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旭海.阿朗壹古道 100-12-3~5 (二)
之二 海洋文學
[漁事.海洋.文學] 筆記
廖鴻基老師以"腳跡船痕" 述說自己從流浪 走向大海成為漁夫 海洋作家 鯨豚調查研究者 解說員... 精彩的生命故事
老師展現了對於海洋與漁業資源的關心和深入
我只留下了一份並不完整的抄錄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分享出來的"筆記"
太平洋上的風 帶來湧浪 因為黑潮離岸很近 最近的地方就在佳樂水 帶來大洋的魚類
藝文創作只是一種表達和展現的方式 與環境 生活 文化有關
廖老師注意到 一路走來 社區的浮球多 船纜和漁網多 都用來當作裝置藝術
老師在海邊流浪時 回頭發現自己腳印都朝向大海 因而決定上船當漁夫
不同的視野 看見不同風景 帶來驚奇和驚喜
思考我和海邊的關係是什麼?
走出去 看見故事 以文字表達出來
海洋不會放過抱在她懷抱中的船隻 只有考驗
花東海盆平均深度五千公尺 夠深 黑潮經過附近
標旗魚船的標手 需要膽識 站得穩 平衡感夠 有獵人的精神
老師雖然沒有成為標手 但是當上了二手
翻車魚:
又稱曼波魚 sunfish 蜇魚 可以大到1000~2000公斤 行動緩慢
因為屏東有黑鮪魚季 花蓮也推出曼波魚季 但在大量獵捕之後 現在能抓到的越來越小隻
眼睛看不到的損失更多
花蓮的漁民甚至發明曼波魚流刺網 曾經傷了兩隻虎鯨
以往七星潭還有牽罟(地曳網) 從以往網袋中的魚種極度豐富 卻因為持續的蹧蹋 變得枯竭
吻仔魚:
為什麼不應實用吻仔魚?
魚苗是餌料魚 會使沿岸魚類聚集的誘因消失 不吃吻仔魚 可以恢復沿海魚類生機
為了捕吻仔魚而篩掉的混獲 因而白白死去 糟蹋了其他的魚種
只用"吃"來對待 永遠看不見魚的表情
水表活動的魚 身體是水和光的融合 欣賞牠的美麗 看見"不起眼的風景"
懂得尊重 是留機會給自己 是後代生命的養分
除了事件的記錄之外 剪裁 迂迴 才是文學
訓練自己的觀察力
海豚是母系社會 一對海豚通常是母子
全世界的魚類兩萬四千種 台灣就有兩千四百種 佔了十分之ㄧ
飛魚 為什麼像海鳥一樣在海面"飛"? 飛魚在海洋食物鏈中屬於低階 容易驚惶 尤其是遇到獵食者 像鬼頭刀的時候
鬼頭刀又稱飛魚虎 吃鉤的時候 公魚會陪著母魚到最後的一刻
在大海中 章魚也有類似的情形
台灣東海岸因為黑潮在附近轉向 是離黑潮最近之處
岸上的觀察與水裡的觀察 角度是不同的 寫作者要時常變換角度
親身的經驗 是創作最重要的養分
失去海洋的海島 就如同失去天空的飛鳥
從感官 心靈 到肢體
攤開同一張地圖 每個人看見不同的風景
後記: 從臨著漁港的涼亭走回部落民宿晚餐 剛好坐在廖老師旁邊 老師回答著同桌學員的提問 感受著老師的誠懇與真摯
看著只留下隻字片語的筆記 勉能回想起老師演講中的梗概
不知道當時如果不抄筆記 是否更會覺得老師的演講是一場海洋文學之美的饗宴呢?
