揀混雜在貝殼沙、珊瑚骨骸、礁岩與潮池之間,
咖啡色、綠色、黃色、藍色...的各色玻璃,視為尋寶發現的過程;當研習的參與者將玻璃碎片塞滿口袋,這類海洋難以消化僅次於塑膠廢棄物,意義亦得到了轉化。

孩子們脫了鞋子,將雙腳浸在拍上岸的潮水裡嬉戲。
阿德則引我探看幾隻
位於高潮線上的死亡海兔。工作人員推測,可能因一週前蘇迪勒颱風來襲,遭長浪擊打上岸;我則推想著或許因耽溺取食潮池中的海藻,來不及於退潮前返回海中。缺少了靈魂的軀體,失去生命的光澤與色彩,僅餘一只灰綠色布袋般的臭皮囊,吸引著蒼蠅的群集。
當我們頌讚著海洋的美麗與深邃,卻也無可否認它本質上冷酷又無情的一面。

離開鴛鴦窟,工作人員帶我們造訪位於望安嶼西北角的西洞尾燈塔。騎經水垵村,從水垵宮旁的小路穿過滿佈植物山坡,抵達已廢棄多時的燈塔。
隨後,我們又順著幾乎被望安嶼的原生植物掩沒的小徑,徒步至
西洞尾一處高聳的海崖邊緣。至此,我們才首度遇見望安的原生植物,意識到它們僅存於偏遠、未受開發干擾的島嶼邊緣,才能恣意伸展著野性。

日落之前,我們來到島嶼西南角
另一處偏遠的沙灘,小路穿過一片古老的墳墓區,陳舊的墓碑都因長時間風化而變得很短,碑文早已字跡漫漶。
然而,山坡上的原生植物似乎因墓仔埔的庇佑,保留得更為完整、蓬勃。

小路的盡頭埋沒在一片被颱風長浪拍捲上岸的貝殼沙中。
孩子們走下被沙粒掩蓋的濱刺麥不久,紛紛脫下了鞋,奔跑在金黃色的沙灘上。
小咕嚕沿著高潮線走了很遠,去尋找他心目中期待著、卻又未知的不期而遇。



IMG_8771長瀨仔沙灘.JPG  
由白色珊瑚碎屑與星砂構成的沙灘

幾位研習夥伴涉足於海水剛巧漫過,映著天光、恍如易碎鏡面的一汪潮池。幾隻海兔悠緩地在池中行進,四處探索著可食的藻類。
想想稍早在鴛鴦窟海岸高潮線遇見的那幾隻死亡的海兔,真的很難將兩者聯結在一塊兒。


IMG_8796在長瀨仔潮池中活動海兔.JPG

我曾在小咕嚕三年級的時候,向導師推薦海生館與實驗中學合作推出的海蛞蝓展,知道海蛞蝓是一種貝殼退化的軟體動物,也因此幫小咕嚕買了兩本海蛞蝓的書。
第一次在野外遇見活生生的海蛞蝓,是造訪小琉球的潮間帶時看見海兔。從此逐漸能指認出那些跟潮池礁石顏色相近、軟綿綿像海參,爬行時像蝸牛、時像尺蠖的溫馴動物。
曾在【一個潮池的秘密】書中的一篇文章中讀到,海兔是一種貪食的動物,有時來不及在退潮的時候回到海水裡,就在海水慢慢退到乾掉、日曬強烈的潮間帶死亡。
去年冬天到澎湖的時候,我們就曾經在退潮後才能行走的陸連島潮間帶遇見過。死去的海兔,背部留有一清楚的開口,是牠們開啟的外套膜,開口內部有時會露出一小片退化的貝殼,底下隱藏著呼吸腮與生殖器官。
這一次在望安的鴛鴦窟海邊,阿德又發現
好幾隻死去的海兔,指引我前去探看。工作人員推測,可能因一週前蘇迪勒颱風來襲,遭颱風時的長浪打上岸的;我則推想著或許因耽溺取食潮池中的海藻,來不及於退潮前返回海中。
 
缺少了靈魂的軀體,失去生命的光澤與色彩,僅餘一只灰綠色布袋般的臭皮囊,吸引著蒼蠅的群集。
當我們頌讚著海洋的美麗與深邃,卻也無可否認它本質上冷酷又無情的一面。

我們也在潮池的另一側則遇見了一隻海參。

IMG_8797海參.JPG

夜間沒有外出進行戶外觀察,孩子們將下午撿拾的玻璃碎塊攤開在空的床墊上,交互檢視。



104. 8. 17.

