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地的窗口」98-8-31
從七月份開始,在生活中任何閒暇的時刻,就僅剩捧書閱讀。我意識到自己像是一塊吸水的海綿,整個暑假的時光,幾乎完完全全埋首珍‧古德的著作,浸泡在她所帶來的一連串魔力與衝擊當中。
撇開黑猩猩研究在人類學與動物學界造成的震撼,甚至粉碎或模糊了一般人心目中人與動物的界線不談,我很清楚自己遭受的衝擊其實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方面是她優美的文字以及對自然萬物的感通,幾乎全然地凌駕、也喚醒我內心對於自然的敬畏及美與奇蹟的深層感動。
二方面,衝擊是來自黑猩猩倚賴期很長的親子關係,與母親角色的實踐上。以至於母子親情隨著孩子成長之後的轉變和延續,及手足之間能夠互相支持的終生情誼,都使我對「家庭」二字的意義,感受更為具象而深遠。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黑猩猩與人類不只是體質上的近親,甚至豐富的行為表現也是如此地神似,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不僅具有野性與獸性,也擁有思考、推理、合作能力,各自的性格及感情,尤其是高度的同情、悲憫之心,與利他傾向,提醒我們人類更應該尊重每一物種、每一個生命的異與同,並懂得謙卑和自省。
即使人類因為有語言文字與物質文明,加速文化進程,已經與自然中生活的節奏脫序許久,黑猩猩長期觀察中的行為模式:像是互相理毛、相擁安慰、友善、互助等社會行為,關愛與親情、個體之間和諧的關係,甚至是與他們寄居依存的原野和諧而環環相扣的長久關係,就像是照鑑人類的一面鏡子;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人類在自然界與歷史演進當中的地位,也透析人類的本能與心性,及自身所應擔負起的道德與環境責任。
從閱讀「希望」(Reason for Hope)那本自傳開始,我明白自己不會這麼輕易地就感到滿足。利用有聲雜誌錄音之後的時間,穿梭於圖書館層層疊疊的大書牆,搜尋著架上一整列泛著歲月氣息的陳舊書籍。終於在六樓的研究小間旁,炫目的陽光自西方窗戶瀉落一地,也助我覓得這兩本黑猩猩田野調查的著作:
「大地的窗口」(Through a Window: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
「我的影子在岡貝」(In the Shadow of Man)
我沐著西斜卻依舊刺眼的黃暈,汗如雨下地檢視著,確認這就是自己渴望尋得的書籍。田野調查作品往往像一扇研究者費力開鑿,又經反覆擦拭的窗口,提供我們一種角度和機會,某種程度地,窺視世界與自然的奧義。
雖然在閱讀順序上,我反而是以相反的順序展讀,但是透過她字裡行間徐徐傳遞的情感,在我內心留下的收穫與震撼,依然無法言喻。這幾本著作不僅僅是揭露野生黑猩猩不為人知的生活史,閱讀的過程也可以感覺到,珍‧古德對動物的熱愛與長期浸淫的田野研究,使她對於黑猩猩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長久自在的野外生活、以及對去處及遊伴的的選擇自由、甚至心靈世界及智能,都有著更深刻的體認與洞察,在珍‧古德的心中逐漸烙印,形成一份對於人性與人道的強烈自省的歷程。
我一直嘗試著整理閱讀心得,但是始終無法收歛成一篇具有結論的文字。甚至也因此,這段時間幾乎無法下筆書寫其他的篇章。或許此時此刻,分外感覺自己的文字與言語相形見絀吧。我的心裡所思所想,真的只剩下黑猩猩了!就連小咕嚕和小瑀魚的床邊故事,也常常是將自己閱讀過的黑猩猩的親情與手足之情的片段,用孩子熟悉的語彙轉譯成他們喜愛與關心的動人故事。我深知自己所能扮演的,似乎正是解說的角色。
在「大地的窗口」和「我的影子在岡貝」這兩本書中,對於親子關係有著許多著墨:
母與子
黑猩猩母女
愛
黑猩猩寶寶
童年時光
慘綠少年
黑猩猩的家庭
死亡....
