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2 08:22:20呂光浯

金門囝仔----一個小衛士的心路歷程

本文於110.03.11、12二天刊載於金門日報文學副刊

撰文陳木贊/校訂陳為學

    金門素有「海濱鄒魯」的令譽,金門人純樸、忠厚、溫良恭儉,自古人才輩出,許多聚落民居的門楣上,都可看到書寫屋子主人家族的堂號,說明屋主的姓氏,祖先源自何處?金門村落大都以姓氏聚居,出外人述說自己家住金門何處?大約可猜測其姓氏。

  金門僻處海隅蕞爾小島,早期大多數金門人以務農、捕魚或經商等維生。因土地貧瘠,雨量不多,謀生不易,生活不易,有些島民出走南洋謀生,不幸者甚至落魄潦倒,客死異鄉,幸運者賺了錢僑匯回金,挹注家鄉,改善家庭生活,甚至有的在南洋發家致富,僑匯回金興建洋樓,尤以金門水頭洋樓,型式更具多樣,甚至還有防盜的槍樓,故「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更在金門廣泛流傳,其盛況可見一斑。

    金門人各個村落皆供奉神明,提供居民信仰處所,膜拜祈求大小平安健康,多賜厚福,默禱黎庶安居樂業,尤以祭拜城隍、媽祖、關公、保生大帝者居多,每逢農曆四月十二金城迎城隍,陣仗浩浩蕩蕩,綿延數里,更是金門年度慶典,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過農曆年前,家家戶戶蒸年糕、辦年貨、祭拜祖先,除非有親人往生,否則家家戶戶均會張貼春聯,以迎接新年到來,正月初九及中秋節,拜天公更是金門人流傳久遠的習俗,做紅龜糕祭拜神明必不可少,遠在他鄉無法回來祭拜者,長輩會拿其穿過的衣服,用金紙游移其上,祈求在外平安順遂。

    金門除了每一村落建廟供奉神祇,而且為慎終追遠計,早期祖先移民到金門墾荒定居,形成聚落,每個鄉村因屬同一姓氏,亦均興建宗祠、祠廟祭拜祖先。每逢元宵節、冬至援例舉辦「祭祖--吃頭」等傳統民俗活動,借聯繫情誼,凝聚宗族力量,彰顯族人永念祖德宗功,敬天法祖、永續綿延之孝思,而吃頭餐聚僅限於男性,且以結婚者為限,部份分支家廟則規定16歲以上便可吃頭,有人入贅或外來居住其他姓氏者,是不能參加的。另族人家有迎親喜事,亦需開祠堂大門敬拜祖先。

    回憶兒時嫁娶新婚,是村莊最熱鬧的,殺豬宰羊,斯時非如現在至餐廳擺喜宴,而是請廚師到村莊辦桌,當時的迎親車是胡璉將軍在金門任司令官時,允諾由軍方提供吉普車及司機支援,中午、晚上宴請親友,也是由軍方協助載運親友,軍民融合,熱鬧非凡,

    晚上酒足飯飽、賓主盡歡後,尚有閙洞房之餘興節目,兒時家鄉生活點滴常在心頭,及至成年漂泊在外,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常沈湎於夢鄉那地瓜藤蔓延、高粱穗香的故土。

    兒時的故鄉「金門」,水電剛剛建置,斯時電視並不普及,島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下海,閒暇娛樂,付之闕如,每到晚間飯後,便急於跑到附近雜貨店看連續劇,當時的電視是黑白的,且只有華視、中視、台視三台可看,由於收視訊號不穩,遇到天候不佳,便會呈現如豆豉般的跳動畫面,儘管如此,大家也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後來進步到了彩色電視機,設立電視轉播站,才改善了收視品質問題,直到現在,可供選擇的電視台更具多樣性,實今非昔比。

    兒時,時常在有月光的夜晚,三五成群玩捉迷藏、救兵或在白天玩陀螺、彈珠等兒童遊戲,兒時記憶,點滴在心頭,雖比城市兒童缺乏生活物資,但却也鍛鍊出刻苦耐勞,樂天知命的習性。

    民國45年,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國共仍在對峙狀態「單打雙不打」,耳聽宣傳彈炮聲遠近,聽音辨位,躲防空洞,叔父就在某個夜晚的炮擊中,不幸被宣傳彈擊中而死的,瞬間毀了一個家,一段滄桑、苦難的血淚史在家族中漫延……。

    那時夜間實施宵禁,道路及燈光均管制,即使病患緊急送醫,也需要通行證,漁民出海要有漁民證、蚵民出海要有蚵民證、金門往返臺金需辦理金馬出入境證等等…,島民生活處處受到限制,金門學子赴臺求學,那時寒暑假想回趟金門,卻是百般折騰,要上台北辦出入境證,到高雄候船,如天候不佳,等上一兩星期是常有的事…,金門遊子的鄉愁,雖然也只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但往返臺金一趟,却是如此漫長的水路。(註)。