廖鴻基老師的部落格
<海神的信差> http://blog.udn.com/HungGee/1725480
之三 自然寫作
[觀察.書寫.自然] 筆記
吳明益老師談自然寫作 在我心目中 文學和寫作是非常難教的 吳老師將自己的領會 經某種程度地具體化 傳達給我們
我記下的筆記更少 但仍把它分享出來 很抱歉這麼不完整
故事的力量 從安徒生童話談故事具有治癒的力量
寫作是孤獨的志業
只為說故事的樂趣 而發展出自己的寫作風格
我們所寫的 往往是未知的世界
時間座標與空間座標的轉換
散文可以寫得像詩或像小說
經驗 思考 自己對自己的獨白
散文動人的決定因素 思考與直覺性的美學
把痛苦艱難的思考 放入作品中 加深了美學
老師提到 旭海百分之七十的人贊成台26線開路 百分之三十的人不贊成開路
艱難的提問
敘事 自我的情感表述
老師朗讀了幾位詩人所寫的吟詠七星潭的詩 讓我們感受一下最喜歡的是哪一首詩?
而楊牧的詩<七星潭>裡頭 問我們覺得最富詩意的是哪一句?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2714544.htm
學員們幾乎一致覺得是 "摸索,如潮汐以發光的手指"
以此說明 寫詩 不能合邏輯
暗示 是寫詩最重要的法則
打碎你的邏輯
乾燥得像月球上的塵埃
小說 魔幻寫實 (很抱歉關於小說的部份 我記下的筆記只有這一句))
後記: 吳老師從文學的角度 給了散文 詩 小說 明確清楚的定義
為了說明好的詩要打碎邏輯 老師特別找了幾位詩人筆下詠嘆的七星潭 為我們朗讀
並且以今天下午部落巡禮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示範散文寫作的練習
再請幾位同學各自抽取書中的一句 組成一首近似詩的"偽詩"
從老師的演講 我吸收到最重要的訊息是 痛苦的思考與艱難的提問 而要成為好的寫作者 必須每天勤做筆記與練習寫作
雖然對我來說 在目前的生活節奏中 要落實並不容易 不過這不應該是我不用功的理由或藉口
吳明益老師的部落格
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topiawu/
http://homepage8.seed.net.tw/web@5/utopiawu/utopia/aboutme.htm
之四 海角寒夜
或許是在旭海國小的教室裡專心上課 久之越坐越冷
從國小順著大馬路走回部落民家的路上 只覺濃得看不清表情的夜空 涼颼颼地飄著細雨 而空氣十分冷冽 凍得我上下排牙齒一直格格打戰
清淺的Gasulayam 潺潺的流聲 與響亮的蛙鳴 因此幾乎都聽而未聞
之五 晝夜交替
昨夜和同伴聊到超過平常入睡的時間 因而睡眠淺淺薄薄地 夢境近乎透明
清晨 還是天亮前就自動醒來 我決定循著村落間的道路走走
東方的天空才漸漸地亮起
一隻藍磯鶇在民宅的屋頂 短暫佇留張望 電線上站立著一對鳴唱聲清亮響脆的烏頭翁
斯瑪查籃(smacharn) 我讀著漆在一面牆上 曾經屬於這個村落的名字
smacharn或marcharn(馬查藍)是以阿美族語發音 早於"旭海"和"牡丹灣" 這個聚落的舊地名
從民家出門的同伴們 順著小巷逐漸集結 結伴往月清的早餐店走去
等到早餐後出來時 我才注意到陽光正翻過東邊的稜線 不免有些扼腕呢
陽光驅散了昨夜的寒冷 賜與我們一個適合行走古道的大晴天
前往阿朗壹古道之前 還有一堂由謝易伶老師主講 以自然素材結合在地元素進行自然創作的課
回程時 我們將以大海為畫布嘗試自然創作
[以大海為畫布.自然創作] 筆記
很抱歉這份筆記也不完整
我們同樣是在俯瞰著旭海漁港的涼亭上課
但是隨著陽光越來越強 老師的投影片漸漸看不清楚 原來有著豐富大自然色彩的照片 只看到白花花一片
民家的阿嬤就拿了棉被出來 工作人員設法將棉被綁著 遮擋部分陽光 順便曬棉被
利用自然素材 地水火風 在地的自然元素
人與自然的關係
觀察夠細微 萬物與自己對話
花朵的微觀與展示
加入時間的軌跡
老師舉了園丁鳥築巢 用卵石 果實 花朵 裝飾牠的巢 以取悅母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