趁著在望安的最後一天,我們於清晨五時許出門,前往東垵的石滬仔、龜壁崁尾、戶頭角。
先經過一座納骨塔和一片散布著墓葬的山坡,抵達望安嶼東南邊石滬仔的一座傳統石滬,等待日出。
正值退潮,我們全都脫了涼鞋。阿德帶頭涉入潮池,在石滬滑溜、生滿綠苔的疊石上頭行走。
放眼四望,東方是隔著海水的另一座島嶼(
應該是將軍澳嶼吧),地平線只比海平面略微高出一點點,跟我們平常生活的山高水急的大島--台灣,地景有著極大的差異。來到望安第三天,在即將離開的早晨,我仍覺得自己並未摘除以身為「大島人」的「眼鏡」,凝視著這座小島、以及鄰近小島的一切。


IMG_8816石滬仔日出.JPG

潮間帶總是蘊藏著無數驚奇,每一個發現,只是讓我們更加理解自己知道的太少。
即便第二天早晨「認識海洋生物」的室內課,憑著二十餘年前高中生物課殘餘的記憶,有助於做粗略的
分類辨認,但實際走在潮間帶時,也只能夠朦朦朧朧地推測牠們可能是什麼。


IMG_8818.JPG  一杯接著一杯、一盤接著一盤的「砂葵」
  (感謝牧鄉學姐解惑)  
找到資料了:瘤菟葵 
群體呈黃褐色,基部通常相連形成皮革狀的共肉組織,包覆於岩礁或其他礁體表面,摸起來砂砂粗粗的。觸手上密佈有毒的刺絲胞,是攝食及防禦時的重要武器。

潮池間的石縫裡,伸出一隻隻毛絨絨、隨著水波微微擺動的觸手,是孩子們在其他海域也見過的陽隧足。


IMG_8819陽遂足.JPG



IMG_8825石滬仔.JPG


IMG_8848可能是一種螺的卵鞘.JPG  
更正:玉螺的卵團  (感謝牧鄉學姐解惑)
相關資料:http://blog.xuite.net/penghu.dialy/blog/33922815-%EF%B9%83%E6%B2%99%E7%A2%97%EF%B9%84%E7%93%B7%E7%8E%89%E8%9E%BA%E5%8D%B5+%E5%8D%A1%E5%A8%83%E4%BE%9D 


IMG_8849可能是一種螺的卵鞘.JPG 更正:玉螺的卵團  (感謝牧鄉學姐解惑)


IMG_8850可能是
文石--一種未經琢磨過的火山活動產物.JPG

離開石滬仔,我們又循著小路前往望安最東南邊的龜壁崁尾,從半途中回看,可見完整的石滬仔。小路穿過墓葬區,幾乎未受開發的干擾,因此保有較多原生的海濱植物。

開著淡紫色小花的植物,是葉子和果實都散發著獨特香氣的海濱定砂植物,海埔姜。別名為「蔓荊」。幾年前去旭海的時候,斯卡羅族的嚮導曾說,他們會採集它的果實製做香包。

IMG_8862海埔姜.JPG  延伸閱讀:http://kplant.biodiv.tw/%E6%B5%B7%E5%9F%94%E5%A7%9C/%E6%B5%B7%E5%9F%94%E5%A7%9C.htm


IMG_8869從龜壁崁尾附近回看石滬仔.JPG


IMG_8871從龜壁崁尾附近回看石滬仔.JPG



IMG_8873戶頭角沙灘.JPG

南國薊也是墓仔埔或未受開發破壞的地區常見的原生植物。

IMG_8874南國薊.JPG

離開戶頭角,我們又往島嶼西邊的天台山去,或許是覺得第一天只待在天台山上的呂洞賓腳印等待天黑,有些意猶未盡吧。
循著天台山下方的步道一路下行,接上一條越來越陡峭,且風化嚴重、路基不明顯的土石小徑,直下海崖峭壁,將抵達海岸邊的海蝕洞--西籠洞。
從天台山往西籠洞的路途,得以將澎湖最古老的外露玄武岩盡收眼底,然而附近的岩石均風化嚴重,行走或停留時都應特別留心。