這些章節,敘述的不外乎親子關係與手足之情。
在這些篇章裡面,也使我深刻體認:
「動物的腦部結構越複雜,學習在塑造行為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愈顯重要,智力的個別差異也越明顯。尤其是嬰兒期可塑性最高的時候,所得到的訊息和學會的功課,對日後行為可能最具影響力。幼年的經驗可能深切影響成年行為。」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需要擁抱與頻繁的肢體接觸,從中得到愉悅,並且使緊張焦慮的情緒得到舒緩。其中也許蘊含著生理的安適、愛與安全感的允諾、以及投遞了心靈撫慰的訊息。而母親的教養方式與態度,也對孩子存在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嬰兒時期,黑猩猩母親幾乎是嬰兒的全部,母親讓孩子在安全與寬容的環境中成長。
母親陪伴參與的社交經驗,可以讓孩子在群體中感覺自信與自在。
斷奶時期的不安,母親會以有耐心的態度親近,花更多時間幫孩子梳理毛髮;雖然拒絕孩子喝奶或爬到背上,但是也讓孩子知道,母親依然愛他,這層關係不會改變。
少年時期與青春期的動盪,雖然逐漸離開母親,學習自立生活,但是母親的關懷、心靈的撫慰與支持,仍是孩子信心的來源。
黑猩猩幼年若非常有安全感,成年以後,就很可能養成自信和獨立的性格;反之,若幼年備受攪擾,可能使牠烙下永難磨滅的傷痕。小黑猩猩年幼喪母,不只是失去生理的依賴與健康,也可能造成心靈創傷,使小黑猩猩社會反應錯亂失序,甚至影響獨立謀生技巧的學習和能力。
從黑猩猩母親的經驗,珍‧古德知道如何克盡母職,並且明白,做一個能幹、有感情、有耐心、有原則的母親,不只是對孩子的未來具有無可估量的重要影響;良好的親子關係,更能帶給母親無比的喜樂和滿足。
當黑猩猩漸漸長大成年,母親與女兒之間仍然十分親密,她們會成為互相理毛、一同進食、甚至終生維持陪伴支持的關係。
雄黑猩猩則比較早獨立,加入雄黑猩猩群。離開母親之後,通常是與兄弟或兒時玩伴結盟,成為一生的最佳友伴,彼此支持。
從幾個黑猩猩家庭的觀察記錄中,可以看到十分溫暖的手足情感;不只是姐妹或兄弟之間,也有姊弟與兄妹之間動人的情誼。尤其是年幼的黑猩猩遭逢驟失母親的變故,成為孤兒的時候,少年期與青春期的兄姊,通常都能肩負起母親照顧保護的責任,耐心撫養年幼的弟妹。其中也包括成年的哥哥照顧成年卻殘疾的妹妹,以及成年的弟弟在雙腿殘障的哥哥生命最後一段時光,不離不棄。
在閱讀這些篇章段落的時候,尤其是透過珍‧古德對於黑猩猩的心理狀態與精神層面變化,反映在行為表現上面,也極其細微的觀察與描述,常常能讓我深刻地感受黑猩猩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與情誼,非常地穩固而且經久。進而聯想起人類的家庭與社會組織,當中親子關係的維繫,與手足之間濃厚的情感。若是遭逢類似的變化,與成長時期無可避免的動盪,又是發生什麼關係上的轉變呢?我們似乎在人類的世界,都可以找到相似、足以類比的對應情境。
在這段咀嚼的時光裡,我時常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父親母親與我們兄妹的關係和相處方式,並且很有趣的發現:自己有時正是用父母親傳承給我們的經驗;而自己也做了母親之後,與母親的情感似乎更親密了;我也十分珍惜自己一直有著非常好的手足陪伴。
閱讀這兩本書的過程,時常提醒我親子關係與早年的生活經驗,對孩子的發展有著關鍵性影響的事實。我確實曾因為育養孩子,開始去閱讀一些育兒和教養的書籍,但是說服力似乎還不若珍‧古德的田野調查經驗來得強烈。或許透過「大自然的母親」詮釋演繹,更能引起信仰自然的我,內心共鳴進而心悅誠服?
最近這兩年來,我時常問著自己,是否算得上照顧到了孩子的內心?如何接受與欣賞孩子的特殊、包容孩子的行為、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也同時兼顧適當的規範,讓他自信自在地擴展更寬廣的視野,需要的智慧與信心,成為我在這段時間的閱讀之後一項捫心自問與自省功課。對於做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為另一個(兩個、或多個)生命負責,我們的言行正或多或少形塑著這個世界未來,我確實感覺到責任的重大。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