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9 06:16:44玉山薄雪草

參與式設計: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 試驗棲地步道現況改善規劃與手做實踐(一) 104-6-6~7

參與式設計: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 試驗棲地步道現況改善規劃與手做實踐(一) 104-6-6~7

今年夏季,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舉辦的兩梯次試驗棲地工作假期中,除了原有的棲地營造植樹工作、生態中心週邊原生植物綠美化,也展開兩梯次手做步道工法的學習和實作。生態中心邀請了熟悉手作步道,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擔任指導志工的步道志工陳理德(阿德),協助步道改善整體規劃與設計。並過工作假期號召志工參與,一同進行試驗棲地步道改善的實踐。

試驗棲地在生態中心規劃之初,除了將火燒跡地重新營造,透過引入水源、原生植物移入,歷經八年時間加速演替成為近自然林,希望未來有機會能成為觀霧山椒魚的庇護所之外,另一個定位是生態中心環境教育實踐場域的一部分。 

試驗棲地的環形步道
最初是以大大小小的頁岩與板岩石塊鋪設的自然步道,銜接一段架高木棧道。當初可能並非以使用者為考量,也未考慮試驗棲地原有傾斜坡度,石塊的鋪設均與坡面方向平行每逢下雨空氣潮濕露水凝結,行走在坡度較陡處石塊鋪面非常容易打滑;部分鋪設石片較為輕薄,經過反覆踩踏早已鬆動或移位;部分石塊則過於龐大突兀,讓步道行走不順暢;因此步道總長度雖然不長,卻不是很友善使用者。 

除了生態中心工作人員與研究人員需要進入試驗棲地進行維護與生態調查,解說員也需要帶領遊客進入試驗棲地進行觀察解說。原有石塊鋪面對使用者而言並不友善,在潮濕天候行走特別有安全顧慮,確有改善的必要性。

許多解說志工和我一樣,是試驗棲地步道頻繁的使用者,知道有幾處地方下雨會打滑,卻未能具體說出問題的根源。原來問題是複合性的,必須具有分析、診斷問題的能力,才有辦法進行改善。

此外,隨著這幾年棲地營造植樹工作逐漸從核心區域,向周邊與上方的芒草區拓展,希望連結界碑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但試驗棲地上方的芒草區坡度更為陡峭,並且當初並未規劃步道,隨著這幾年幾個梯次的植樹,逐漸走出一些路跡不明顯的小徑。

步道改善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從今年三月[春分]因生態中心的邀請而展開。
步道志工陳理德分別於三月下旬和五月初在現地進行了幾種不同步道工法的改善
實作示範,五月初那一次,也邀請喜愛動手做的解說志工谷達智大哥加入。並討論規劃出六月份和七月份兩梯次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第一梯次結合室內課程與戶外課,帶領雪霸國家公園的解說志工認識手作步道,並進行幾段步道的改善實作學習,第二梯次則帶領雪霸臉書粉絲專頁「登峰造極 雪霸之美」的粉絲們,一同參與步道改善的實作。

透過試驗棲地環境的細心觀察,反覆行走試驗棲地步道,了解現地特色、步道現況與步道問題;並融合過去登山二十餘年,做為一位步道長期使用者對於步道多樣性的觀察和了解,以及自身學習手作步道工法四年多來的融會貫通與實踐經驗,步道志工陳理德
以符合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現地景觀的石階步道改善工法,規劃試驗棲地環型步道石塊鋪面改善;因應生態中心近年來的植樹需求踏出的路跡,則另設計一條步道路線,從腐木堆往上穿過箭竹林,連接平行於環形步道上方的不明顯水平路段,再與大水塔平台銜接。

手作步道
施作的特色之一是就地取材,每一塊現地取得的自然素材形狀、質地都不一樣,每一處施作現地的底質構成也不盡相同,這是手作步道的挑戰,也是施作時考驗智慧與樂趣之所在。
透過眾人的參與、過程中的討論和手工施作,手做步道是一種能將對於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較為細緻的步道施工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參與式學習和參與式(步道)設計的實現。

手作步道的美,需要拉長時間來看,在設計的當下,看到的卻是未來;它會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融入週遭的自然環境。而手做步道的學習,其實是小而美、是慢而踏實的;是大量的經驗學習與做中學,要靠著不斷的動手實做、反覆嘗試去累積經驗中的知識,慢慢地做出感覺。

步道完成之後,還需要透過反覆試走與修改,自己覺得做不好、不夠紮實的部分,寧可拆掉再重做,
每一步驟每一階梯,都必須做得踏踏實實,才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經歷不同天候狀況的測試(比如:大雨、豪雨、乾旱...),以及施作之後的反覆觀察與記錄,將更能夠了解手作步道的可貴價值。這就需要步道的參與者與使用者用心去領會。