IMG_8894天台山西龍洞.JPG


IMG_8896天台山西籠洞.JPG  是一個很大的海蝕洞  往外延伸是一條狹長的海蝕溝



IMG_8919天台山望安最老的地層露頭.JPG  (最古老的玄武岩)



IMG_8920天台山海岸.JPG  應該是一片海蝕平台


IMG_8923天台山海岸.JPG

從天台山折返保育中心時,遇上一大群黃牛。在望安嶼上遇見動物時,所有車輛都必須耐心等待他們通過。我認為,這也是島嶼生態學與文化演化的一部分。


IMG_8945黃牛群.JPG

水黃皮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樹種,樹高可達十公尺以上,然而到了望安這座海風強近的小海島,水黃皮能夠長成超過4.5公尺,一百三十年的大樹(光緒初年,大約1880年左右,先民渡海來澎湖時種植),就變得非常珍貴。這株水黃皮老樹位於東垵村的廟宇仙史宮旁。


IMG_8964立碑的水黃皮.JPG

第三天天氣終於放晴,這時才真正能體會到澎湖夏日艷陽的威力。
這天早晨我們參觀了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小咕嚕和小瑀魚非常喜愛小綠蠵龜。

IMG_8966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JPG

工作人員們忙著清洗前幾個梯次淨灘收集的各種瓶瓶罐罐,要讓我們下午搭船的時候順道帶回馬公。我們和幾位研習參與者也加入了洗瓶和分類的工作。

IMG_9003清洗淨灘的保特瓶.JPG 照片右下角是我在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同學小量,她在望安待了一整個暑假,曬得好嘿,第一天在碼頭剛下船的時候,我幾乎快認不出她了。

午餐後的時間收拾完行李、整理房間後,只剩下等待船班。阿德決定帶我們去大瀨仔、
長瀨仔那片由白色珊瑚碎屑與星砂構成的沙灘。
我們在沙灘上堆起一座有城牆和護城河的沙堡。


IMG_9017長瀨仔沙灘堆沙堡.JPG


小瑀魚出主意,要我們表演小海龜孵化之後,用鰭狀的四肢撥著沙,望海水裡爬去的景象。

IMG_9027長瀨仔沙灘演綠蠵龜寶寶下海.JPG

回到保育中心填完關於海廢物藝術的問卷,我們揹起行李,騎上車,工作人員也將早上整理分類打包好的瓶瓶罐罐,以人力車載運至潭門港,準備上船。

IMG_9038寶特瓶打包上船.JPG

返航搭的不是交通船,船上搭載了許多遊覽澎湖南海的遊客。如我記憶中殘存的印象,
途經虎井嶼,一群人在廣播的提醒中急忙下船;復繞行著桶盤嶼。我想,那裡頭或許也有前兩次來到澎湖望安,匆匆走馬看花的我。而這一次來望安,我感受到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節奏,也見識了更多屬於這個島嶼的生態與文化面貌。


IMG_9071虎井嶼.JPG



IMG_9094桶盤嶼.JPG



IMG_9097桶盤嶼.JPG

船在馬公靠岸之前,慈濟的志工已開著貨車在岸上等候。
我們和另一位研習參與者合作著,將早晨清洗分類好的所有瓶罐(海洋廢棄物)一包一包交給岸上的慈濟志工。這些從世界的各個角落出發
的瓶罐,經歷了漫長的海上旅程,擱淺在望安的沙灘;透過許許多多的人凝視過,雙手撿拾過、清洗過、壓扁過...,終於能夠有個較好的去處(終點)。
當這些來自望安的「伴手禮」
從我們的手中託出去的時候,我感受到一股重量從肩頭卸下。


IMG_9127寶特瓶馬公交給慈濟志工.JPG



回到新竹的家之後,小瑀魚在紙上隨手畫下這幅畫,我想,這是屬於她的望安記憶。

 
【在海裡飛翔】 -- 小瑀魚畫自己在望安散崎港浮潛

看得出來嗎?穿著水母衣 戴著面鏡 咬著呼吸管 右手抓浮筒 兩根髮辮在海水裡展開像翅膀...
 (.......媽媽總是後知後覺地在隔天早上才發現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