    據長輩描述:內戰國軍撤守金門初期,為構築工事,國軍強拆百姓住家門板、石板,甚至拆除無人住房以構築碉堡,當時有出具證書,承諾比照戰士授田證,待將來反攻大陸後可以補償,軍隊有的暫住寺廟、祠堂、甚至與百姓同住,為共體時艱,軍民胼手胝足,流血流汗,目的就是想實現「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反攻大陸

    縣民年滿16歲需納編民防隊隊員,每年二次之演習及自衛隊訓練,幾乎全民皆兵,戰地政務軍管時期,因十萬大軍駐守,「軍民一家」農忙時間,軍隊會協助百姓收割,「軍愛民、民敬軍」,過年時節各部隊會成立舞龍舞獅隊伍,集結於各城鄉表演,聲勢浩大,給島上帶來濃郁過年氣氛,展現軍民一家親的景象。

    從民國38年至47年,金門前後共發生了兩次重大戰爭,當時本人尚未出生,唯從史料得知「古寧頭會戰」國共內戰」所延續的一場會戰,亦是中華民國國軍在內戰後期,全面敗退過程中的首場勝仗,亦是政府播遷來台後的首場勝利,擊垮了中共「血洗金門、解放台灣」的迷夢,使一場使台灣局勢獲得喘息的重要戰役。

    緬懷先烈官兵與前輩英雄浴血奮戰,犧牲奉獻,最後贏得光榮勝利,鞏固今日台、澎、金、馬生存發展與興盛繁榮的根基,今後吾人更應秉持毋忘歷史,記取「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教訓,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共贏。

    另一場戰爭為823炮戰,金門被炮擊損毀的房子不計其數,牲畜、平民的傷亡更不在話下。馬前總統於民國97年蒞臨金門出席「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紀念大會活動提過要努力讓「金門」從二十世紀的兩岸「殺戮戰場」,蛻變成為二十一世紀台海的「和平廣場」。未來金門與廈門,這兩門將是兩岸「和解之門」、「和平之門」、與「合作之門」,和平思維就是雙贏思維,屆時,人民方可永享安康,不幸陣亡先烈英靈,方得以告慰。

    我家兄、姊共十二人,我排行最小,父親在我小學畢業時因病過逝,家中頓失支柱,家鄉土地貧瘠,上山種田辛苦,且要看天吃飯,下海漁獲亦有限,軍管時期,金門百姓生活困苦、求職不易,一個出生於戰地的稚嫩男孩,一心嚮往投筆從戎,我從小頑皮、淘氣不愛唸書,考量當兵可以分擔家計,是改善家境的管道及練就心志的契機,又見同村的陳鳳麟、李佳道等玩伴,過年回金門省親,都西裝筆挺,精神抖擻,很是羨慕,更堅定我從軍報國的初衷。

    懷揣夢想,憧憬著未來美好的前程,我毅然報考金門第二士校,回想體檢時因身高不夠,猛往腳底塞襪子壂高,眼淚都快迸流出來,所幸老天憐見,最後終於通過了體檢關卡,71831日進入第二士校警衛士班第6期,歷經九個月的受訓後,於725月赴台北「士林官邸」,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離開家鄉出遠門,含淚告別了母親、兄姊,兀自航向一個不可知的未來,那年我還未滿15歲。生平第一次搭凌雲號軍艦,那次剛好遇到颱風天,在海上漂蕩等待,經過52小時晃悠,好不容易,才安抵高雄。

    到了台灣後,我在「士林官邸」83號據點,接受3個月的拳術射擊勤務訓練,在吳區隊長朝國、謝區隊附漢隆、薛釗輔導長及李振世、鐘恩乾、潘廖平(已歿)分隊長的細心教導,嚴格訓練「愛的教育、鐵的紀律」。謝漢隆區隊附要負起集訓區隊訓練任務的成敗,每日帶頭攻山頭跑步、蹲馬步訓練體能。同年九月,任我為下士衛士階(是為精忠衛隊第17梯次),奉派「七海寓所」警衛隊第一區隊執勤,除了剛到第一區隊較辛苦外,其餘後續軍旅生涯,因在營期間,深受長官愛護,所幸一直平安順遂。

    值得一提的是,丁振東將軍在「總統官邸」擔任警衛隊長任內,特別照顧金門子弟,其對待部屬像親人一樣,生活細節,鉅細靡遺,備極關懷、呵護有加,一有問題即刻解決,他任職「國防部警衛隊」隊長時,盡心擢升所屬本縣籍官兵、嘉惠本縣子弟,深受金門籍衛隊弟兄的敬重、感恩與懷念,也因此在陳福海縣長任內,頒予榮譽縣民證,以表彰對其高度的讚佩與認同。

