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5 21:38:08玉山薄雪草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汪明輝老師演講最後,他的博士生巴彥老師,問了Lahuy一個問題,為什麼司馬庫斯實驗分班的原住民傳統知識學習,要用泰雅族語學習?
Lahuy回答說:所學的知識最後都必須回到生活,並成為生活的支持。傳統語言要在生活當中存活,在實做當中,語言才是活的。
Lahuy的回答,讓我連結起上學期美慧老師曾經提起的「文化回應教育」。
然而巴彥老師似乎還不夠滿意。

下午的第一個實做課程是「搓小米」。Lahuy幫他的姨媽Yaki Yawu在地面上鋪好帆布,Yaki Yawu拿出今年收成的小米穗,說明「搓小米」用泰雅族語說是「gmit trakis」,「trakis」是小米(tr要發打舌音),「gmit」是形容山羊磨蹄的動作,連在一起就是「像山羊磨蹄一樣地搓小米」。

因為聽汪老師演講時,我坐在阿棟牧師的右後方,讓我看見他記得很詳實的筆記。我們就從他的筆記開始聊起,慢慢說到我十幾年前曾經跟著聖傑學長去鎮西堡調查檜木林,當時就曾經見過牧師了。曾經擔任過原委會副主委的阿棟牧師非常有親和力,我們聊了許多,包括很多年前拍攝『泰雅千年』的話題。

Yaki Yawu在教我們搓小米時,我們每個人嘗試著發打舌音,卻都好像一隻隻舌頭打結程度不一的八哥鳥。
我怕自己一下山,記憶就埋沒在生活的洪流中,於是特別拜託阿棟牧師在我的筆記本上幫我寫下搓小米的泰雅族語發音。
從這個詞,我突然領悟到為何用族語發音的學習是重要的,如果我們使用漢語教學,部落的孩子學到的就只是「搓小米」這樣一個被簡化的、較為平面或直線式,不包含經驗向度的動作。
然而,「gmit trakis」卻是生動的,連結了祖先豐富的山林經驗,生活中對於自然萬物的觀察;是立體的,是活生生的。
我在筆記本上快速記下對於這個動作詞語的體會,也將這個想法分享給巴彥老師,他很高興地說,我幫忙回答了Lahuy解釋得不夠清楚的答案。

我時常覺得,文字或許最是能夠貯藏情感與記憶的載體;然而這次的鎮西堡之行,我卻充分感覺到原住民族語神奇之力,它們就像是一組一組豐富而立體的收納空間,足以貯藏許多生活經驗、實踐知識...;我想,所謂的文化、傳統智慧,想必也需要活在生活中持續使用的語言裡頭。



DSCF3884 Yaki Yawu的解說.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DSCF3886 今年收成的小米穗.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DSCF3887 Lahui整理小米穗.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DSCF3888大家一起來 gmit trakis .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DSCF3890 gmit trakis 之後 搓下來的小米.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DSCF3891 Yaki Yawu抱著一瓶去殼過後的小米.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DSCF4086阿棟牧師gmit trakis.jpg


【gmit trakis】 鎮西堡環境教育工作坊 之二 103-9-5~6



註: Lahuy Icyh(拉互依.倚岕)司馬庫斯部落工作者 亦是【SMANGUS 司馬庫斯】一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