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1 22:52:43玉山薄雪草

【菊島奇遇】澎湖灣的美麗與哀愁 103-1-22

連續兩年都選在冬季造訪澎湖,沒有水上活動、也沒有北海或南海的遊程,卻讓我們看見澎湖本島素樸而真實的一面。另一種旅行的思維。


澎湖的第四天早晨,送走了擱淺的小海豚,從北寮返回旅店早餐、收拾細軟。寄放行李、退還了房間鑰匙。我們未再租借汽車或機車,打算全以徒步繞行『媽宮』城。

 

我們鑽行著老街巷弄,巡行天后宮、曩昔的憲兵隊,抵達前一日傍晚等待日落的觀音亭。風勢雖強,孩子們仍想望能找一處可以奔跑的沙灘,阿德就帶著我們從觀音亭沿著海岸往西瀛虹橋,繞行這處美麗的灣澳而去。

 

頂著寒風雖然難行,卻讓我們看見了海水在陽光下開展的豐富色彩,深藍、藍紫、灰藍、靛青、土黃、深褐。最讓我驚訝的是,視線若涉入了人工港灣海堤設施之外,堤外仍舊遍布著原有的火成岩礁石,並且是許多來自北方的冬候鳥與過境鳥歇腳與覓食之處。

 

一波波潮水拍擊著岩岸,將綠紅二色的海藻沖激著,在礁石間飄呀蕩的,反覆兜著圈子。恍惚之間,還以為自己行走在深秋的溪畔,溪水帶著經霜的紅葉,在溪石間漂流、打轉。

腦海閃過許多的記憶,這兩年走過的山水沙灘、風櫃洞、果葉石滬、小門嶼、內垵沙灘、青螺濕地、瓦硐潮間帶、北寮奎壁山….,澎湖沒有一處海岸是全然相同的。

 

踟躕之間,孩子們已經走完西瀛虹橋,抵達灣澳對岸的白色沙灘。

脫下鞋襪,小瑀魚用雙手挖掘著被接近正午的陽光烘烤、曬得暖烘烘的細沙。小咕嚕低著頭,來來回回尋找著不知多久以前被浪潮帶上沙灘,擱淺的海洋生物遺骸與貝殼。海風一吹,亮白的細沙,就化作一陣小小的沙塵暴,持續滋長著新的沙丘,也在我們的衣縫皺褶和髮根落定。

 

我決定沿著白色沙灘向灣內延伸出去的一帶沙洲,往海水中走去,又見潮水推進著綠紅二色的海藻,反覆拍擊著沙岸。綠色海藻狀似一綹綹捲曲的薄膜狀絲帶,紅色海藻則像片片紫紅色深裂的葉片凝聚成球,潮水來去時,看似柔弱的海藻時被推進,時而遠撤的,很是迷人。

 

直到潮水已然逼近腳邊,並且橫越過沙洲的頸項,我才意識到自己面對著未曾稍歇的漲潮。潮水迅速地漫過了沙洲,像在收復著失土。隨著前一波退潮而在沙灘擱淺的綠色與紅色海藻,也聽見了潮浪的召喚似地活絡,開始隨著潮水擺盪、旋舞。

                

環視著背後聳峙的高樓與飯店,我想起兩三個月前偶然看到一本舊的商業週刊,其中一篇【誰殺了澎湖灣?】報導澎湖內灣這處沒有海流經過的封閉海域,已因為大力發展觀光遊憩,正逐步走向「生態死亡」,在2012年旅遊人次突破90萬人的同時,被相當9千個貨櫃、超過半公尺高的淤泥掩蓋。不管是從飯店流出的生活汙水、海鮮大餐、半潛艇、夜釣小管,各種生活廢汙水與排泄物,已使海灣內百分之九十的珊瑚蒙塵死亡。「2002年時,內灣珊瑚礁覆蓋率還超過80%,但現在,卻被的淤泥覆蓋,2011年時覆蓋率只剩10%,清澈海水已被不同混濁程度的「分層」取代。」

 

為發展觀光而過度開發,其實是在銹蝕與掏空自己的自然資本。殊不知離島觀光遊憩最重要的價值,便是建立在獨特又脆弱的島嶼生態。

每一波的旅遊旺季帶來的環境汙染,大概就像海底的沙塵暴吧!如今早已經遠遠超過海水的自潔能力與環境的承載量。這是澎湖縣政府與觀光局永遠不會浮露台面的數字。

 

來過澎湖的人,都知道澎湖很美。只是澎湖的美是否感動了每個旅人,知道它的美形成不易,並自覺有一份責任,在旅程當中更知道節制與珍惜,應該不留痕跡?

 

連續兩年冬季,趁著旅遊淡季來到澎湖,我們謹守著許多綠色生活、資源節約的原則進行著較低衝擊的旅遊,包括飲食選擇在地傳統食物,不享用海鮮大餐,自備餐具、盥洗用具,並且盡可能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帶離澎湖。

 

我想起「共享一壺水」,而對於「弱水三千,取一瓢飲」有了新的解讀。只取一瓢飲,是為了將珍貴的水留給後來的人,也留給下一回來取水的自己。於是,我期待透過彼此有所節制的旅行,下一回來澎湖,我眼中所有的美麗你看得見,我也看得見。


觀音亭的海堤之外 潮水推送著綠色與紅色的海藻 美麗如行走在深秋溪畔乍見的紅葉.jpg


在觀音亭的海堤外火成岩礁石上覓食的鷸.jpg


在觀音亭的海堤外火成岩礁石和潮池中覓食的.jpg


小咕嚕總是花許多時間沉浸在自己的觀察和發現中.jpg


小瑀魚撿了許多顏色和形狀特殊的貝殼 要裝飾父子三人蓋的大沙堡.jpg 


順著灣澳內的沙洲 走向潮水拍擊處 紅色綠色的海藻時被推進 時而撤離 令我目眩神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