手作步道就像教育,是一個紮根深、慢養成的「陶成」歷程,按部就班的學習、不急於一時的速度或立即成效,基礎穩固了,再繼續向上發展。
我想,它確實是一種教育,一種強調
參與式學習、實務學習、從做中學,重視經驗中的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教育。

文字
:孟琬瑜(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
攝影:孟琬瑜、陳理德(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志工)



104.3.21~22 這是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第一次邀請太魯閣手作步道指導志工陳理德,進行試驗棲地步道改善規劃與實作示範的情形,以邊講解工法、邊實作討論的方式進行,並且在需要施做步道改善的幾個路段都做了一小段為示範。


104.3.21.1石塊步道改為石階步道 改善中IMG_2045.JPG


104.3.22.2阿德示範將原鋪排在斜坡上的石塊,改為石階步道 改善後的一段 IMG_2105.JPG 


104.3.22.3 這一段原是棲地營造植樹走出的小徑,路跡不明且路面傾斜角度過大,規畫手作水平橫向步道,進行路面改善的示範 這是路基修整後(整平)的情況.JPG
好的步道在施作的時候就應將步道面做成略微向外傾斜,可自然洩水。


104.3.22.4水平橫向步道手作 導水溝  施作後.JPG 水路會持續沖刷步道 導水溝是為了避免步道充刷 看得出來嗎?


104.3.22.5穿越箭竹林上行的觀察小徑土石階梯手作 施作後.JPG
這一路段有較高的斷差,需要以手作土石階梯克服。




104.5.2~3 這是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試驗棲地步道第二次邀請手作步道指導志工陳理德進行改善規劃與實作示範的情形,這次有一位也很喜愛動手實作的解說志工谷達智大哥加入。

這一次同樣以邊講解工法、邊實作討論的方式,讓谷大哥熟悉手作步道的狀況。谷大哥同樣熱愛做中學,他們合作了一段石塊鋪面步道改為石階的實作;並且將一塊阻擋在步道中央的大石塊瘦身移動、轉向,改為路旁休息的石塊座椅。


1用鋤頭和撬棒將阻擋在步道中央的大石塊撬起、移動IMG_3554.JPG


2五個人合力將瘦身後的大石塊移動到路邊IMG_3571.JPG


104.5.3.b3原來阻擋在路中央的大石塊 變成步道旁的石椅IMG_3638.JPG


4手作步道改善 石階梯IMG_3643.JPG


1做完之後還要反覆測試,並且讓石階跟周遭環境融為一體.jpg


104.5.3.b5第二天傍晚阿德收工之前 完成的一段石階梯IMG_3661.JPG


104.5.3.b6以石階梯將這一段步道不順的部份改善 也將露在外面的水管埋進土中IMG_3669.JPG


2 這是
週日工作到傍晚五點,從石階步道上方的大水塔木棧平台附近,往下拍攝當天手作完成的一長段石階。我佇立處的前方那塊黑色的地面,就是星期六下午由三位男士一同敲擊瘦身的大石塊原來的位置。而我的右前方那塊橫向的石塊,就是經瘦身後的大石頭,目前被種在路邊,可以當作步道旁簡單的座椅。



4.同樣是從石階步道上方的大水塔木棧平台附近,往下拍攝當天完成的一長段石階,換一個角度看石階更有感覺。jpg


其實陳理德在七月初第二梯次棲地工作假期結束後,下山的車程中告訴我,當初在太魯閣步道志工訓練時,用的都是又大又厚重的石塊(中央山脈多為較堅硬的變質岩),千里步道講師指導的手作階梯工法,都是垂直插入石板的工法,階梯都只做這一種。
但他從三月以來這幾次在試驗棲地改善試做、示範,以及指導教大家施作的石板鋪面階梯工法,其實是他根據自己對於各種步道的觀察了解,將手作步道經驗融會貫通之後,配合試驗棲地現地的景觀(大量石塊鋪面)與素材(薄而且容易碎裂的頁岩或板岩),自創的工法,不是任何人教他的。
聽到這裡,我心中其實生起了無比的敬佩。
他在太魯閣與千里步道學了手作步道的工法之後,不但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於科園國小校園生態區,規劃及帶領好幾條手作步道的實作,在生態區施作多處水土保持,解決了許多校園的問題;也用好幾個假日幫清華蝴蝶園手做了美麗的鵝卵石砌石花台;再用自創的方法,幫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改善石板步道為石階步道;同時,還不吝分享自己領悟的工法,指導更多的人有能力一起實作。
因此,有解說志工在五月初看到我分享的石階步道照片時,覺得試驗棲地步道好像變得跟以前有一點不同,步道似乎變美麗、石塊變得錯落有致了,可是又不覺得曾經施工過,好像石階步道本來就在那裡了,已經是很久以前做的。
我想,有沒有價值,真的就看個人,懂得欣賞及珍惜這價值的人,應該會努力把這手作工法學習起來吧。