    服役期間,個人曾代表「精忠衛隊」參加「聯合警衛安全指揮部」每年舉辦的個人拳術比賽,因表現優異,75年夏天,老夫人宋美齡女士自美國返台,被拔擢調至士林內衛區隊,擔任夫人隨扈,這是個人一生最感慶幸的榮耀,斯時,呂光輝、李佳道兩先生,是我的分隊長。

  拳術、射擊、勤務是「精忠衛隊」的看家本領,士林內衛區隊代表「精忠衛隊」參加「聯指部」每年甲組射擊比賽。平時成績佔50%、比賽當日佔50%。記得76年間,個人在每月的射擊成績表現優異、若比賽當日達九十分以上即可拿前三名。只因比賽當日打PPC遺落兩發而前功盡棄,當下相當自責,難過數日,還好當時有莊明基區隊長及各分隊長的安慰及開導、才慢慢走出陰霾、迎向陽光。

    回想在「士林官邸」期間,每逢休假,除了出外旅遊,瀏覽寶島風光,也時常與同袍到士林夜市閒逛,時而一杯生啤酒,兩道小菜,休閒舒壓兩相宜,士林夜市的美食及夏天的雪花冰,亦屬人間美味,令人流連忘返,至今難忘。

  78年元旦,個人改調中央黨部三個月,再調到隊部駕駛班直到退伍,長官把我調駕駛班是「涼缺」,是希望我可繼續留營,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因三哥經營眼鏡機檯公司需要人手幫忙,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兄長事業肇始,不得不幫忙,乃於78年辜負了長官期許,毅然辦理退伍,協助兄長闖南跑北,遞送眼鏡機檯及維修工作。

    感嘆命運捉弄人,正當公司要進入穩定成長階段,兄長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留下公司給我與三嫂承擔,個人因不諳經營之道,不久公司旋即以收場告終,隨後到姊姊經營的電鍍工廠工作,開車送貨打雜。

    個人自幼喜愛運動,退休後仍不忘一生所學--八極拳,此拳係從清朝開始,大內侍衛高手均需練習,流傳至民國,依然沿襲,在蔣志太老師(之前經國先生警衛室上校副組長、72年退休)的引導下,與幾位「精忠衛隊」學長加入武壇八極拳協會,試圖將八極拳發揚光大。

  個人從担任衛士服務期間,對幹部領導管敎及訓練點滴在心頭,退役後,到社會上工作謀生的經歷打併,一路走來從青絲到白頭,有苦有樂,訴不盡,道不完,深覺福由心造,知足惜福才是最美的。

    流光易逝,「精忠衛隊」隨著時間遞嬗與環境變遷,現在總統的安全維護任務,由「國家安全局特種勤務指揮中心」統籌各任務編組負責。在經過46年的嚴密護衛,民主的潮流使「士林官邸」在85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遊客們在假日時的另一休閒的好去處。

    經過十餘年後,與在台的二姊、四姊、五姊、六姊、姊夫及外甥們一行浩浩蕩蕩,一起故地重遊,那裡草木扶疏,花團錦簇、芬芳旖旎的一草一木,熟悉的環境,彷彿又看見老夫人用心栽培花木的情景,前塵往事,歷歷在目,「雁過留聲,蛇過留痕」,雖景物依舊,可供後人參觀,而人事已非,令人觸景傷情,回首來時路,這裡曾是培育我從青澀少年邁向茁壯成年的地方。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金門籍衛士隊弟兄像是一家人,人不親土親,大家建立很深厚的革命情感,所以我退伍後,每年定期參加「紀念 蔣公誕辰暨隊慶聯誼活動」,與昔日袍澤會面敘舊,分享生活點滴,畢竟同是金門囝仔,彼此有共同的環境背景,非親即友,就以曾是我分隊長的呂光輝先生來說,他後來官拜上校退役,他就是我姊夫的弟弟,有著這層親誼關係,又有同袍軍旅的革命情感,每次舊屬再會面,格外親切,也因為昔日同袍經常聚會,故而醞釀了後來「金門精忠衛隊協會」的成立,做為長期交誼的窗口。

    第一任「金門精忠衛隊協會」理事長由張鴻飛膺任,協會成立以「精誠與忠貞」為主要宗旨,藉此聯繫會員情感,為會員爭取各項權利,並歡迎地區曾經參與「總統府警衛隊」成員加入會員行列。

    金門囝仔的心路歷程,少小離家,憑藉由記憶、史料與報導等的爬梳,盪漾兒時模糊的輪廓,是的,好像不從史料上著墨戰地的生活與烽煙,便不足以表徵金門囝仔似的!走過時間的沙漏,時代造就命運、禍福相依,此生已無所怨尤,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曾經苦過、累過、歷經心志的磨練,沈澱下來後,「回首輕掬,隨身幸福」……。

  

:參自鄭藩海老師《金門823炮戰烽火學子錦華錄之補遺》