 
一位負責的手作步道實作者與指導者,除了會反覆檢視測試完成的步道,注重步道跟周遭環境的和諧,也會持續關注著他施作的步道後續的使用與維護狀況。
從五月初施作,到六月初實際帶領雪霸解說志工們學習手作步道之前,這一個月間適逢梅雨季,這幾個星期間,步道志工陳理德雖然抽不出時間上山到試驗棲地現地勘查步道狀況,但提供了幾張在三月和五月示範手作改善步道局部的照片,請在觀霧服務的彭大哥以相同角度拍攝,做為施工完畢一至兩個月的影像前後對照。
經過了雨水的沖刷,以及一段時間的淬鍊,步道的狀況看起來很不錯有些石塊長了青苔,這幾段手作的步道改善變得更為自然,更融入週遭的環境。
這些前後對照的照片,也運用在六月份的手作步道課程中,讓參與的解說志工們更了解手作步道的效果,以及工作的內容。

這些是104.5.29.請彭大哥根據相同角度拍攝,對照手作步道施作完一至兩個月現地的狀況。

104.5.29.2(彭大哥攝。可比對104.3.22.2照片)DSCN0893.JPG


104.5.29.3 
水平步道路面改善 兩個月後(彭大哥攝。可比對104.3.22.3照片)DSCN0888.JPG


104.5.29.4導水溝施作 兩個月後(彭大哥攝。可比對104.3.22.4照片)DSCN0886.JPG


104.5.29.5(彭大哥攝。可比對104.3.22.5照片)DSCN0891.JPG


104.5.29.b3(彭大哥攝。可比對104.5.3.b3照片)DSCN0882.JPG


104.5.29.b5(彭大哥攝。可比對104.5.3.b5照片)DSCN0884.JPG


104.5.29.b6(彭大哥攝可比對104.5.3.b6照片)DSCN0885.JPG




104.6.6~7 這是由步道志工陳理德帶領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們,在今年第一梯次的棲地營造工作假期中擔任講師,進行手作步道訓練課程與戶外現地實作的情形。


IMG_5216介紹步道多樣性,手做步道,以及試驗棲地步道改善各區段的工項規劃.JPG

陳理德分享自己從學生時代開始爬山,已是超過二十年的步道使用者了,但他在99年參與了太魯閣步道志工之後,開始成為一位步道維護者,得以用截然不同角度去觀看自己曾經熟悉的步道。

他用照片跟志工們分享,台灣除了生物多樣性之外,步道也深具多樣性。我們也透過它的分享,學習檢視從平地郊山、中海拔、到高海拔登山步道的狀況與問題,使用的步道材質在它所處的環境條件之下,可能不適切或與週遭不協調的問題。

其實手作步道並不是全新的步道工法,早期先民們為了各種生活的需要開出的步道都是手作步道。手作步道最大的優點之一是使用現地的素材,只要持續地維護,使用年限可以維持很長;即使時間久了都沒有維護導致步道損壞,也可以完全地回歸現地,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
近十年間,手作步道結合了工作假期,在政府(林務局和太魯閣國家公園)和民間(千里步道和荒野)的持續推廣之下,已有一群認同手作步道價值的穩定支持者。

陳理德也將自己在太魯閣步道志工訓練與千里步道的步道學課程學習的各種手作步道施作工法跟在場的解說志工們分享:木階梯、砌石階梯、砌石駁坎、導水溝、木橋、沖蝕溝的處理整治。並且說明各種工具使用以及工作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最後以一張試驗棲地步道平面圖搭配各區段的照片對照,做工項的說明,講解他對於各段步道的了解、改善規劃與構想,非常清晰、有條不紊。(請對照前面104.3.21~22 以及 104.5.2~3的步道現地施作規劃)
並分享他學習手作步道的工法之後融會貫通,運用於科園國小生態區、清華蝴蝶園、以及天然砌石田埂的例子,以此勉勵所有的志工,可以將手作步道工法活用於日常生活中,改善環境或者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此外,他也再三強調,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與效率的時代,乍聽手作步道一詞似乎很浪漫,他不否認手作步道有浪漫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紮實又辛苦的工作。因此,手作步道是非常務實的學習與實踐。

除了下午現地示範手作步道,讓我對於他運用各種自然素材的
實作能力感到十分佩服之外,我覺得他的室內課也講得十分精彩!坐在台下聽講,會覺得很充實、很有收穫,相信對於在場沒有接觸過手作步道的解說志工們而言,是不同於以往視野的學習課程
聽完室內課,也讓我不斷地意識到,我們其實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教育與學習。
透過了他的眼睛,我得以用不同的透鏡重新將世界檢視、觀看了一遍


這次觀霧生態中心的棲地工作假期首度引進了手作步道給解說志工,一面從實做中學習各種手作步道工法的施行,一面進行著試驗棲地步道現況的改善。同時也希望志工們經過這一梯次的課程實習,能夠累積一些
經驗和能力,協助下一梯次參與工作假期的民眾們,一面學習一面合作完成剩餘步道的改善。


IMG_5221手工具使用說明.JPG


IMG_5234志工們合照.JPG


IMG_5245試驗棲地東側現地解說 如何將平行坡面的石塊 以手做步道工法 陸續改善為石階步道。


IMG_5249導流溝現地解說.JPG


IMG_5262步道現地解說 將一段路基不明 路面過於傾斜的水平腰繞步道 修整改善.JPG


IMG_5264步道現地解說 箭竹叢通往腐木堆一段步道高差的改善.JPG


IMG_5269東側步道現地解說 繞過大石塊側邊的石階手做.JPG


IMG_5278領取工具.JPG


IMG_5299東側步道手做石階示範 以及試做.JPG


IMG_5301東側步道手做石階試做.JPG


IMG_5325在水平腰繞步道兩側插竹枝 拉線.JPG


IMG_5334水平腰繞段 挖掘上方一側高於路面的土 填到下方一側 挖起來的草要種回去 可種在下方一側 穩固邊坡。最後將挖起的落葉腐植質覆蓋回去,讓步道較為自然。


IMG_5343下邊坡也可以找倒木石塊等 適當地埋在土中 穩固邊坡.JPG


IMG_5352繼續做試驗棲地東側步道石階.JPG


IMG_5355繼續做試驗棲地東側步道石階.JPG


IMG_5356繼續做試驗棲地東側步道石階.JPG


IMG_5485試驗棲地西側有一塊橫在路中央的大石塊 四個人合作以鐵橇與鋤頭一起將大石塊轉動九十度 讓石階步道得以從它旁邊順暢地通過


IMG_5498繼續3月22施做的一段 往上做西側石階步道.JPG


IMG_5499繼續3月22施做的一段 往上做西側石階步道.JPG


IMG_5501三人合作西側石階步道較上面的一段.JPG


IMG_5502合作西側石階步道較上面的一段.JPG


IMG_5505繼續3月22施做的一段 往上做西側石階步道.JPG


IMG_5509這兩小段步道 分別通過兩塊大石頭的左側和右側邊 銜接的石階需要轉向.JPG


IMG_5514中午前 大家一起合作多完成幾階石階.JPG


IMG_5523西側石階步道收工之前 大家一起用力踩踏測試 以及將所有的石階夯實.JPG


IMG_5525這次因為大家的參與 多完成了一段石階 跟三月春分做的石階銜接.JPG


IMG_5528這是尚未完成一階.JPG


IMG_5532從上往下看西側手做石階完成的一段.JPG


IMG_5533這是分別繞過兩塊大石頭左側和右側的石階銜接改善.JPG


IMG_5534這是七月份工作假期的重點 從腐木堆往上銜接箭竹林步道的一段高差(手做階梯前面四階 是3月22做的石階)


IMG_5538這是從植樹區往下 通過箭竹林段步道.JPG 由幾位志工大哥協力從箭竹林中開出一條路。


IMG_5539這是水平腰繞的一段步道 已完成路基整平的一段.JPG


IMG_5547試驗棲地東側 手做石階銜接 並開出三條導流溝 (最下面一階是這次施做 銜接5月初完成的石階)
石階兩側的泥土必須預防沖刷,因此每隔一段就需要開出導流溝。


IMG_5548試驗棲地東側 手做石階銜接 並開出三條導流溝 (從右手邊的大石塊座椅上面一階開始 是這次施做的石階)


IMG_5549收工時 由志工們清洗自己的工具和手套.JPG


IMG_5550晾曬工具和工作手套 收工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和工作同樣重要.JPG


IMG_5554大家一起合作準備七月份工作假期石塊的搬運和揀選.JPG


IMG_5555大家一起合作準備七月份工作假期石塊的搬運和揀選.JPG


IMG_5563翻開石塊發現底下有小生物時,如果這是無法改線施作的地方,會先暫停施作,等待小生物離開才再繼續。這是翻開石塊發現的螞蟻幼蟲和蟻蛹,我們須等待螞蟻將幼蟲和蛹搬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